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初中语文作文结构方法总结 初中语文作文的结构专题讲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初中语文作文结构方法总结 初中语文作文的结构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作文结构方法总结 初中语文作文的结构专题讲解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兰德尔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文章主题似人的灵魂,文章的内容似人的血肉,文章的结构似人的骨架。骨架至关重要,没有了健全的骨架,灵魂无法寄托,血肉将也无处依附。

那么什么是文章结构呢?

简而言之,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文章的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基础等级的要求是: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结构完整”是指作文有开头、结尾、主体三大部分,没有残缺不全的毛病;“条理清晰”是指文章的布局周密、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没有颠三倒四的毛病;“详略得当”是指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安排得很恰当,没有主次不分的毛病。

发展等级的要求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

“结构新颖”是指写作时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形式能不落俗套,给人新鲜之感;“构思巧妙”是指文章情节的构思能做到让人“意想不到”,比如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悬念迭出、一波三折、明暗双线结构等等。

基本的结构要求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做到,这里我们倡导同学们在中规中矩的基础等级之上做到创新就更好了。

二、方法点拨

(一)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

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即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

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

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

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主要是因为不善于安排答题时间而没有时间写完留下的遗憾)。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有偏差。

除此以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文章结构方面还存在着平铺直叙、呆板生硬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考场作文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写出在结构上摇曳多姿的作文来呢?下面老师将为同学们介绍一些较为实用的以及创新类写法。

(二)实用技法指导

1.详写和略写

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纵向式的作文。那如何使文章详略得当呢?

(1)依据结构定详略

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特别是开头过后,第二部分铺垫不要太长,交代清楚人和事件或背景即可。例如下面的选段:

那一天,那片夕阳映照下的广袤大漠,死寂中却也焕发着生机,漫漫黄沙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友谊的见证。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前往内蒙古科考。而其中一个任务便是穿越长达八公里的沙漠,优先到达目的地的将会得到丰厚的奖励,这使得身体素质一向不好的我心中暗暗担心起来……

小作者在简单的开头之后,第二部分仅仅交代出了主要事件——穿越八公里的沙漠,同时交代了自己的心情,比较担心。为后文遇到困难做了铺垫。第三部分开始对大漠以及大漠中的困难进行详细的描写。很符合考场上详略得当的原则,布局得很好!

(2)依据内容来定详略

和中心有关的要详细,无关的要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

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当时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3)依据文体定详略

记叙文要把记叙的部分详写,议论、抒情的部分略写。

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

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等也要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

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

2.过渡

俗话说:“过河要架桥。”过渡就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没有过渡,文章结构就会显得支离破碎。过渡衔接句经常用在上一段的结尾或下一段的开头,或者另起一段。那么如何写好过渡段呢?

(1)写在开头,引出下文,引出对中心事件的描写。例如下面的片段:

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要靠育花人。园丁手下的花朵,有的如牡丹般姹紫嫣红,有的如荷花般馥郁飘香。我突然萌生了一种渴望之心,也想亲手种下一朵花,欣赏其美丽的模样,亦体会园丁那花开后的笑意。

作者由园丁种花引出本文的中心事件,自己也亲自种花的事件。

(2)写在中间,过段衔接,由一件事过渡到另一件事。例如下面的片段:

于是我买来花种,小心翼翼的将它埋进花盘中,用铲子填好土,再轻轻地拍上几下……对一颗花草的关怀入微,对我来讲真是史无前例,讲兴许是被花朵背后园丁那一抹笑意所感染,一瞬间倾入我的心,使我毅然决然想去了解这笑容背后的真正含义。

时间像小溪缓缓地流淌。我时常蹲在花盆边上凝视着它,盼着它长大。慢慢有一天,心中由最初的欣喜开始变成烦躁,进而那烦躁慢慢变成一种失落,一直在我心中蔓延,心也不由自主地冷了下来:为什么我辛勤照顾了这么久的花儿,它看起来还是这样小?它黄绿的近乎可怜的花茎在微风中打着颤,难道是我选错了种子,选了一颗无论给予多少希望,都注定一生叶子微黄、永远开不出夺目花朵的种子?于是,这朵脆弱的植物被我遗落在阳台的角落里……

