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老公一家三口(老爷子朱旭的恋爱与结婚)(1)

恋爱与结婚

1948 年的冬天,北京的人民带着紧张心情翘首以待数月,终于获得最大的喜讯。有着古老文化的北京城避免了遭受战火的涂炭,老百姓举双手赞成,发自内心地欢迎解放军不开一枪不放一炮地进驻北京城。我和朱旭都幸运地赶上新时代的诞生。在过去封建观念统治下,书香门第的家庭决不允许女孩子出头露面去演戏,

我们从无量大人胡同搬到史家胡同的大宅院。这里的房子和院子更多了,前后共有三层大院,是一座中国庭院式的建筑。有长廊,假山石,苹果树,正房带宽大的走廊,冬暖夏凉,真是有点景色呢!到了秋收季节,大家用竹竿去打核桃,摘苹果,采海棠,好不惬意。有一年核桃丰收,打了多半大竹筐的核桃呢!按人头分果实,数量不多,每人都能收到点。那时我们还是少男少女,三五知己聚在一起吃着收获的果实好不快活。休假时,冬天结伴去滑冰,夏天结伴去游泳。年纪大点的就留在花园式的大院打克朗棋,玩扑克牌。玩的时候大家可以尽情玩,工作的时候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决不允许懈怠。每到节日总有晚会,朱旭是俱乐部的主任,通常他都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朱旭也是球类爱好者,在我们史家胡同大院里有一块空地,他提出了一个设计方案,想把这块空地建成篮球场,这份建议书得到众青年和院领导的支持。他招兵买马动员起全剧院的小伙子,一时间平地的平地,运土的运土,热火朝天,连曹禺院长都被感动得参加到劳动的行列里。几天的工夫,一个像样的篮球场豁然

出现在眼前。朱旭很爱护这个篮球场,以他为首的健儿们经常出现在篮球场上打比赛,个个精神抖擞,其乐无穷。偶尔我也到篮球场上去看他们的比赛。因为那时候我父亲正瘫痪在床上,养家糊口的担子就落在我的身上,在心理上承受着压力,比较少地出现在这种热闹场合里,也许这倒引起他的关注。不知道从什么时

候开始,他经常到排练厅看我排戏,他总是很认真地经过思考再诚恳地提出建议。他的艺术见解很有独到之处,我经常从他的意见里得到启发,在艺术创造上我们逐渐地产生了共同的语言。随之,互相之间都有着好感。有优秀的影片上演时,相约同去观看。闲暇的时候,我们同去北海游园,在同伴中有敏感者提醒我:

“当心!他看上你了。”

“别瞎说了。”

我坚决否认,因为他从来没有用语言表示过什么,我们只是朋友而已。果然,在这一年的秋天,晚饭过后,他约我到他心爱的篮球场上去散步。那天晚上月亮特别的亮,我们边散步边闲谈,突然他站住脚注视我半天,抽冷子说了句:“我喜欢你!”

没想到他就直截了当提出来了,我一时精神准备不够,又觉婚姻大事应取慎重态度,而且我还需要征求父母亲的意见,不宜马上回答,就先婉言谢绝了。他有点懊丧并没有气馁,他仍旧鼓起勇气说:“你考虑考虑,不必立刻回答。”

“好!”

“我等着!”

“行!”

经过这么明确表态后,反倒觉得很不自然。我们俩人都不知道再说点什么,默默地走了一阵子。秋夜的风有点凉,互道了一声:“明天见!”各自回到自己的宿舍楼里。

第二天见面仍感尴尬,经过再三的思考,我认为我们并不合适。原因是我比他大两岁,艺龄也比他多几年。我比他成熟,他还是个单纯的小伙子,我们不宜做夫妻。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中国旧传统的观念和女人的虚荣心。谁都想嫁给一个显赫的人物,我也不例外,在婚姻上也幻想着白马王子。50 年代时候,我比他高一个级别,按照传统的观念,女人要嫁给比自己的学历、级别都高的人,甚至于家庭的社会地位、财富等都要高于女方,要讲“门当户对”,否则就要受到亲朋好友的非议,父母的谴责。这是我当时不能接受他的最大障碍。处在情感和旧观念的矛盾中,我内心深处撞击得很激烈,久久不能决定。可是我们还经常在一起。朱旭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呢,什么都不再提了,我们仍旧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好朋友。我看得出来,他心里也很不平静,是惆怅,是苦闷。他本来是很爱玩的人,这以后一反常态,当假日大家出游的时候,他总一个人留在宿舍里,不是打扫卫生,就是蒙头睡大觉,再不然就没完没了地洗衣服。这不像他平时的表现,很明显他的苦恼是我给造成的,我心里很觉不安。刚巧我排练曹禺所著《北京人》里的素芳,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他知道我在工作上碰到了苦恼。于是他抽出时间专门到排练厅看我排戏,从中找出问题,企图帮我解决,帮我排忧解难。他并没有因为我的拒绝有所忌恨,仍旧保持着友善的关心。从他的身上我找到了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东西——真挚。想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可见有什么比真挚更珍贵的呢?!这不是谁都能有的,也可以说这是做人的根本。我开始思考我们之间的关系,真挚的情感不光是他做人的根本,也是他作为一个好演员的素质。他的聪明,他在学习上的刻苦,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力,都是对于他在今后前途上有所发展的条件。凭我对他的了解,我相信,今天他虽然还是一个普通的演员,明天他就会成为舞台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突然我对他产生了希望的寄托,把我对他的认识坦率地向父母亲说清楚,请他们不要只看现在,要看到将来的发展。终于,父母亲被我说服了,我取得了他们的同意。

