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当时这首青花瓷的歌词美哭了多少人,如今也成为了几代人的回忆。我最早知道“青花瓷”也是因为这首歌。然后陆续对青花瓷有了一点了解,只是我一直以为青花瓷是从元代开始烧制,并且也是在元代达到顶峰的。问了一下身边的朋友,他们也大多这么认为。其实,我们都误解了青花瓷的发展。根据近代考古,原来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有了青花瓷,宋代也有青花瓷的烧制。

唐朝的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1)

唐代的青花瓷瓷片

南京博物院就有唐代的青花瓷瓷片,由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唐城遗址出土。此外在浙江的杭州、河南的洛阳等地都有唐青花瓷出土,只是很多都是青花瓷的瓷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一件完整的唐青花塔式罐,塔式罐是典型的佛教用品,而青花花卉纹饰又极具伊斯兰风格。这件塔式罐是由郑州市上街区唐墓出土。

  • 唐青花塔式罐图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2)

这样的青花瓷显然还难以称得上美,纹饰粗狂,瓷质也不好。难道唐代烧不好瓷?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青花瓷不受重视罢了。唐代的制瓷水平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最受欢迎的是“南青北白”。“南青”即南方越窑的青瓷。唐代越窑烧制的青瓷瓷胎细腻精致,釉色晶莹。唐代文学家陆羽就曾在《茶经》中评价:“越瓷类玉越瓷类冰。”

  • 越窑青瓷,宁波博物馆藏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3)

“北白”是指北方邢窑的白瓷。邢窑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邢窑瓷,陆羽同样给出了超高的评价:“邢窑类银”、“邢窑类雪”。

  • 邢窑白釉罐,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4)

唐代制瓷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南青北白”的局面,青花瓷根本没有得到哪怕是一点的关注。

宋代的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5)

宋代青花瓷瓷片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6)

宋代青花瓷罐

如果说唐代瓷业有“南青北白”,那么到了宋代就属于名窑辈出了。用“百窑齐放,百窑争鸣”来形容也不为过,然后,在这样繁荣的瓷业生产中,同样没有青花瓷的容身之地。其实这很好理解。看看宋代有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这几大瓷窑生产的瓷器大多釉色类玉,颜色清透,明净悦目,有种极简清淡的美,很符合宋人追求的恬静高雅。青花瓷的美无疑是耀眼的,显然不符合宋人的审美,因此也难有市场。

  • 宋代汝窑天青釉圆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7)

  • 宋代官窑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8)

元代的青花瓷

马未都老师曾说过:“元青花一诞生就是巨人。”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是很对,只是在元代,青花瓷并非是当时瓷器的主流,甚至难有一席之地。这是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误以为青花瓷在当时就广受社会欢迎。青花瓷在元代的命运和有些著名画家的命运相似,虽然技艺了得,可是总要等到“死后”多年才被世人接受。并且元代青花瓷在历史上也曾被人遗忘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9)

收藏于大维德基金会的这对青花大瓶,正是元代青花瓷研究的起点。在这对青花大瓶上有一段字:“……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吉日……。”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

在20世纪20年代,这对花瓶一出世便被认为是赝品,因为在当时“青花瓷诞生于明代”是通识。既然如此,标记为元代的青花瓷自然就被世人认作是赝品。然而,这对大瓶的拥有者却另有解读,甚至在192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一对元代纪年的瓷瓶》的论文。渐渐的,有更多的学者也终于意识到元代也是有青花瓷的。

2005年有一件名为“鬼谷子下山”的青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最终成交价为2.3亿。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10)

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

就目前发现的历代青花瓷来看,唐宋青花瓷制作粗糙,但是元代的青花瓷,尤其是元后期,已经能烧制出精美的青花瓷。

  • 元青花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11)

烧制出精致的青花瓷需要满足至少3个条件,即瓷胎的白度、透明釉、上好的青花料。元代的景德镇刚好能实现。宋代后,景德镇的优质瓷石资源基本耗尽,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在元代时发现了高岭土,并配制出了高岭土 瓷石混合后的“二元配方”,大大提升了瓷胎的硬度及白度。而优质的青花料产自波斯,这一点蒙古人的铁骑也为景德镇实现了。透明釉自是不在话下,因此,在技术上景德镇已能烧制出精良的青花瓷。然而,青花瓷并未受到官方的重视。元代统治者似乎更喜欢金银器,毕竟元代的统治阶层本是属于游牧民族,在马背上征服天下的时候,金银器似乎更方便耐用,瓷器太脆弱了。

元代统治阶层当然也使用瓷器,只是元代的官方用瓷多为白瓷。被广泛认知的是一种名为“枢府瓷”的白瓷,之所以叫“枢府瓷”是因为瓷器的底部有“枢府”二字,枢府就是军事机构枢密院。元代的很多优质青花瓷更多是用于出口。据说,目前存世的青花瓷收藏最多的是伊朗与土耳其。土耳其的托普卡帕皇宫内就有40件左右的青花瓷。

  • 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元代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12)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13)

可惜,声名远播的元代青花瓷在国内却并没有受到重视,没能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个“巨人”终究是要再等一等。

明代青花瓷

元代的青花瓷虽然并未受到统治者及社会的广泛喜爱,然后却在技术上为后面青花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花瓷在明初也是不受待见的。到了明永乐、宣德时期却大放异彩。为何在唐、宋、元不受重视的青花瓷能在宋代迅速赢得市场?

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了。瓷器的发展和统治者的喜好脱不开关系。青花瓷上我们肉眼所见的蓝色,在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就不受重视,元代统治阶层最喜欢的颜色也是白色。即使是在青花瓷大为发展的明代也并没有以蓝为贵。但是,明代的统治者却喜欢蓝色色调的青花瓷。这对当时制瓷业的影响是显著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的审美很能影响一个时代的审美,同时很多时候也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审美。

  • 永乐青花瓷压手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14)

据史料记载,宣德8年,统治者一次性就下达了数量为443500件的生产任务。由此也可见,青花瓷在当时已经能大批量生产。想要赢得市场,是否能批量生产也是一项关键的因素。同时,明代时郑和曾多次下西洋,有猜测说郑和在每次远航后,返程时很可能也带回了苏麻离青。

  • 宣德时期的青花蟋蟀罐

明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青花瓷历经唐宋元)(15)

充足的原材料、技术的完备、统治者的喜爱,明代的青花瓷发展可以说是万事俱备,想不走向辉煌也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