直到某一天,我收拾窗台的时候,突然发现那被我遗落的小生命,仍然在坚强的成长,并开始结出了几个小小的花蕾。我突然明白了那园丁的笑容背后,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容易。

从此,我对小植物更加关心,它好像长得更快了,那顽强的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其生命的坎坷和美妙。我也渐渐忘记我当初种它的目的,而此时,我爱上的正是这小生命成长的本身。(过渡段)

一日清晨,我起床后,习惯性的走到小植物身边,突然一股清幽的香气扑面而来,我顿时清醒许多,认真瞧去,几朵花静静却有力的绽放着,而且还有许多含苞欲放的花蕾。那一刻,我的内心激动不已,双手捧着花盆,如同捧着一件珍宝。我想现在的我真的理解了园丁背后那令人难忘的笑。

(3)写在结尾,叙述到抒情、议论,由叙述故事到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例如下面的片段:

其实生命就犹如一颗种子,出世那一刻已然决定你的出身,但只要你肯努力,肯付出,永不言弃,就一定能绽放出你所期待的花朵。

用梦想和汗水去灌溉生命的花朵,实则就是人生本该有的意义。我期待有朝一日,能在这清新明丽的世界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一朵生命之花!

第一段是过渡段,作者是由所种的“种子”开始引发的思考,所以作者最后一段直接议论抒情并不突兀。

3.照应

照应又叫呼应。是指文章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缜密,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呼应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首尾呼应、文中呼应、文题呼应等形式,下面举例解说。

(1)首尾呼应

如课文《背影》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首尾作了很好的呼应,既概括了全文,在结构上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作者在开头、文中、结尾,就曾四写背影,呼应文题。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文中呼应

这就是俗话说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中前后文字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可使结构严密,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如某省中考满分作文《十六岁的我》,在每一段都用相似的句子开头照应主题。这些句子有:十六岁的我,告别了童真,可还保留着童心。十六岁的我,告别了年少的懵懂,开始追求成熟。十六岁的我,告别了花季,步入了雨季。这些句子都是紧扣主题行文的,脉落分明,一目了然。

(3)文题呼应

文题呼应,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例如下面的《这不是一颗流星》作文片段:

[开头]从未提及流星;

[结尾]直到结尾时,才揭示其含义,点题:“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

三、拓展延伸

中考作文的发展等级的要求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

“结构新颖”是指写作时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形式能不落俗套,给人新鲜之感;“构思巧妙”是指文章情节的构思能做到让人“意想不到”,比如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悬念迭出、一波三折、明暗双线结构等等。这个模块我们就来分享下不同的构思类型。

(一)串珠式结构

这种结构的文章是由一系列有关联的独立画面并立连接而成,有一条主题的线索贯穿其中。利用这种结构有许多好处:一能快速成文,二使结构清晰,三能内容明晰,从而出奇制胜。

常用的横向拟小标题方法有很多,例如:

1.时间连接片段法。即可以浓缩于一日,晨曲—午唱—暮歌;或者凝聚于四季,沉思之春—灼热之夏—苦闷之秋等。

2.空间串联法。不同地点的转换。

3.颜色串联法。“红色”“橙色”“金色”做小标题,分别展现了青少年的热情奔放、个性善良、朝气生机,表现了风华正茂的青少年的青春颜色。

4.情感串联片段。例如“无私的母爱”“无言的父爱”“无数的友爱”等,用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身边的爱。

(二)一波三折式结构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要尽力避免平直,宜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写好这样的文章,一般可采用以下的手法,我们姑且定格成几种结构,以便于同学们的借鉴。

