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天坑群是怎么形成的(49个天坑组成的4个天坑群)(1)

天坑鸟瞰图

作为特殊喀斯特地貌,天坑令人神往。去年11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对外发布地质遗迹调查阶段性成果,其中之一是:我国地质人员在陕西汉中发现了由49个天坑组成的4个天坑群,天坑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达到世界级地质遗迹标准。

天坑地河,神秘莫测,总给人以无穷的想象。近日,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连续热播《汉中天坑》系列纪录片,天坑群“稀、奇、峻、雄、险、秀”的独特魅力,再次被众多目光聚焦。那么,如此大规模的天坑群是如何被发现的?汉中天坑群科研价值几何,发现之后又将如何保护开发......

一张卫星照片“引出”惊世发现

“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范围初步圈定遗迹总面积约5019平方公里,新发现天坑共有49处,其中超级1个、大型17个、常规31个,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去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召开“汉中天坑群阶段性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后,汉中市多次与央视科教频道沟通联系,最终达成合作拍摄纪录片《汉中天坑》的协议。拍摄从今年5月6日开始,拍摄组不畏艰险、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先后转战南郑、宁强、西乡、镇巴等县区的偏僻、人迹罕至地区,在宁强天坑曾探洞拍摄长达3天2夜。历时40多天艰苦的实地拍摄,取得素材长达344个小时,经过4个月紧张的后期制作后成片。

地洞河天坑

几个月后,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天坑遗迹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其中,镇巴县三元镇和南郑县小南海镇集中区天坑最为密集,岩溶地貌景观形态最为完整,分布有单体规模最大的镇巴圈子崖天坑,其口径最大处520米,最大深度320米,达到超级天坑标准;形态最典型的镇巴天悬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南郑伯牛大型天坑。”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负责人董颖说,天坑属于地质遗迹的一个新名词,世界上有88个国家有岩溶地貌,中国是岩溶大国,共有340多处,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汉中天坑群的发现可以说改写了整个中国天坑群在世界上的排名,特别是在陕西这样的西北省份,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天坑群,本身就是一种地质奇迹。

天坑群具有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

在此次发现的震惊世界的汉中天坑群中,位于宁强县的地洞河天坑,虽然不是最大的,但被地质专家誉为是“最美的天坑”。这里不仅景观丰富多样,还有神秘的地洞暗河,形成了“天坑地河”的奇妙景观。11月月25日,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位于禅家岩镇落水洞村与火石子村交界处的地洞河天坑。通往天坑的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在步行了一个小时之后,才接近坑底陡坡处。越接近坑底,水流的声音越大,雾气也越大,路也越陡峭越湿滑,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甚至手脚并用慢慢爬行。否则,就有摔倒或掉入悬崖的危险。坑底陡坡上长着许多参天大树和藤本植物。

从洞底向上望去,整个天坑分为三层,植被由最底层草本植物逐步过渡到灌木、再到杂木树林,层层分明地洞河天坑的坑口不是常见的近圆形,而是形似一个巨大的脚印,坑口最大直径为433 米,最大坑深为340米。水流声越来越大,继续向前走就能看到一个30米宽巨大又幽暗的洞口,暗河在其中蜿蜒流淌,形成了“天坑地河”的奇妙景观。经过勘测,地洞绵延4公里长,神秘又让人心生畏惧。洞穴里一片漆黑,到处是崩塌砸落的巨石和碎石。洞中的化学沉积物比比皆是,高大的石笋、石林、石田、石珍珠......个个造型优美;许多洞的洞顶十分光滑,洞壁有很规则的条纹,不得不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汉中天坑群是怎么形成的(49个天坑组成的4个天坑群)(2)

宁强境内的天坑

“汉中天坑群不仅在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其典型性、原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资源禀赋优异,具备科学研究、科考探险、观光旅游等多种价值,达到了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标准。”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对汉中天坑群进行实地勘查后认为,汉中发现罕见“天坑群”的重要价值在于,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更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样本。通过对其形成机理、条件及演化规律的研究,将对研究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被专家誉为改写地质历史的世界级“自然博物馆”。

探险队员天坑里发现“飞猫”

