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一周一本书。今天继续来聊《人间烟火》这本书。

古人三月份穿什么衣服(古人穿衣的讲究)(1)

“衣食住行”,昨天,我们聊了“食”,今天来聊“衣”。

人穿衣服,是为了遮蔽身体、保暖、防晒,使身体免受侵害,这是衣服最基本的功能。

衣服还有重要的延伸功能,那就是符号功能,象征着财富、权势和身份。特别是古代。

和我们现代不一样。现在我们只要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想穿什么就可以穿什么。相比之下,在传统中国,穿衣戴帽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政权和礼法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应该穿什么、戴什么,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该穿什么、戴什么。这就是服制——穿衣戴帽的制度。

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历法用夏朝的,车制用商朝的,服制用周朝的。实际上,所有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积累变化的;但是,传统社会任何制度调整打出的旗号都是“从周”,就是从先秦儒家经典记载的周礼中寻依据、服饰制度也不例外。

秦汉之际,周礼的衣冠制度曾经短暂缺席,不是那么严格。西汉刘邦在制度上承秦制,崇尚黄老无为,从皇帝后妃到官员,穿得都比较简单。到武帝时才确立了儒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开启了儒家对帝制国家的全面改造。经过东汉光武帝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到明帝永平年间,依据周礼,全面建立了服饰制度。

古人三月份穿什么衣服(古人穿衣的讲究)(2)

俯首聆听的蔡京

“永平服制”是整个社会等级制度的外在表现,它的覆盖面是社会全体,上到皇帝下及庶民,从嫁娶到丧葬等场合,都有规定。讲究的是上下有序,要“顺礼”,就是要尊重和坚守等级秩序,要穿符合你层级的服饰,该穿什么就穿什么,绝对不能越级穿上层的衣服,这样才能上下有序。

服制的区别主要是服饰、颜色和材质。

服饰的繁复、稀有、贵重程度代表身份尊贵的程度,地位越高的人,朝服的服饰也就越繁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yí]、藻、火、粉米、黼[fǔ]、黻[fú]十二种纹饰,合称“十二章”,是权力的象征。东汉皇帝“备文”,十二章全绣;三公和诸侯只能绣山、龙以下九章;而九卿则只能使用华虫以下七章。当然,这些服装平时难得有机会穿,宋朝的理学大家朱熹就曾诉苦说,朝服平时不穿,到祭祀要穿的时候,衣服都破损了。

地位和生活状态不同,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服饰的颜色。有的颜色被皇帝独占。如,我们都熟悉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这类故事只能发生在唐朝以后,因为皇帝独占某种黄色是从唐代开始的。而且“皇袍”颜色也不是大家在电视剧里常见的明黄,而是一种更加偏红的赭(zhě)色。

用官服的颜色来区分官员等级的制度,也是在唐朝正式确立的。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四品、五品穿朱色,五品以上的都属于“贵官”,所以有句话叫做“朱紫盈门自称贵”,用“朱紫”两种颜色来指代高官。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最后两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诗给后世学者出了一道难题:江州属于上州,上州司马属于五品官,五品当服朱,白居易何以着青衫?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唐代的职事官相当于职位,阶官级别、品服颜色,依据的是阶官品位。白居易的职位江州司马虽然是五品,他的阶官却是最低级从九品。九品之官,只能穿青衫了。

古人三月份穿什么衣服(古人穿衣的讲究)(3)

除了官服,军人的制服也是身份的标志,而且一看颜色就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军人。汉代的军装是赤色的,东晋是黑色,南朝是绛红,隋朝是黄色,唐朝是黑色。薛仁贵在辽东战场上穿白衣,就是为了标新立异,引起皇帝的注意,从而建功立业。

说完服饰和颜色,下面说一下材质。人类服装的材质是不断变迁的。早期人类是用动物皮毛和树叶蔽体,随着文明的进步,出现了丝和麻。丝绸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的一件重要礼物。1926年,在距今五千多年的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了半个蚕茧。这半个蚕茧究竟是古人驯化的家蚕,还是后世混入而并非五千年前的东西,这点曾饱受争议。1958年,距今约四千七百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丝织品的残片,其丝线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8根。随着越来越多年代相近的丝织品残片、陶制蚕蛹、蚕纹纹饰及纺轮的发现,西阴村那半个蚕茧已经成为中国丝绸业发端的一个明证。有学者认为,中国人驯化、培育家蚕的历史可以上推到7000年前。

丝麻的出现将华夏民族的着装史从动物毛皮时代推进到纺织品时代。纺织品时代又可以分为两个小时代:丝麻时代和丝麻棉时代,这两个小时代的分界线在宋元。

北宋的福建、广东、四川已开始种植木棉,到了南宋,木棉继续向两浙和江南推广。元代,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已经相当可观。明朝,朱元璋用强制手段在全国推广棉花种植。到明朝中期,丝、麻、棉在纤维作物中大体还是呈三足鼎立之势。后来,棉花逐渐取代丝麻,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衣服原料。

前面我们说了古代中国的服制,那么让服制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

作者说,是外来的刺激,群体对美和新奇的追求,以及财富的积累。挑战服制,促进服制变迁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王孙公主,他们既爱美,又有钱有闲,可以追求美,即使发生违制的问题,也没有什么大事。

另一种人主要商人和娱乐业从业者。商人有钱,但还是庶人,他们不仅有追求美动机,更有改变社会地位的渴望,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衣着。

教坊与宫廷是时尚的两大发源地。比如,缠足的风气就是开始于宫中,妓女所效仿,从而掀起一个新高潮。贵妇与妓女争奇斗艳,时刻引领着时尚,历史上,各个国家都一样。

还有就是对中国服饰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胡风。最突出的就是合裆裤。

古人三月份穿什么衣服(古人穿衣的讲究)(4)

南宋 陈居中(传)《胡骑春猎图》之袴褶装

最早我们古人穿的裤都是开裆裤,裤的功能是护腿,而非护裆,所以外面必须再穿一层裳才保险。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古人才不穿开裆裤呢?

大概是公元前4世纪末,这还得归功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他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引进了所谓“胡服”,游牧民族因为要骑马,所以必须穿合裆裤,不然胯下磨损太厉害,人受不了。

总之,华夏民族的服饰变迁,也不断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食物品类,还是衣服款式,都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聊《人间烟火》这本书,看看古人住的问题?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