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约他到北海公园去散步,在这次游园中我明确地告诉他我的决定,他高兴地不想回来,只想在公园里走哇……走哇……这一天很晚了我们才回到宿舍。

朱旭老公一家三口(老爷子朱旭的恋爱与结婚)(2)

我们于1957 年12 月12 日,正式举行了结婚典礼。和我们同一天结婚的还有剧院的剧作者兰荫海与张虹,著名表演艺术家董行佶与陈国荣,我们三对集体结婚。剧院的领导把我们三对的婚礼当作一件大事来做。这一天,各戏组都停止排戏,行政部门和演员队的朋友们都来帮助布置新房。礼堂设在史家胡同新落成的小剧场内,全剧院的干部、家属都来参加婚礼。门外敲锣打鼓,门内大放音乐。由工会主席杨宝琮主持婚礼,副院长赵启扬主婚,剧院决定,大家自愿送份子,可以送五毛钱。这笔钱集中起来交给食堂做婚宴的酒席钱,差多少再由剧院给补上。全剧院好好地热闹了一天。那正是首次排演《茶馆》的时候,第一版里有一个人物叫“小心眼”的,是国民党时期的吉普女郎,这个角色由我担任。首次演出后发现这个人物跟小丁宝重复了,到第二次演出的时候“小心眼”就被删掉了兰荫海当时是核心组的成员,董行佶演马五爷,我们三个人都是本戏组的。焦菊隐先生为了祝贺我们三个人的婚礼,特别开恩,第二天全戏组仍放假一天。难得有这么一天休息,于是之和他的夫人李曼宜也为了庆祝我们结婚,第二天一大早,其实是十冬腊月的天时,也不知道是谁建议的,他们特陪我和朱旭跑到动物园去玩了半天。

朱旭老公一家三口(老爷子朱旭的恋爱与结婚)(3)

一年以后,当朱旭知道他要当爸爸的时候,他高兴地找了好几位已经做了母亲的人,询问人家怎样注意胎教,应该怎样照顾孕妇。他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闲时就翻阅一下。当我不能演出时,只能在家休息待产,正值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气象宜人,窗户的玻璃上贴了许多飘来的柳絮。我也是闲着无事可做,打扫着室内的卫生,一时高兴,爬上窗台推开窗户擦玻璃。朱旭正在排戏,乘中间休息,跑回来看看,看我正坐在四层楼的窗台上兴高采烈地擦玻璃,可把他吓坏了。他急跑到窗台前让我扶着他的肩头下来,因擦到半截,我执意要擦完,他又要急着去排戏无法帮我,怎么办呢?他急中生智找来一条捆行李的绳子系在我的脚腕上,把另一头系在桌子腿上,仍旧不放心地千嘱咐万嘱咐一番,带着100 个不放心的样子去排戏了。这是结婚后我才发现他还是个细心的男人!

朱旭在关键时刻考虑事情很周到。记得正演《蔡文姬》的时候,我久病的父亲正处在弥留之际,忽而清醒,忽而昏迷,嚅嚅的轻声细语中可以辨认出,他想最后见我一面。晚上,我有演出不能请假回去,为了不影响演出,保证不让我带着难过的情绪上台,朱旭一晚上也没有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他替我向老人做了最后的告别。回来后,他一直在后台陪着我,演出结束,他仍旧没有告诉我,只是催我快卸妆早点回家休息。为了让我睡个好觉,到了第二天清晨,他才如实地通知我。虽然我深感遗憾,但是这不能怪他,那时的演出纪律很严格,要求:“以演出为主,一切为了演出,一切服从演出。”

生离死别虽是大事,也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私事再大也是小事,私事必须服从工作的需要,只要有演出对于任何个人的私事都不迁就,这是一条铁的纪律。”朱旭就是根据这条原则,替我细心地处理了个人和工作关系。