1.欲扬先抑式

在这类结构的文章里,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某人、事、物、景,先压一压,就是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但是最后的目的是赞扬他的好的一种构思方法。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这种结构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下面的是按先抑后扬的方法写的一个作文片断:

“周末,邻居对回家的女儿迎出老远,‘心肝宝贝’叫个不停。而妈妈对我只是笑了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妹妹在给我装菜时偷吃菜中肉丁更使我火冒三丈。但妹妹的一句话却让我羞愧难当。“姐姐,你不在家,我们尽吃小菜,你一回家,妈妈总是买鱼给你补养身体,你又吃又往学校带,要是你天天在家多好啊!”

这个片断便将深沉的母爱“扬”了起来。同时,这样来写,文章也就曲折生动了。

2.悬念式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唐伯虎应邀出席一家财主婆八十寿宴。当轮到唐伯虎致祝寿辞时,他劈头劈脑一边手指宴主,一边口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引得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于是,他趁势口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客们顿时化忧为喜。不待情绪安定,唐伯虎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儿孙和祝寿者们无不惊讶、怒目而视。不料,诗人妙语回天,“偷得蟠桃寿至亲”,顿时,众人开怀大笑掌声轰然。

你是否能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实际上,唐伯虎从第一句开始诗人就设置悬念,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直到末句,才完全解开悬念。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开头设置悬念,或情节方面的,或感情方面的,或人物方面的,可以使读者怀着探究的心理一直走下去,文章中的包袱一层层被抖开,文章中的脉络越来越清晰,读者在这个悬念的指引下,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疑虑与惊奇,从而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例如下文:某同学的《微笑面对生活》中就运用了悬念式开头:

“转眼间即将毕业,面对中考,学习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心情一直很消沉,直到他们的鼓励和她的出现,才让我又重新开始微笑面对生活。”

作者的“直到他们的鼓励和她的出现”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很吸引人,是一个很好的悬念式开头。

3.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如下文: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

4.铺陈误会法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

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

“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再如:

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

以上就是中考作文结构的几种模式,如果能掌握其中几种并加以运用,何愁写不出优秀文章?

考点:考查一篇文章的布局安排是否合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重难点:掌握关于文章详略、过渡与照应的方法技巧,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易错点: 容易出现详略不当,缺少过渡、照应不够通顺等问题。

题模一:详略练习

例1.1.1 下面的片段作文详略安排的不够合理,请指出来。

夜晚,我仰望灰暗的天空,北极星闪烁着清淡的光芒,茉莉花茶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这些都促使我的笔尖在稿纸上静静地诉说着我的心事。一想起那件事,我的泪水便无情地划过脸颊,一滴又一滴……

那一天,我急匆匆地来到学校,汗水从额头上一滴、一滴地流下来,落在桌子上、地上。天气可真热!

我拿起心爱的课外书,不紧不慢地读了起来。就在这时,一旁的同桌说下课有话要对我说。下了课,我们便来到走廊,她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听到这里,我的心砰砰直跳。接着,她说出了我的成绩。看到我露出不相信的神情,便说了一句“不信算了”,说完她生气地走了。

…………

【答案】 按照我们说的,一般第二部分只要交待清楚就可以,不必描写,将描写放在第三部分就可以。其次,这部分也没有 将“期中考试”的事情交代清楚。我们稍作调整让文章内容变得更加有条理、清晰。

“夜晚,我仰望灰暗的天空,北极星闪烁着清淡的光芒,茉莉花茶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这些都促使我的笔尖在稿纸上静静地诉说着我的心事。一想起那件事,我的泪水便无情地划过脸颊,一滴又一滴……”

“那一天天气特别热,我在教室看着心爱的课外书,心里却一直惦记着期中考试成绩的事,就在这时,一旁的同桌说下课有话对我说。下课后我们便来到走廊,她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

