一切先要从华盛顿海军条约说起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条约对各国的主力舰及主力舰以外的舰只的规格进行了限制,其中第一章第12条(非主力舰主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宣告了条约型巡洋舰这一舰种的诞生,在后来对本次会议进行补充的伦敦海军条约中,又将条约型巡洋舰划分为A型和B型两种,即后来俗称的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由于在条约期间,主力舰的建造受到了限制,因此各国都在巡洋舰上面下了不少功夫,追求在条约规定的,重巡洋舰不超过1w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舰船的战斗力。这一段时期内的重巡洋舰普遍特征为轻甲,高速,重火力。如何多带一门炮,多加一条雷,把航速再提高一节,以此保证战舰的火力投射量和机动性,成为了各国设计师的主要研究课题;而在此思想指导下,战舰的防护被降到了最低程度,节省下来的重量都被用于火力与航速的部分。这一想法在条约期间一直被各国海军所认可。

直到1930年4月27日,扎拉号舰体下水。

条约型巡洋舰也可以不是脆皮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意大利皇家海军就开始着手设计建造他们的第一级条约型重巡洋舰,即后来的塔兰托级(也有翻译名称为特伦托级,不过我个人习惯叫塔兰托)重巡洋舰。本级舰航速高达35节,拥有八门8英寸(203mm)炮、八座联装100mm高平两用炮和四个联装21英寸(533mm)鱼雷发射管,火力上毫不逊色于同期作为意大利假想敌的,法国人的同种类战舰。但是本舰的排水量被限制在了1w吨出头,所以防御能力十分堪忧。

蒙大拿级战列舰出现在哪个游戏里(消逝在马塔潘角的1w1神话)(1)

意大利皇家海军最初的条约型重巡洋舰,塔兰托级。

在塔兰托级还没有建造完成时,意大利人就看出问题来了:他们的法国对手的重巡洋舰设计逐渐成熟,综合防御力在逐步提高,意大利的同种类舰船在面对这些法国船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而再看意大利海军自己,舰船总数不多,而且有的还是一战服役下来的老家伙,在考虑到意大利自己的工业水平,一旦出现损失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补充,因此舰船必须有足够的防御力来保证其不会在海战中暴毙(某胡德:?),还能有机会回去抢救一下,以此达到保存舰队数量的目的。因此意大利海军指挥部一面下令加紧对老舰船们的现代化改造,一边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条约型重巡洋舰,能不能也兼顾到防护?

是的,当然可以,这就是扎拉级。

减重,以及更多的减重

在做出了“我们的条约型重巡洋舰要兼顾防御”这个决定后,意大利皇家海军指挥部提出了他们的要求:主装甲带200mm(用于抵挡中距离射出的8英寸炮弹),携带8门8英寸炮和拥有32节航速,然后经过一番结算,这个设计案是不错,唯一的问题就是它会超重50%(至少需要1.5w吨的排水量),那意大利人想了想说好吧,该遵守的条约还是要遵守的,那我们削一点装甲吧(等等你不应该削武备吗),所以就把200mm的主装降到了150mm,顺便压缩一下航空设备,放弃鱼雷装备(看来是想通了),然后在塔兰托级的基础上进行舰体结构减重(计划减30%),取消塔兰托级的平直甲板,保留了抬升的前甲板和阶梯式降低的主甲板;但是受限于重量,本舰未采用大型锅炉,四周推进改为双轴,由于主机出力并不是很高,最后的实际航速偏低,这也是本级舰的一个缺憾。在进行了一番减重后,预计最终吨位在11000t左右。虽然依旧有10%的超重,但是意大利皇家海军最终接受了这个结果。需要注意和英美重巡的略微超重以及日本重巡因设计上的失误而导致超重不同,本级舰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超重,是故意超重的。当然,相比德国人,意大利人真的很遵守条约了(不信的话可以看看希佩尔海军上当(我没打错字)级重巡洋舰)。1928年,设计完成,采用现在的克罗地亚城市扎达尔(Zader),当时是一座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的争议领土上的城市名称,命名为扎拉。

1w1的神话,登场!

1930年4月27日,完成建造的扎拉级重巡洋舰首舰扎拉的舰体在在奥托集团拉斯佩奇亚船厂举行下水仪式,舰船座右铭为“TENACEMENTE(韧性第一,也有译作坚持不懈)”,后来舾装完成后本座右铭被刻在扎拉的Y炮塔(即舰尾的四号炮塔)左侧。

蒙大拿级战列舰出现在哪个游戏里(消逝在马塔潘角的1w1神话)(2)

扎拉Y炮塔上刻着的本舰座右铭。

扎拉一下水就一屁股坐上了世界最强条约巡的位置,在11000t左右的标准排水量中,居然有2700t都是装甲重量,在全重的占比达到了惊人的24.5%!水线上厚度150mm,水线下厚度100mm的主装甲带保护住了整个动力部舱和弹药舱,前后装甲舱舱壁水线上厚度120mm,水线下90mm;主甲板装甲厚度70mm,上甲板有20mm厚的,用于提前引爆击中炮弹的战斗部的防破片装甲,上甲板与主甲板间还有30mm的装甲连接,水平防御相当强悍,与主装甲带一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装甲盒;整个指挥塔也被150mm的装甲包裹,顶板装甲80mm;主炮塔正面和炮座装甲也是150mm;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主炮塔竖井的装甲仅10mm(或者说应该算条约巡正常水平?)。本舰的装甲总重是塔兰托级的三倍,相比美国重巡,扎拉的防御范围更大,而且美国重巡的水中弹防御几乎为裸奔;相比日本重巡,动力段防御更优,水平装甲更厚;而德国重巡防御范围纸面大,装甲薄,由于设计问题导致实际防御范围有限的一直存在,更不要说和扎拉对比了。在综合水面防御能力上,扎拉级的综合水面防御能力直逼末代重巡,位列得梅因之后,为世界第二;装甲总重和在全舰重量中的占比超过得梅因,位列世界第一。在下水的那一刻,扎拉就得到了“1w1的神话”,“披着战巡装甲的重巡壳子”等称号。但是扎拉的水下部分仅为双重底,舰体侧面细分水密结构,水下防御比较薄弱;相比之下扎拉的对手阿尔及利亚装甲总重仅为2035t,但是拥有着世界上最强的重巡综合水下防御能力,颇具喜剧色彩。

