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五个都市圈 大动作涉及2000多万人(1)

长三角一体化又有大动作!

最近,苏州、无锡两市签约,将聚焦六大战略性合作工程,实现协同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产业创新集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

苏州和无锡,是苏南经济强市,2021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无锡也早是“万亿俱乐部”成员;而且,无锡人均GDP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苏州GDP总量列全国地级市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城市总人口超过2000万,2021年GDP超过3.6万亿元。

此消息一出,外界普遍认为,这对“姊妹城”也要唱“双城记”了。

对“双城记”,我们已不陌生了。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唱好杭甬“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

唱好杭甬“双城记”,浙江已行之有年,近年来两地党政代表团对接落实“双城记”工作,已经形成机制。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宽一点,就会发现:近年来,在全国其他一些地方,“双城记”也不断被提到。

在山东省,去年8月印发的《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中也提到要唱响济南、青岛“双城记”,共建济青科创制造大走廊。

在西南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也说,重庆、成都要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其他还有不少,如福建的福州和厦门、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广东的广州和深圳等。

长三角五个都市圈 大动作涉及2000多万人(2)

这些城市,为什么越来越多地提出要唱好“双城记”?这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逻辑?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双城”往往有这些特点:它们通常位置较近,彼此之间的经济总量也相差不大,对周围地带有着较强的辐射作用。这种“双强”格局,是由诸多因素叠加、综合形成的,如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

纵观这些城市的发展历程,还能发现这些城市明显呈现“三步走”的态势:

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单核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它们吸纳周围的人口、形成产业,发展壮大;

第二阶段的特点,则是“竞争”,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城市辐射范围开始重叠时,相互之间对的竞争随之展开。

这种竞争,对城市的发展来说是良性的,它能促使实现城市的共同跃迁。现在提出要唱“双城记”的城市中,除了成都和重庆外,大多属于“省会 经济大市”这一模式,像杭州是省会城市,在消费、金融、科创等方面,尤其是在互联网产业、数字经济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成绩可圈可点;而宁波则是制造业强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北京。

现在则进入第三阶段:随着资源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这些城市纷纷转入高质量发展,打破行政区划,通过相互协作、抱团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成了大家的共识。

这方面例子不少。今年3月1日,成渝金融法院成立,它是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的法院,专门管辖重庆市范围内,以及四川省属于双城经济圈范围内的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部分金融民商事和涉金融行政案件。

从中也可以看出:各地之所以出现“双城记”,并非偶然,其实所体现的,其实是城市发展的阶段变化。

此次苏州和无锡唱响“双城记”,也有它们自身的特点:这两座城市虽说实力不俗,作为普通的地级市,它们面临的的竞争对手,要么是省会城市,要么是副省级城市,在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大背景下,对提升城市能级,它们都非常迫切,也更有“抱团”的需要。

这一点,从苏州、无锡这两个城市进行协同的内容,就能看出来:共同申报市域轨道交通、共同建设临空经济区、共同实施产业链互补、共同分享城市功能等。

而这,也会带来长三角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人们常说,长三角分为南北两翼,南翼杭甬“双城记”已经在唱,人口规模也超过了2000万;随着这次苏州、无锡两市签约,长三角北翼又一个“双城记”,同样人口规模超过2000万,也即将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