1958 年是龙腾虎跃大跃进的一年,日夜大炼钢铁,工作的繁忙超过往年。朱旭毫无怨言,一切工作都是奋力而行。也正是在这一年,我生下第一个儿子,取名小龙。当我要临产时,朱旭要到农村去演出《刘介梅》。刘介梅这个角色没有B 制,只有他一个人演,所以不能请假,也无法倒换,只能委托年轻的小伙子李源照顾我。李源刚从工厂调到我们剧院来,那时候他还没有结婚,是个单身汉。我们都住在首都剧场的四楼,也很邻近。朱旭临走前把我托付给他,请他在我临产的时候照顾一下。10 月份已经刮起了秋风,也有了丝丝的凉意。一个凌空皓月深夜的12 点钟,我打点好日用物品,敲开了李源的房门。他还在睡眼蒙眬中听说我要生产了,把他吓清醒了,急忙用自行车把我送到医院。拂晓的时候我听见孩子的哭声,随着我被送回病房,婴儿送进婴儿室。第二天上午医院打电话通知李源说:“恭喜你!你爱人给你生了一个大小子,今天下午可以来探视。”

还没等李源解释我跟他的关系,电话挂上了。李源急忙通知朱旭我们母子平安,希望他能第二天回来一趟。直到第四天的中午,朱旭趁白天没有演出的空当,匆匆忙忙跑回来看望他的长子。他手里提着一包蛋糕,站在病房门口迅速用眼睛扫视着每一个床位,我一眼就看见他喊了一声:“朱旭!”

他激动地赶快走过来,一屁股就坐在床头的椅子上,看了我一下不知说什么好,突然伸手摸摸我的头说:“不发烧?”

“是,生孩子不发烧。我挺好。”

他放下心来,欣慰地笑了,很抱歉地说:

“我来不及给你买什么,在村里的合作社给你买了一斤蛋糕。”

他急速打开包:“吃一块吧!尝尝。”

“不饿呢!待会儿再吃。”

“想着,饿了就吃啊!孩子呢?什么时候能让看?”

“要吃奶了,就会抱来了。”

他抬起手腕看看表,心里有点急地站起来说:“我能到婴儿

房去看吗?”

“可以,就是隔着玻璃窗看,不让进去。”

“哦,我一会儿就得走!”

我张大眼睛问他:“干什么这么急?”

“没办法,晚上还有演出,坐汽车还得两个多小时才能到,

从汽车站走到村里也得50 分钟,还得化妆呢,时间挺紧。”

“噢!你给孩子起个名字。”

“好。嗯,唉!是男孩还是女孩?”

“瞧你!是男孩。”

他欣慰地笑了。

我说:“要是女孩你就不这么高兴了吧?”

“谁说的?女人是半边天,我敢不高兴?!”

他又欣慰地笑了。护士抱着孩子进来喂奶,刚到床前,他就急着接过去。第一次做爸爸的喜悦时时浮现在他的脸上。他用双臂抱起刚生的婴儿,小小的软软的身体在他长长的手臂里感觉不舒服,嘎啦……嘎啦……地哭起来,他手足无措的不知该怎么办。只好交给我赶快喂奶吃。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渐渐入睡了的婴儿,很认真地思考着给儿子起个什么名字,还没等想好就离开了我们,匆匆赶回大兴去演出。刚出医院两天,我就患上乳腺炎,半夜急诊住进协和医院,只好把孩子交给做过母亲的人轮流看管着。第二天早晨做的开刀手术引流,没想到是由外地来的实习年轻小大夫做的,开错了奶管,把好的奶管切开了,奶就不停地往外涌出,使得刀口无法愈合。发炎的奶管没动,病灶依然存在。又做了第二次手术,本来这不是大手术,这么一来,一时半会儿的我也回不了家,孩子没有人照看。朱旭不得不在上午赶回来找保姆,下午再匆忙回去,晚上演出。他没有时间到医院里去看我,使他心悬两地十分劳累。

满月的这一天,我痊愈出院,朱旭也结束了下乡演出,胜利归来。大家络绎不绝地到家里来看我们,我们俩手忙脚乱地操作饭菜邀大家一块庆贺。突然噩耗传来,朱旭的母亲煤气中毒,预备好的庆贺午餐也没来得及吃。我们急忙赶到医院,因抢救无效,当天下午辞世。老人在世的时候对朱旭百般疼爱,我们整天忙碌在工作中,几乎年年的三十晚上都在舞台上彩排,没有时间陪伴老人家吃年夜饭。初一是大年,照例要演出,有时还要加演日场,很少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过年。老人在世的时候我们疏于照料,反而还要劳累老人家照顾我们。想起这些他总是很内疚。一直过了很长时间,他对母亲的思念和歉意才渐渐地淡化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