“天坑是在地下河强烈溶蚀和侵蚀作用下,石灰岩不断溶解,导致岩层不断崩塌,并贯通地表所形成的。”按照专家的介绍,天坑与外界隔绝,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为某些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特殊的生态地质条件,也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场所。

由广西、湖南、陕西等地洞穴探险精英组成的一支探险队,曾对汉中巴山林区进行了考察,这里交通闭塞,森林植被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在进入一个险峻的天坑时,探险队员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困的珍稀动物飞猫,并对它进行了救助。“这个天坑就是位于镇巴县境内的天悬天坑,非常漂亮。”曾经多次探访过该天坑的探险队员李俊哲说,从镇巴县城出发到三元镇后,再经过三黎公路行驶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双河村村委会的所在地,而天悬天坑就在双河村村委会附近。这个天坑的坑口形态近似圆形,坑口直径约110多米,最大坑深约150米左右,天坑四周长满了各类茂密的植物。虽然站在坑口就可以看见坑底,但由于距离太深,肉眼完全无法观察到坑内情况。

汉中天坑群是怎么形成的(49个天坑组成的4个天坑群)(3)

天坑溶洞群的特有动物鼯鼠

“这事我知道,去年探险队就是在天悬天坑发现的飞猫”李俊哲说,当时,探险队员利用洞穴单绳技术下降到坑底,在底部斜坡灌木丛里发现了一只飞猫。飞猫是天坑溶洞群的特有动物,学名叫鼯鼠,又叫“六不像”,脸面似狐,双眼如猫,尖嘴类鼠,耳朵像兔,脚爪若鸭,尾同松鼠。它靠前后腿之间宽大的翼蹼能在绝壁和大树之间滑翔飞行,最大的头尾长度能达到1米、体重7斤多。这种动物很怕羞,昼伏夜出,加上日益稀少,要亲眼看到活生生的飞猫并不容易。

“尽管对可能出现的新物种还有待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但汉中天坑群原始程度高,生态保护好,已发现不少奇特的动植物,如长有两人多高的杜鹃树,一尺来长、浑身通透的白线虫,濒危物种鼯鼠(“飞猫”)等,都再次印证了汉中天坑群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刘同良介绍,汉中天坑群是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也是我国岩溶台原面上发育数量最多的天坑群,对其形成机理、条件、演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将对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将天坑群打造成重要旅游目的地

去年11月17日,汉中市发布“关于切实做好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南郑、西乡、宁强、镇巴按照《环境保护法》和《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立即展开县辖区内天坑群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在天坑群地质遗迹发育范围埋设界桩,设立标志牌,标注保护区的范围、界限、保护内容等,加强对天坑群地质遗迹的监测、维护,防止遗迹被破坏和污染。

在对天坑群实施有效保护后,推进天坑群开发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着手编制下一步调查、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方案,展开密集式宣传......以往经验证明,天坑的发现,往往会引来众多国内外探险爱好者、洞穴爱好者,也会带动天坑所在地经济发展。如重庆武隆,在几位西方探险家发现天坑之前,是重庆最贫困的县之一。自天坑发现后,几乎成了火炉重庆的避暑山庄,武隆也成为重庆最富庶的县。

汉中天坑群是怎么形成的(49个天坑组成的4个天坑群)(4)

天坑

今年8月29日,汉中市政协主席王隆庆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汉中天坑群地质调查、开发利用、建立天坑研究基地等事项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带领的专家组进行座谈讨论。“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呈现地面与洞内景观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游览空间,可以与人文、生态及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旅游资源配置格局,具备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探险科考、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等多种功能。”专家一致认为,通过保护性开发,合理规划,汉中天坑群必将成为我省新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及为陕南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科研基地为平台依托,全力支持省地调院地质勘查工作,统筹考虑研究基地和地质博物馆建设,以及安防措施,吸引世界级高层次人才来汉广泛交流,聘用国际专业团队进行开发策划,有序推进汉中天坑资源的科考、旅游开发利用。”王隆庆表示,天坑群是汉中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宝贵、价值最高、最容易产生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在汉中建立天坑群研究基地,有利于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科学管理与开发、地质监测与保护。据了解,由于汉中天坑群勘探、规划工作还在进行中,保障措施还不完备,为了游客的安全,暂时没有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