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白话解析(白话了凡四训第三训)(1)

袁了凡(1533-1606),名黄,字坤仪,明朝江苏吴江人。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进士,任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区)知县,后升兵部主事。时日寇侵犯朝鲜,了凡被明朝驻朝鲜军事长官宋应昌奏请为“军前赞画”(参谋长),兼督导援朝军队。后在“拾遗”(谏官)任内返乡。平素行善恳切认真,直至终老,享年七十四岁。了凡先生任宝坻知县时,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的学问,写成四篇短文,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行善积德及谦虚谨慎的种种效验,此即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一书。

白话译文:

第三训 积善之方(中)

什么叫真假呢?从前有几个儒生问中峰和尚:"佛教说,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可是我们看到的,有人行善子孙不兴,有人作恶而家门隆盛。佛说的因果道理是没有办法证实的。"中峰说:"世俗的人情不曾洗涤掉,看问题就难以准确,以致认善为恶,认恶为善。有了这样的错误看法,还不责怪自己的是非颠倒,反而怨因果报应为无稽。"儒生们又问:"善恶的问题怎么会看成相反呢?"中峰叫他们各谈善恶的区别。有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操守是善。"中峰说:"未必如此。"

各人各说出对于善恶的看法,中峰都说不一定是这样。儒生们因请问那是什么道理呢?中峰说:"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己的是恶。有益于人,就是骂人打人都是善的。利人的就是公,公就是真;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还有,从全心出发的是真,表面上装做行善形式的是假。这问题,你们都应该全面考虑的啊!

  " 什么叫做端、曲呢?"凡是想做好事,决不可被耳目所迷,随世俗见解,应从内心隐微处,默默审察,是不是纯粹从济世利人之心出发。如果这样,那就是端。假使有一毫沽名钓誉的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完全是爱人之心的,就是端,行善而有一毫牢骚愤世之心,就是曲。纯是敬人之心的就是端,有一毫玩世不恭,侮弄世人之心的就是曲。这些都应该详细分辩的。

  "什么叫做阴、阳呢?"凡做了一件善事,为人们所知道的,叫做阳善;做了善事别人不知道的;这叫做阴德。阴德能转变自己的业力,能获得意料不到的幸福。阳善可得善报,并享受世间的名誉,被人称誉,美名远扬也是福,但必须名符其实;若是享大名,而实际上却没有真实德行的,就往往会得奇灾大祸。相反的,没有过咎的人而横被恶名的,他的子孙却往往会发达起来,所以阴阳之间,是很微妙的啊!

  "什么叫做是非?"鲁国的法律规定:鲁人有从诸侯那里替别人赎出姬妾,都得受政府的赏赐。子贡因为自己富有,赎了人而不受赏赐。孔子听到这件事,就极不高兴地说:''子贡做错了事啊!要知道圣人做的事,是可以移风易俗的;他的教导是可以为人作榜样,推行于百姓的,不只是求得自己一时的快意。如今鲁国人富的少,穷的多,如果以为受政府的赏赐为不廉,为不清高,怎么还会有人肯替别人相赎呢?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愿向诸侯那里替别人赎人了''。

有人失足落水,子路救了他的命。这人牵了一只牛谢子路,子路把牛接受下来。孔子听了,很高兴地说:''子路做得对!从今以后,各国就会有许多能够勇于救难的人了!''

  "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赐是好的表现,子路受了别人的牛是不好的。可是孔子却赞美子路而斥责子贡。可知所行善事的功过得失,不应光从事情的本身来看,还得看它的影响及于当时和以后的,是利还是害,来加以区分和定论的。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人,那是似善而实非善。现在所做的虽似不善,而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善的。这是从是非一点而论,其它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是应该考虑决择的。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有一位吕文懿公,他辞了宰相的职位,告老返乡,人们都非常尊敬他。有一次,有个乡下人吃醉了,当着他的面,把他痛骂一顿,懿公无动于衷,面不改色,对他的仆人说:''吃醉了酒的人,不必与他计较。''把门一关,就避开了。过了一年以后,这个乡下人犯了死刑,关进监狱。吕公才懊梅地说:''假使我当时稍与计较,把他送进衙门惩戒一番,是可以做到小惩而大戒,就不会害他犯死罪了。我当时只顾自己存心于厚道,想不到却养成了他的罪恶习性,竞到了这样的地步。''这是以善心而做了坏事的一个例子。