扎拉在完成舾装时的火力配置为:四座联装的安尔莎多8英寸炮,八座联装奥托1927式100毫米高射炮,六座双联装布雷达1932式37毫米高射炮,四座单管12.7毫米机枪。本舰的防空火力在服役过程中有不少改动,下图中41年状态的防空火力配置与此处文段中的就不同。

扎拉在完成舾装时的航空配置为:首甲板上设置了一座加格诺托型飞机弹射器,1号炮塔前的首甲板下方为机库,可搭载2架飞机。

扎拉在完成舾装时的火控配置为:在前桅顶部设置主炮射控室,安装了一对5米测距仪;后部测距仪塔上设置有1座备用5米测距仪;在前桅中段的后部,航海舰桥后部的上方左右两侧各设1座100毫米高射炮射击指挥装置,并各配备1座3米测距仪;为了夜间作战需要,分别在航海舰桥顶部两侧和后烟囱后部中段两侧安装了1座探照灯。本级舰最大的缺憾或许就是始终没有安装雷达,导致了在马塔潘角中的悲剧。

受限于吨位,扎拉级未能安装大型锅炉,本舰在海试中的成绩为118000匹马力,最大瞬时速度35.25节,但平时最大输出功率为95000匹,满载排水量下最大航速仅29节左右,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但是本舰在意大利皇家海军中的定位是用于辅助那些经过现代化改造后的一战战列舰的“低速舰队核心型重巡洋舰”,所以并无大碍。

蒙大拿级战列舰出现在哪个游戏里(消逝在马塔潘角的1w1神话)(3)

1941年扎拉的两视图,可以看到意大利皇家海军祖传的位于舰艏(部分船是前后都有)的红白相间的航空识别标

扎拉级一共建造四舰,分别为:扎拉,阜姆,戈里奇亚,波拉。其中戈里奇亚的烟囱下部较前两舰更大,波拉的一号烟囱在舾装是模仿扎拉级后继的博尔扎诺级与舰桥进行了一体化,这是波拉和戈里奇亚的最大特征。

神话的覆灭

二战开始后,扎拉级四舰多一同组团出击。在1941年3月27日的马塔潘角海战中,在战列舰维托里奥·维内托(VV)被航空鱼雷击中撤退时,波拉所在的第三巡洋分舰队在其左翼掩护;在28日的空袭中,英军未能找到维内托,于是攻击了正在调整阵型,几乎停船的波拉。水下防御薄弱的波拉被815中队的剑鱼(断腿狂魔名不虚传)投下的航空鱼雷命中右舷,失去动力。直到当天20点10分,坐镇维内托的舰队指挥官安杰诺·亚基诺上将才明白波拉发生了什么,命令扎拉和阜姆率四艘驱逐舰前往救援,由于之前德军侦察失误提供的错误情报(英国在地中海仅剩一艘可用战列舰),加上当时意军没有雷达,前往救援的六舰直接撞上了包括厌战,勇敢,巴勒姆三艘战列舰在内的英国舰队,发现英国舰队的波拉误以为是友舰,发射了红色信号弹,而前来救援的扎拉一众也把英军误认为友舰,最终被英军舰队抵近至3500m的近距离上打开探照灯照射后猛烈开火,再强的重巡也打不过战列,阜姆当场暴毙,扎拉在近距离上被厌战连续命中4枚15寸(381mm)炮弹,又被勇敢和巴勒姆命中各命中5枚炮弹,又被驱逐舰斯图亚特命中一枚鱼雷,优良的防御发挥了最后的作用,扎拉在经受了如此打击后舰体依旧完整,但是四座主炮塔全毁,失去动力瘫痪,完全失去战斗力,最终在29日凌晨2时30分弃舰,使用炸药爆破舰体自沉,这只救援舰队的指挥官卡塔尼奥将军在把救生衣让给了受伤的部下后与舰同沉,全舰共计783名舰员大部分阵亡。唯一幸存的戈里奇亚在之后又参与了数次战斗,在意大利投降后德国被德国控制,于1944年6月26日,被由英国和意大利组成的联合特战队潜入拉斯佩奇亚,将其炸沉。

总结

扎拉级作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唯一一级“低速舰队核心型重巡洋舰”(塔兰托级与博尔扎诺级都是高速轻甲的标准条约巡),是世界舰船设计史上的传奇之舰,代表着火力,防御与航速的最理想的结合,在二战初期的作战中,在战斗中面对同期的英国同类对手时表现出不小的优势,但是最终倒在了雷达和战列舰的面前,以悲剧的结局谢幕。

蒙大拿级战列舰出现在哪个游戏里(消逝在马塔潘角的1w1神话)(4)

卡拉布里亚海战中,主炮正在开火的扎拉,

扎拉级与对手阿尔及利亚级分别是世界上水上综合防御能力最强条约型巡洋舰和水下综合防御能力最强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两舰并称“条约型重巡洋舰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