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兰亭集序》真迹在唐太宗的墓中?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303年—361)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 大行书书法帖。《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 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 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 羲之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为什么不打开乾陵找兰亭序真迹(为什么说兰亭集序真迹在唐太宗的墓中)(1)

《兰亭集序》真迹流传的故事

在《殷瑗小聚》蒋勋中国美术史部分,蒋勋有讲到《兰亭集序》真迹流传的故事。

智永(据说是王羲之的后代,在永欣寺出家,智永是他的法号)的弟子辨才,在房梁上凿了个暗洞,用来保存《兰亭序》,比老师在世时还要珍惜。

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处理政务的余暇之时,喜爱书法,临摹王羲之的真草书,王羲之的真草字帖,几乎被搜购已尽,只是没有得到《兰亭序》。太宗四处寻找《兰亭序》,得知在辨才处,就将他调入内道场供奉起来,待遇赏赐很优厚。数日后,说到《兰亭序》,想法设法诱导他献出书法,方法都用尽了。辨才说先师在时,确实见过《兰亭序》,自师傅去世后,又经战乱,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

辨才不献书贴,只得仍让回越中去住。后来一查调查,知《兰亭序》确在辨才处,又下令调他入内道场,重问《兰亭序》,如此三次,辨才就是不肯献上书帖。

太宗对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我非常喜爱,王羲之遗留下来的其他手迹,都不如《兰亭序》,为了求见此书,甚至梦中也不得安宁。辨才已经老了,放此书无用,若能得之智慧之士,用计谋一定能取得此书。”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现住魏州莘县,以才艺自负,精于计谋,可派他担当此任。”

太宗召见 萧翼,萧翼说:“如果以官府的身份去,一定不能得到,我请求以个人的身份去,但需要王羲之父子的杂贴二三件。”太宗给了他所要的书帖。

萧翼换了帽,穿了便服,到了洛谭,随商人的船到了越州。又穿上黄衫,又宽又大,像个潦倒的山东先生。傍晚进了永欣寺,在长廊走动观看壁画。经过辨才住处时,在门前停了下来。辨才远远地见了萧翼,就问:“施主从哪里来?”

萧翼上前施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来卖,经过此寺,尽情观赏,今有幸遇禅师。”

喧了几句,二人颇觉投机,辨才就请萧翼入房内,当即下棋抚琴,谈论文史,意趣相合。

辨才说:“朋友之间,有的到年老了还像刚认识那样生疏,有的一见如故,今后不必扬礼了。”夜里,萧翼留下,摆上了缸面、药酒、水果招待他,江东称缸面,犹如河北称瓮头,即新酿的好酒。

酒喝得美了,辨才就请客人赋诗。两人彼此咏诗,恨相见之晚,通霄尽欢。第二天,萧翼带酒离去,辨才说:“施主有空就再来。”如此往来三四次,二人饮酒赋诗,感情就更深了。

又过了十天半月,萧民办拿出梁元帝亲笔书写的《职员图》给辨才看,辨才赞赏不已。谈起书法绘画,萧翼说:“弟子以前经人传授学过二王的楷书。弟子自动酷爱二王书法,如今也有数帖带在身边。”

辨才高兴地说:“明天带来看看。”萧翼又来到永欣寺,拿出王羲之的书帖让辨才看。辨才详细地看了又看,他说:“真迹倒是真迹,但不是最好的。贫道有一真迹,和一般大不相同。”

萧翼说:“什么贴?”

辨才说:“《兰亭序》”

萧翼说:“经这么长时间的离乱,真迹怎么还会存在,必是复制的伪品罢了。”

辨才说:“师傅在的时候珍存的,临终时才交给我,交付与接受都有正式的程序,哪会是伪品呢?你明日可来看。”

第二天,萧又到永欣寺,辨才从梁上取出《兰亭序》,萧翼看了,故意挑毛病,说是伪品,二人争论不休。

自此,辨才不再把书帖放在梁上,而是在和萧翼的二王书帖,一并放在桌上,辨才已年迈80,每日临摹。

此后,萧翼来了多次,辨才的弟子对他不再怀疑,一日,辨才外出赴邑记桥南严迁家,萧翼就来到辨才房前,对童子说自己的手绢掉在床上了,童子为萧开门,萧从书案上取来《兰亭序》和二王的书帖,到了永安驿,告知驿长陵诉道:“我是御史,奉诏来这里,现有皇帝亲笔写的识令,尽快通知你们都督知道。”

都督齐善行听说后,驱车前来,萧翼出于皇帝的识书,说明情况。善行命人去叫辨才,辨才还在严家未回寺庙,听说御史要见,匆匆赶来,见是萧翼,萧翼说:“我奉敕来取《兰亭序》,现在已到了,同您告别。”

辨才一听就昏了过去,好久才苏醒过来。

萧翼回到长安,向皇上报告,太宗很高兴,因房玄龄推荐人才得当,奖赏锦彩手段。升萧翼为员外郎,加五品。

贞观23年(公元649年),太宗去世时,令《兰亭序》陪葬,如今人们见到的只是赵模等人所复制的拓本。

关注公众号 图画见闻志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