  "还有以恶心而做善事的,如某一家大富户,有一次逢到荒年,穷人们白昼公开抢他家的米。他向政府去告状,政府不肯受理这件案子。穷人们因此更加嚣张。他就私自执行,把抢米的拿办困辱,人心才安定下来;不然,几乎酿成大乱了。善者为正,恶者为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善心而行恶事,这是正中之偏,以恶心而行善事的,是偏中之正,这是人所不知的。因此,做一件事,应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看。

  "什么叫做半、满呢?"从前有一个女子来到佛寺,想要布施供养,可是身边只有二文钱,就把这二文钱捐献了,寺里的方丈老和尚亲自替她忏悔。后来这个女子选进王宫,享受富贵,带了几千两的银子,又到这所佛寺来布施。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就算了。这女子就问老和尚,我当初布施二文钱,老师父亲自替我忏悔,今天我布施数千两的银子,老师父倒不替我忏悔,这是什么缘故呢?老和尚说:''以前的二文钱;钱虽少而布施心很真,不是老僧亲自代为忏悔,不足以报德;今天钱虽多,而布施之心,不如前日的恳切,所以我派别人代为忏悔就可以了。''这是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的道理。

  "汉钟离传授丹法给吕祖。这丹法能点铁成金,可以济世。吕祖问道:''以后还会还原变成铁吗?''钟离说:''五百年后,当恢复本质。''吕祖说:''这就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学这样的法术。''钟离心中暗喜,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句话,三千的功行已经圆满了。''"还有行善而心无所有,不见有人、我及所施之物的,这叫"三轮体空",也叫"一心清净",能这样行善的,就是所施的只有一斗米,也种无边的福,一文钱也可以消千劫之罪,所有善行都是圆满。倘使心着于善,斤斤计较得失,虽然布施了万两黄金,也仅止于半善罢了。

  "什么叫做大、小呢?"从前卫仲达做官时,被摄引到冥司。冥司命下属官吏检呈有关他的善恶记录。但见恶录盈庭,而他的善录,仅如筷子大小罢了。取秤来秤,那盈庭的恶录反而比筷轻,而像筷子大小的一束善录反而重。"仲达说:''我的年龄还不到四十,哪有这么多的过恶呢?''冥官说:''一念不正即是恶,不一定要做。''因问善录轴里所记的是什么。冥官说:''朝庭曾计划兴建大工程,修三山石桥(这在封建时代要拉民工去服役的),你上疏拦阻,这轴里就是疏稿。''仲达说:''我虽谏阻,但是朝庭没有采纳,于事实上无所补救,我能有这样的善功吗?''冥官说:''朝廷虽没有采纳,但你的存心是为万民着想的。倘使朝廷接受了,那你的善功就要更大了。''所以凡是存心为天下国家着想的,那善虽小而大,倘使为了自己一身打算的,那善虽多也是少了。

  "什么叫做难、易呢?"先儒说,''克已须从难克制的地方去下手''。孔子论为仁也说,''应从难处去做''(注:毛泽东同志也说"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此必须象江西舒翁那样舍了二年仅得的工资代别人偿还了官银,保全了一家夫妇免于离散。又如邯郸张翁那样,舍了十年所积蓄的钱,代别人还清赎银,救活人家的妻子,这都是所谓难舍处能舍。又如镇江靳翁老来无子,他的妻子给他买了一个少女作妾。他不忍以邻家的幼女为妾,而送她还家,这是难忍能忍的事。因此,他们所获得的福报也是很厚的。凡是有钱有势的人,如果他要立功积德,却是很容易的。易而不做,这是自暴自弃;贫穷的人做福很难,难而能做,这才算是难能可贵。"

(待续)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更多:

白话《了凡四训》:第三训(上)

“小生灵” 齐白石的草虫画 01

【原创】嘱刻:康熙字典体“藏书章”一方



野狐禅的笔记本,欢迎关注,转发,一起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