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贝尔的魔性笑声 我整个人就不好了(1)

「港囧」中的青春时代

由王菲演唱的「港囧」的宣传歌曲「清风徐来」

自从开始工作后,我发现我越来越难以去讨厌一个人,也越来越难以去厌恶一部电影了。

大学的时候,我不怎么去电影院,在寝室用快播到盗版网站下最新的电影,和同学一边吐槽一边看,我们一口一个傻逼的骂,这电影怎么那么烂,一边拖进度条继续看下去。「港囧」这电影要是出现在2011年,就照着他穿插了二十来首香港电影金曲的尿性来,我至少能骂它二十句傻逼以上,毕竟那时候我也是个傻逼。

但它出现的时机很不凑巧,这两年我就不太一样了,兴许是接受能力变强了,即使面对再烂再奇葩的电影,最多也就是表达一下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干脆置之不理而已。

「港囧」是一部很聪明的电影,我说他聪明,是正如徐峥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他说「港囧」从一开始就是为中国大部分观众量身定做的电影。这是一部混合了市场所青睐的各种元素的电影,是互联网爆款性的产品。充斥的是这个时代快节奏下的各种浅显的标签化的东西,是所谓的情怀,和各种低俗的笑料。

以前的我傻逼,会不齿于从一开始就瞄准人们钱包来的虚假电影,会反感那些营销过头言过其实的电影,会驳斥那些装模作样让人难受的自嗨式情怀和梦想的电影。毕竟那时候我有着太多的自以为是的所谓“理想主义”。

「港囧」的故事梗概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讲述的是徐峥扮演的曾经梦想成为画家的徐来后来成为了一个设计胸罩的公司小老板,他囿于生活陷阱里,他看不起周遭俗气的一切,他将自己的沦陷归咎于家人,他怀念始终美好的初恋以及自己早已丢失的梦想,在电影里,他最终完成了一出追逐初恋情人的状况百出的囧途之旅。

从制作上来讲,相比之前许多的青春片和同样打情牌的喜剧片「煎饼侠」而言,「港囧」做的要好很多,但我还是喜欢不上来。

我承认我对于「港囧」的很大一部分的不喜欢,是来自于我自己当年的那种类似的傻逼之情。因为在我的观感体验上来讲,我对「港囧」的大部分的笑点和大部分的情怀时刻的设置,有着来自生理上的不适,我会觉得不好意思和尴尬。

我受不了一部电影中被滥用了将近二十首香港粤语经典歌曲,一两首也许还好,当达到五首以上我就下意识的说「怎么又来?」,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是一种“情怀不够,歌曲来凑”的投机取巧。我也受不了一部主线事讲述主角中年危机得以解除的稍显现实主义的电影,脸谱化的将电影中其他配角几乎全部描写成让人讨厌的家伙。这些角色太过于功能化,以至于最后整部电影有种为中年危机而中年危机的强扭姿态。

当然,最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个包贝尔扮演的小舅子拉拉,在香港整个囧途之旅上,徐峥与包贝尔的组合是很明显的拷贝自「泰囧」中的徐峥与王宝强。然而包贝尔的演出实在是让人无法代入。

因为他根本就不够傻。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包贝尔一笑,我整个人就不好了。

他所有的让徐峥陷入窘境的动作都不像是巧合或无意,看起来却更像是蓄意为之,包贝尔的表演充满了扭捏作态且痕迹很重。这不是王宝强式的真傻,而是装疯卖傻,是故意倒打一耙,看的真是让人浑身难受。

作为囧系列的香港一站,电影「港囧」中充斥了香港的元素,不同于大量香港粤语歌曲的使用,大量香港老艺人的客串出演,我还是深表好感的。除林雪等少数几人外,毕竟太多年没有看到他们出现在银幕上了。葛民辉、江约诚、江约诚、郑丹瑞、田启文、吴耀汉、林路迪、詹瑞文等等。

电影前十来分钟的青春片段,徐峥和杜鹃为学校画电影海报的桥段也让人眼前一亮,背景音乐是偏偏喜欢你,彩色画版的电影海报一一闪过,「秋天的童话」「天若有情」「阿飞正传」「甜蜜蜜」等轮番变换,仿佛时空流转,确实让人充满好感。

但正是明白这些讨好观众的手段,当「港囧」整部电影无论是台词、音乐、剧本、角色设置等等各方面都在讨好观众的时候,丝毫没有节制和取舍,将很多东西一股脑儿扔给你的时候,就有些过犹不及适得其反了。

言而总之,「港囧」或许是一部让大部分受众能笑也能哭的电影,也是一部让小部分受众生理不适的电影。

最后我想,我必须还是要表明一下我的态度,因为我作为「港囧」那一小部分受众。我并没有为我是这小部分观众而对「港囧」提出一些批评自觉良好或与众不同,相反我只是觉得我作为这小部分观众而没能看到一部更好的电影感到遗憾或失落。

如果你喜欢本文,欢迎朋友圈,谢谢!

我是突突,这是我的公众号:movies

欢迎互联网从业者和电影爱好者加我ftforever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