听到这里,我的心砰砰直跳,紧张、慌恐接踵而来,既兴奋又害怕。

详细描写…………

【解析】 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去掉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描写,全部换成简明的叙述,简介地引出了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其中加了一句“心里却一直惦记着期中考试成绩的事”,为下文“我的紧张表现做好了铺垫,语句虽短,却突出了要突出的内容。”

当然,如果在第二段中适当增加一些环境描写,适当地用环境的闷热来衬托我内心的不安,也是好办法。不过这种写作更适合平时的写作,而不适合考场作文,因为考场作文的字数和篇幅都是确定的,我们需要巧妙的引出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因此,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通常不适宜用描写,只要交代清楚就可以了。可将描写放在第三部分。

题模二:补写过渡段

例1.2.1 知道了过渡段的作用了,让我们为下文精彩的选段补写出过渡吧!

因为慢

在都市多彩霓虹灯下生活的我们,早已习惯每天早早起床,追赶班车的日子。早已习惯简单扒上两口饭便冲进房间学习的节奏。可是,我怕时间飞得太快,让我错过身边最美的风景;我怕节奏赶得太快,让我忽略一些早已拥有的幸福。因为慢,让我懂得停下来去感受那份无价的爱意。

“妈,我回来了。”我急急地冲进家门。便头也不回的想进入房间,明天要测英语百词,我要抓紧时间快快攻克英语的难关。

“快把书包放下过来吃饭,妈妈给你做了新配方的汤。”妈妈高声喊道,生怕在房间的我听不见。

听到呼唤我快速而不耐烦地走向厨房,“喝什么汤啊,我还一堆作业没写完呢,随便吃点得了”。“你着什么急,喝完这碗汤保证你还想喝第二碗”。妈妈俏皮的对我敬了个礼,信誓旦旦地对我保证。看着妈妈开玩笑的样子,我的心情也渐渐缓和下来。水开了,妈妈把准备好的食材一一放了下去,我站在妈妈的身后目睹了全过程,一些碧绿的青菜,还有我最爱的肉……最后是一勺盐,像雪花一样散落到锅中,在锅里翻滚的蛋花像秋天丰收的麦浪,香气出来了,我拿着餐具坐在了餐桌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赶紧吃吧,尝尝妈妈的新配方”,妈妈笑着对我说。我乖乖的吃了起来,看着他那慈祥而又幸福的笑容,让我已经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一勺一勺的慢慢的品味着汤,我与妈妈聊了许多原本没时间说的话题。我美美的喝完了这碗汤,准备去洗碗,妈妈却抢走了我手中的碗向厨房走去。“快去写作业吧。”而我并没有离开,我就这样倚在厨房的门口,静静的站在她的身后,看着妈妈忙碌的背影,原本平静的心起了涟漪,我该怎么报答您呢?或许,停下脚步就这样陪伴您便是最好的办法。

时间终会流逝,会带走我们最美的青春和父母年轻的容颜。为何不让脚步慢些,停下来去与亲人沟通,去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因为慢,所以让我停下来感受妈妈无价的关怀。因为慢,让我懂了珍惜早已拥有的幸福。妈妈,我爱您!

【答案】 此时,我凝视着妈妈的背影。这感觉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亲切。可我的眼里有多久没有出现这熟悉而亲切的背影了?不一会儿,妈妈端着锅,向我走来,这一刻时间仿佛定格住了,妈妈全神贯注地盯着锅,那专注的神态好像让我回到过去,小时候我饥肠辘辘时带着渴望的眼神期盼着妈妈香喷喷的饭菜。从什么时候开始,紧张的脚步让我不再期盼那美味佳肴?看着那冒着白烟的热汤,顿时有一种想要哭出来的感觉。

【解析】 横线上文主要写了妈妈用心给我做汤,但我却停不下脚步用心品尝的情景。横线下文是我开始去放慢脚步用心品味的情景。那中间作为过渡部分一定是作者的心理描写,是自责惭愧的心理感受。试着把它描写出来。可以更好的衔接下午自己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