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过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时期后,希腊人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确立了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式,一共建立了139座奴隶制城邦,我们最为熟知的雅典和斯巴达便是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在艺术史上,这时期的艺术风格也从荷马时期的几何风格,发展为“古风时期”。我在本集图文区放的第一幅图片,这尊雕塑名叫《驮小牛者像》,就是这一风格成熟晚期,一件富有神韵的大理石雕塑。这件作品完成于公元前560年左右,高165CM,如今收藏于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美术馆。

唐代灰陶唇口罐(古希腊的瓶瓶罐罐)(1)

虽然这件雕塑保存并不完整,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艺术家在对人体的肌肉,以及小牛犊的形体和比例方面,塑造已经非常准确,生动。这位农夫的嘴角,也像奥特曼一样,挂着一丝古风式的微笑。

古风时期的艺术作品,除了雕塑之外,还主要体现在瓶画与建筑中。这一时期古希腊的建筑,主要采用梁柱结构,并且出现了一些基础的柱式,这些柱子的样式,也是此后西方建筑的重要元素,有关之几类典型的柱式,我会在以后结合节目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

在城邦兴起后,希腊完成了在地中海及黑海沿岸的移民过程,构建了一个以希腊本土为中心的“地中海上的希腊世界”。陶瓶是当时希腊人主要的日常用品,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在雅典和科林斯等地,都是陶瓶的重要生产中心。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希腊绘画,大多就是在这些陶瓶上绘制的装饰画。这些瓶画,不再像几何风格时期那样,用简单的几何纹来做装饰,而开启了用画面讲故事的传统,也就是为所谓“情节性绘画”奠定了基础。

这时期的希腊工匠,还没有掌握复杂构图和绘画技巧,画面通过环形分布的纹饰,分隔成不同的区域,人物和动物的动作简单。因为与东方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也开始吸取了东方文化的长处,这些瓶画中,能明显地看到埃及人喜欢的正面率原则:人物的头部侧面面对观众,眼睛直视前方,躯干四肢是正面的,而两只脚又是侧面的。

这类作品受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东方文化影响,因此也就被称为“东方风格”,东方风格的瓶画主要盛行于公元前700—前590年。

我在图文区放的第二张图片,是制作于公元前535年的一件陶器,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出土于希腊的阿提卡。

唐代灰陶唇口罐(古希腊的瓶瓶罐罐)(2)

图中所描绘的内容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阿喀琉斯与战神阿瑞斯的女儿、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之间的激烈战斗。

如果你看过根据DC漫画改编的那部电影《神奇女侠》,就应对亚马逊这个神奇的女性王国有些印象。这场战斗的结局是阿喀琉斯将彭忒西勒亚刺于马下,而当他摘下彭忒西勒亚的头盔后,发现了这位女王的美丽容貌,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注意看这件陶瓶上的两位人物,与浅色的背景相比,人物用黑色颜料描绘,这就是这些陶瓶中的“黑绘式风格”,在黑绘式之后,希腊人又流行与之相反的另一类绘制方式,将背景画成黑色,而人物用大面积的赭石来表现轮廓,再用线条绘出细部。这一类的绘制方式,就是“红绘式风格”。

黑绘式风格的瓶画,主要流行于在公元前600—前480年间,红绘风格的瓶画,出现大概在公元前530—前430年左右。

现在,我们可以稍微做个总结,古希腊的艺术史可分作“荷马时期”和“古风时期”两段,在绘画方面,出现了四种主要的瓶画风格:分别是:几何风格、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白绘风格。

在“古风时期”之后,古希腊的艺术史被划为两个时期,分别是公元前6——前4世纪的古典时期、公元前4——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

在古希腊整体艺术发展最为辉煌的“古典时期”,出现了第五种瓶画的风格,那就是白绘式风格。顾名思义,白绘的方式就是陶瓶上先涂上一层白色的底,然后再在白底上绘画。白底彩绘的瓶画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50年—前400年之间,这时的艺术家已经可以轻松地绘制出构图和谐、色彩层次丰富、人物姿态自然生动的瓶画了。

如今古希腊的瓶画在全球各地的博物馆,或者一些展览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果你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它们,就可以感受到从古风时期开始,古希腊画家的技法逐渐成熟,开启了由模仿自然,到再现对象的写实表达方式。

如果要为公元前6——前4世纪的古典时期、公元前4——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这400多年璀璨的希腊文化和历史面貌,勾勒出一个大致的、粗简的轮廓线,那便是:波斯人的西侵,与希腊人的东进——东方与西方两个文明世界之间通过战争、贸易促进了彼此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成为希腊艺术之花绽放的背景。

古典时期的希腊,各城邦的奴隶制民主政治进一步成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其所取得的文学、艺术成就,代表了整个西方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此前“古风时期”的希腊人,从古埃及、印度、巴比伦文明中广泛吸取营养后,自古典时期开始了自觉的艺术创作阶段。他们变得无比自信,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并用娴熟的技术,展现他们对神明的敬仰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而伴随着希腊艺术这幕高潮剧的来临,其背景却是一场横跨半世纪的东、西文明之间的战争——“希波战争”。

位于西亚的波斯,到了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也就是公元前522—公元前486年这段时间,已经征服了埃及与印度,建立了奴隶制度高度发达、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大流士一直想将帝国西边的希腊,纳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爱琴海东边的爱奥尼亚地区,便是大流士进攻希腊的跳板。爱奥尼亚并不是像雅典或斯巴达那样是一个具体城邦的国家,而是一个泛指的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如今土耳其,安那托利亚西南海岸地区,北至伊兹密尔,南到哈利卡尔那索斯以北,也包括希俄斯岛和萨摩斯岛。

在艺术史上,爱奥尼亚地区贡献了自己的建筑风格——爱奥尼亚柱式,这种建筑柱式,的主要特征是其顶端两边有涡卷状,图文区所放的这幅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收藏的图书中,所描绘的古代遗迹,其中两根柱子便是典型的爱奥尼亚柱式。

唐代灰陶唇口罐(古希腊的瓶瓶罐罐)(3)

爱奥尼亚地区早在公元前2000前左右就有一些原始部落定居,自公元前546年波斯人开始统治这里。在波斯的高压政策下,以弗所、米利都和伊兹密尔等城市结盟为爱奥尼亚(Ionia)联盟,于公元前500年爆发了反抗波斯人统治的起义。

米利都成为起义者的大本营,他们先后向希腊本土的斯巴达、雅典和埃雷特里亚等城邦求援,得到雅典和埃雷特里亚的出兵相救——这导致了希腊与波斯直接开战。这次起义6年后、公元前494年,米利都遭波斯军队攻陷,城中的男人悉数被杀,妇女和儿童则被贩卖奴隶。

因为雅典与埃雷特里亚对爱奥尼亚的援助,为大流士入侵希腊本土提供了理由。“希波战争”也因此而爆发。有关内容,且待下期为您分享。

注:本文为船长读画出品《十分钟读懂西方艺术》系列语音类节目第十集内容,欢迎收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