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之一、87岁作曲家陈钢,今年出了一本新的散文集《岁月芳华》,这是他自1998年《黑色浪漫曲》以来的第五本散文集。书中讲述了他的个人史、家族史,也是上海音乐史、文化史生动的一笔。

作曲家陈钢先生的艺术创作风格(这些故事我再不讲)(1)

近日,他在上海古凡交响乐团与浦东图书馆合作的“浦东星期音乐会”上分享了这本书中的故事。他说:“大约二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听故事的人。现在,我变成说书人了。上海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我的人生有那么多奇特的故事,我的朋友们有那么多值得回忆的故事。可是现在没人讲了,再不讲,就被遗忘了。”

作曲家陈钢先生的艺术创作风格(这些故事我再不讲)(2)

里面有许多关于“故人”的故事。比如梅兰芳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故事,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黄霑的故事,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大都是他与当事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或从当事人身边人那里得知的,被他讲来格外有人情味。

几年前在上海见到作家白先勇,陈钢问他,你写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都是写上海,写百乐门,你在上海待了多久?百乐门是不是常去?白先勇回答说,自己只有9岁到11岁在上海,从未进过百乐门,只乘汽车经过。但那些漂亮的女士穿着旗袍的身影,永远也忘不了。陈钢说:“《永远的尹雪艳》里有句话,‘尹雪艳永远不老’,上海也永远不老,永远摩登,永远走在前沿。”

他还讲到了父亲陈歌辛的故事。虽然父子二人真正相处的时间大约只有12年,但陈歌辛对陈钢的音乐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歌辛有“歌仙”之称,代表作包括《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恭喜恭喜》等。“我是一个人才,我父亲是一个天才。”陈钢说,“他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成了中国第一首走向世界的流行歌曲,他还写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西施》,中国第一首现代派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三个‘第一’告诉我们,海派文化传统就是一条不断向前的河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个传统我们今天要继承。”

正是这样的创新精神,促使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的诞生。创作《梁祝》的时候,陈钢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只有24岁,他的合作伙伴何占豪也只有26岁。“我后来概括,《梁祝》是在一个纯情的年代,两个纯情的学生写了一个纯情的故事。离开‘纯’字就没有这个作品。这个故事描写了人类最永恒的主题——爱,所以《梁祝》是属于全人类的。”陈钢说。

2019年,84岁的陈钢在《梁祝》诞生60年后写出了交响诗曲《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他说:“我用这个作品回望了《梁祝》,同时画出了一个圆。我们从美开始再回到美,这是一个永恒的圆,也是生命的圆,我的人生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圆。”

作曲家陈钢先生的艺术创作风格(这些故事我再不讲)(3)

陈钢还讲起小提琴演奏大师艾萨克·斯特恩的故事,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与斯特恩在上海和美国有过两次见面。1981年,60岁的斯特恩在陈钢看来就像一个“顽童”,还送给他一只玩偶。陈钢说:“我们都应该知道,艺术家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单纯的人,比普通的人还要普通,比单纯的人还要单纯。真正的艺术家眼睛都是透明的、无邪的,但在艺术上是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要做就要做这样的艺术家。”

今年5月,百岁表演艺术家秦怡去世,陈钢曾撰文怀念她。秦怡95岁时,陈钢曾同她在墨尔本演出钢琴伴诵《鲁妈的独白》。他们一起排练或演出,每次琴声慢慢落下,秦怡的眼泪总会掉下来。“她是一个影坛巨星,是当年中国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再也平凡不过的‘亭子间嫂嫂’,什么都拿得起,什么都放得下。她还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用生命呵护着患有智障的儿子,挨打挨骂,无怨无悔。她也是我心中的女神,我一想起她,就会想到崇高和平凡,美丽和隐忍。”

作曲家陈钢先生的艺术创作风格(这些故事我再不讲)(4)

陈钢说,正是书中的这些人教育了他、感染了他、塑造了他。“上海有那么多故事值得被记住,这本书是我对这座城市的致敬。”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被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吴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