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的名人 这群师生用微电影致敬(1)

《坚持》历史名人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 激励少年向上成长(四川教育报刊社供图)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边钰)一部单反相机或手机,一个取材于校园生活的剧本,几位本色出演的学生……日前,由四川省教育厅、省文明办联合主办的四川省第二届“金凫奖”中小学生微电影展演活动在成都梵木创艺区举行,来自成都、乐山、遂宁、广安、眉山、广元等市的7所学校的10名师生闪亮登场,他们分别斩获“金凫奖”的10个奖项。活动当天,展演了7所学校的获奖作品。师生们用一部部青春成长“邂逅”历史名人的微电影作品,消融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距离感,让人感受到校园视角下四川历史名人的文化精神。#SplitPageHere#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的名人 这群师生用微电影致敬(2)

《此间少年》老师用苏东坡精神鼓励学生挺过难关(四川教育报刊社供图)

很走心 用微电影致敬四川历史名人

本届“金凫奖”,乐山市牛华中学的作品《坚持》摘得最佳影片奖。牛华中学教师刘彧凭借此片,拿下最佳导演奖。“没想到,有一天,我站上领奖台,是因为一部微电影。”刘彧说。

微电影《坚持》时长13分钟。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峨边学生阿卢里古因故辍学,其老师和同学以苏东坡三次被贬却仍乐观的精神鼓励他坚持学习的故事。影片以老师带领学生诵读《东坡治水》延伸开来,在书本上写下“坚持”的少年、离开学校落寞的背影、昏暗房屋里上门家访的老师……随着镜头切换,真实的校园生活呈现观众眼前。“这是一部素颜青春片,少了商业片中对于青春矫情的修饰。”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一名学生看完《坚持》后如是评价。

谈及拍摄过程,刘彧直言很挑战,“我们在参加这个活动前,进行过拍摄培训,但毕竟不是专业的。”由于学生平时要上课,影片选在周末和下午放学的零碎时间进行拍摄。如何让校园和四川历史名人“邂逅”?“拍摄穿越和古装片,服装、道具的成本高,我们就选择了精神层面的一个交流。用名人精神去鼓励学生笑对挫折。”刘彧用一部单反相机完成了拍摄。

除了《坚持》,获得最佳剧情奖的微电影《遇仙记》也很走心。本片主演,邛崃职教中学高三学生徐吴旗介绍,影片从拍摄到完成历时一星期,编剧、导演加演员共4人。《遇仙记》讲述了学校社团负责人在拍摄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所发生的故事。针对现代人恶搞历史经典,徐吴旗通过微电影中的“导演”角色发出了自己的质疑声,经典文化如何传承?而与李白在梦中相遇,诗仙的点拨则化解了他的疑问。

这部时长9分钟的微电影,融入了李白的诗歌和故事,“像一场奇幻的冒险,用镜头传承传统文化,也让我们近距离触摸四川历史名人,感受他们豁达的精神。”徐吴旗说。#SplitPageHere#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的名人 这群师生用微电影致敬(3)

《遇仙记》 邂逅李白的学生 发出经典如何传承之问 (四川教育报刊社供图)

个性足 学生视角下的名人不一样

以拍摄微电影刺激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这种方式是否真的有效?对此,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的金玫老师给出答案:“值得尝试。学生在情景式环境下,能更容易感受到历史名人带来的心灵浸润。”

金玫是微电影《此间少年》的编剧老师之一。该片是根据苏辙中学学生李东骏为故事原型,讲述了遭遇生活变故的李东骏,在和苏东坡“邂逅”后有了人生的转折,演绎了一段少年励志成长的故事。

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初一学生李焓翊饰演李东骏的同学,凭借自然逼真的演技,拿下最佳表演奖。“刚开始老师让我演这个男二号时,我挺拒绝的。”作为东坡故里的少年,李焓翊觉得自己对于苏东坡的了解已经足够,“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不过,当他接到角色后,还是回家认真地查阅了相关文字资料,深入了解苏轼这个人物的背景文化。“课本上讲的东坡一直很豪放不羁,我查阅资料时发现,他还有柔情一面。”因此在表演时,他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获最佳音色奖的微电影《梦在前方》,由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拍摄,他们对李白的“洒脱恣意”,有自己的解读。

《梦在前方》讲述了一名热爱舞蹈的职校生“白李”,在参选舞蹈专业技能大赛中,老师同学以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来激励她突破困境,实现蝶变的故事。“其实拍摄那段时间,我们学校也在举行舞蹈专业的技能大赛。可以说是本色出演。”饰演“白李”的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陶婷告诉记者,在平日训练一个技术动作时,也会遇到不管怎么练习,就是不能继续提升的情况。“面对人生瓶颈,当真都如课本上讲的李白这般,洒脱恣意?”陶婷和拍摄团队讨论后认为,应当塑造出面对困境,仍旧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人物形象,而非只是随意洒脱。#SplitPageHere#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的名人 这群师生用微电影致敬(4)

《梦在前方》 陶婷触电微电影(四川教育报刊社供图)

引共鸣 用镜头架起历史对话桥梁

除了在颁奖仪式上进行展演,这些微电影此前已在校园内进行展播。眉山市苏辙中学的老师胡艺佳对初次展播的情形记忆犹新:“学生们团团围坐在校园展播屏幕下方,即使画面没有商业片精美,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但学生们仍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还要热烈讨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我们的微电影是在德育课上进行统一展播。”《梦在前方》的指导老师郑政介绍,早在2012年,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就开始探索,通过微电影拍摄学生的身边事来进行德育引导。“由于学生要融入角色中,历史名人的距离感会被消融,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历史名人的精神气度。而对于观演的学生而言,由于扮演者是自己身边熟悉的同学,因此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引发共鸣。”

“《中国诗词大会》借助电视舞台,让更多年轻人去关注诗歌。我们借助微视频、微电影去关注四川历史名人,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精神,并从中创新,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胡艺佳认为,或许经历时间的烹煮,这些传统文化将借用新方式,真正在校园中“复活”。

刘彧也支持用微电影感知历史名人,觉得这是一种主动了解历史名人精神的方式。“拍摄《坚持》中有一段家访的戏,我们去了学生阿卢里古在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的家。”雨后的泥泞让山路变得尤为难走,在前面带路的阿卢里古告诉刘彧,他上小学时,每天要沿着这样的山路走一小时才能到学校,因为辛苦,常有放弃的念头。气喘吁吁的刘彧还没来得及震惊,阿卢里古转过头来,忽然对他说:“不过,现在我们走这条路的感觉是不是像苏轼《定风波》写得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一生哪有他那么多起伏,最幸福的是我们,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