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鲁国、齐国和燕国,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西周分封的齐国?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西周分封的齐国(西周时期的鲁国)

西周分封的齐国

西周时期的鲁国、齐国和燕国

一、 西周时期的鲁国与周公

《史记·鲁周公世家》言: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把少昊之墟曲阜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辅助成王的缘故,没有前往封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伯禽也就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

曲阜,是商时期奄国国都,也是西周时期鲁国国都。周公“践奄”后,一部分奄人迁徙南下,一部分人留下来。伯禽就封后,曾遭到东夷族的激烈抵抗,鲁人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将反抗平息下去。

鲁国之民的组成,主要包括商代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合称“殷民六族”),还包括留下的“奄人”和少量的周人。伯禽到达封国之后,依照周国的制度、习俗来进行治理。

因为要去除当地的旧习俗(变其俗,革其礼),年幼的伯禽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初步的稳定。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又加上成王赋予了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因此鲁国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在后来“礼崩乐坏”的时代,鲁国则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的建立、发展,对西周王朝开拓、控制东部地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西周时期的齐国与姜太公

周武王克商后,为了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因国君为姜姓,故又称为姜姓齐国。太公东去就国,近邻的莱子率军与太公争夺营丘。

齐国在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监之乱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

太公至营丘后,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六韬·六守》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此之以农、工、商为国之三宝。

齐、鲁治国之道有所不同,史籍多有反映。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伯禽受封为鲁公,国后三年报政;齐国则五月有成,暗示鲁国必将削弱。事实上,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周公之叹”--日后确实是齐强鲁衰。

《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载: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这段话出自《长见》,“长见”是远见之意。吕太公望和周公旦都是富有远见的圣贤。

不管是“尊贤上功”(尊敬贤人,崇尚功绩),还是“亲亲上恩”(亲近亲人,崇尚恩爱),在我辈看来,都是圣人之举,我等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这两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却能看出对方的之举(政策措施)的弊端之所在。采用“亲亲上恩”,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国力的削弱。采用“尊贤上功”之策,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大权旁落。

齐国强盛,存在了二十四世,姜齐为田齐取代。鲁国衰弱,却存在了三十四世。

鲁国的这种治国思想,影响到了后世的李聃,李聃在《道德经》中写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为什么不尚贤?恐怕是看到了“尊贤上功”的一些弊端所在。

当然,齐国的优越之处是不可抹杀的,春秋时期齐恒公之所以能首霸天下,同西周时候的发展、积累是分不开的,这也是“尊贤上功”的价值所在。

今人复写齐国和鲁国之间的关系,想到了周公、姜太公,同时在我脑际中飘过首杜甫写的著名诗歌《望岳》,这首诗铭刻在通往泰山的路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面对青年时代杜甫充满了浪漫与激情,而今我这个中年人读之,也还能想起自己青年时代登泰山的经历,就是在今天和山东的兄弟朋友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也会来一句,齐鲁情未了,举杯共饮之。

三、西周时期的燕国与召公

西周时期,在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西一带有燕国。

周武王十三年,周文王庶长子召公奭,跟随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奭手持小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

周武王将召公奭封在燕地(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召公奭没有前往燕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长子克(燕侯克)管理燕地,自己则留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继续辅佐周王室,在王室中任太保兼冢宰,故又称太保奭。

同周公、姜太公一样,召公也是周初开国重臣,为灭殷、巩固西周政权立有大功,是周初“三公”之一。周成王封燕地给召公,目的在于借助召公的声威,为周人在北方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军事据点。

《史记·燕召公世家》言: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惠侯卒,子釐侯立。是岁,周宣王初即位。

从召公到燕惠侯,这中间有九代人,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可是却一笔带过了(无名无谥无年份无政事),我们不能怪司马迁为什么不多写几句,可能确实是没有什么史料可写。燕惠侯以下提到了釐侯、顷侯二位燕君,但没有什么事迹记载。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想要在中国历史上留名,那是多么难的事啊。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西周时期的燕国历史,今人所知的近乎一片空白。不过,这倒不是说,后人的研究就止步了,相反的,反而是激起后人的研究兴趣了。

燕国的战略地位在今天看来是极为重要的。但史籍介绍不多。不过,近五十年来考古资料发掘得倒是比较多,这让我们对西周的燕国有了更多的了解。

比如在上世纪60、70、80、90年代,在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及董家林古城发现了房基、窖穴、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材料(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我们知道了在西周初年,燕国就已经存在于今北京西南这一带了。

考古资料表明,琉璃河遗址分布在以董家林村为中心的刘李店、黄土坡、立教、庄头、洄城等六个自然村落。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为5.25平方公里。遗址内涵丰富,包括古城遗址、生活区、墓葬区三大部分。大量考古发现证明这里就是西周初燕国的始封地,遗址内的古城遗址,应该是西周初燕国都城。

1986年琉璃河遗址1193大墓出土《克盉》、《克罍》青铜器,铭文“命克侯于匽,事羌”,有学者认为,克是召公长子燕侯克(张广志 等)。

但也有学者认为,召公长子是燕侯旨(陈梦家,吕文郁 等)。出土于清同治年间的《匽侯旨鼎》(也有人称《郾侯旨鼎》及《燕侯旨鼎》)铭文:

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用乍有姒宝尊彝。

此鼎为匽侯旨初封于燕不久回宗周朝见周成王,受到周成王赏赐之后所作之器。匽侯旨的父亲召公奭一直在宗周担任王室要职。召公死后,其次子继续担任周室太保。

这里有一个小疑问,匽侯旨(燕侯旨)和燕侯克是同一个人吗?或者是兄弟吗?关于这一点,恐怕得靠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继续研究了。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燕侯克(或燕侯旨)是燕国的第一代的真正上任的始君,和鲁国的伯禽一样,他们都是典型的“红二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