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人住房子、动物住窝,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对于很多野生动物来说,拥有一个安全的“庇护所”,是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第三样生活必需。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

然而在自然界,有些动物把筑巢搭窝看得比天还大,却也有一些动物随遇而安,几乎从不筑巢。动物们的家都是什么样的呢?今天邀请你去它们家里做客!

有家才有安全感

在自然界,天然形成的山洞、石缝、灌丛……都能提供庇护,但合适的现成巢穴毕竟太少,可遇不可求。因此动物们往往需要自己劳动,建造合适的小窝。

在所有的巢穴类型中,洞穴是“防护级别”最高的,长期住在巢穴里的动物一般也都会选择这种形式。动物住在自己挖开的地洞、树洞或水底泥沙洞里,不仅免去了风吹日晒、酷热严寒之苦,还可以储存食物,并把不怀好意的捕食者拒之门外。无论是蜥蜴、蛇、鳄类等爬行动物,还是长得像老鼠的原始哺乳动物,几乎都是靠挖洞藏身躲过了以往的大灭绝,幸存到了今天。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2)

鳄鱼:是谁的小眼睛还没有看我?

图片来源:flicker

如果有团队合作,洞穴修建就能大大加快,每个成员无需很强的挖掘技术。在哺乳动物中,像旱獭、高山鼠兔、细尾獴、欧洲獾等,都靠着群体的力量修建了大型巢穴,同时在身体构造上没什么特殊变化。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3)

两只站在洞穴附近的旱獭

图片来源:pikist.com

而像鼹鼠、穿山甲之类的单干户,就只好把自己的身体进化为一台挖掘机了。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4)

开启挖掘机模式的鼹鼠

图片来源:baamboozle.com

不过,也有群居的专业打洞民族,这就是非洲的裸鼹形鼠。裸鼹形鼠每几十只一群生活在地下,体长不到10厘米,掘出的洞穴隧道总长却可达3~5公里!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5)

洞穴为裸鼹形鼠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生活,也让它们几乎丢掉了毛发和视力。图片来源:thoughtco.com

由于地下的植物根茎足够吃,裸鼹形鼠几乎一生都呆在洞里,体表毛发变得稀疏,呼吸系统也适应了地下的缺氧环境。高度的地下群居生活,还使它们演化出了类似“蚁族”的社会结构!每个裸鼹形鼠群,都有一只“女王”和几只“王夫”专门繁殖后代,其他成年个体则担任“工鼠”和“兵鼠”。

风餐露宿的豪放派

用巢穴保护自己,只是动物的防御策略之一。身材渺小的昆虫和蛙类、蜥蜴,大多还是依靠仿真度极高的保护色、拟态来躲避捕食者,休息时随便找个地方藏起来就行了。

大型哺乳动物则靠速度、力量以及良好的体温调节能力来保证安全,只有少数情况,比如熊在准备冬眠时才会临时找洞。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6)

河马这样的大型动物,不但不需要巢穴藏身,还会高调地撒尿拉粑粑标示领地。图片来源:cracked.com

不筑巢的另一个理由,就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7)

除了寄居蟹、石蛾幼虫等把巢穴背在身上的另类,巢穴通常意味着一个固定的家。然而为了最大限度获取生存资源,许多动物要么四处游荡,要么定期迁徙,没必要花力气去建一个临时巢穴。哪怕它们的祖先本来是穴居的,一旦选择了流浪生活,它们也必须忘记“家”的概念。

游猎生活的行军蚁,就抛弃了蚂蚁家族传统的巢穴。动辄数百万、数千万只的行军蚁群,白天游猎,夜晚扎营。扎营时工蚁们就用身体相互铰接,形成一个“蚁团”,将血肉之躯作为巢穴,拱卫蚁后和幼虫。当黎明到来时,整个蚁团像春天的冰雪一般消融,群体再次转为运动模式,奔向下一片猎场。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8)

行军蚁夜间休息时,工蚁、兵蚁们把身体连在一起,代替巢穴的作用。图片来源:quantamagazine.org

盖房只为养娃

实际上,我们印象中许多擅长筑巢的动物,很多在平时都没有“家”。它们只有到了繁殖期才会筑巢,给后代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这种过法在鸟类身上尤为明显,我们熟悉的喜鹊、家燕等筑巢高手,在一年大部分时间里,晚上都是随便找个树枝就睡了……

这么一看,和人类也还挺像的。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9)

现代研究认为,育幼带来的压力,很可能是鸟类筑巢的动力之一。

鸟类为照顾自己的后代,甚至不惜以身犯险。选择海岛、悬崖这种极限场所筑巢都是小case了,像欧洲的斑尾林鸽,甚至会在著名的鸟类杀手——燕隼筑巢后,搬进它们的领地搭窝生蛋!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0)

燕隼的巢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1)

斑尾林鸽

图片来源见水印

原来,燕隼在繁殖期攻击性很强,可以赶走附近的其他捕食者。而成年斑尾林鸽体型较大,通常不在燕隼的菜单上,可以享受邻居的免费保护。孩子越多的雌燕隼,保卫领地时就越凶猛,因此斑尾林鸽更爱跟“多产”的燕隼做邻居。

斑尾林鸽也算是个会利用局势的小机灵鬼了。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2)

对巢穴的重视程度,也和后代的成长速度密切相关。鸵鸟和鸡形目、雁形目等“早成鸟”,雏鸟出壳后就有绒毛、能走路,亲鸟做的巢穴一般就比较简单,随便铺点树叶、干草之类就行了。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3)

鸵鸟的幼雏属于早成鸟,破壳后很快就能走路,因此亲鸟就在开阔地随便刨个坑孵蛋。图片来源:safariostrich.co.za

而猛禽和鸽形目、雀形目鸟类则属于“晚成鸟”,雏鸟需要在巢内生长几个星期才能睁开眼、长出羽毛并学会飞翔,亲鸟修建的巢穴往往就比较用心,把各种“建材”堆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上面提到的斑尾林鸽就是“晚成鸟”。

另类动物巢穴

“样板间”只看不住

生活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的园丁鸟,是出了名的收集狂:部分种类的园丁鸟雄鸟,酷爱收集闪闪发亮的小东西,并把它们放在精心修建的“洞房”门前,以此来吸引雌鸟。不论是自然界的小石子、甲虫翅膀,还是人类丢弃的瓶盖、糖纸,视觉效果越炫,对雌鸟吸引力越大。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4)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5)

像不像什么破烂都往回家捡的你?

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然而用豪华爱巢展示诚意的雄园丁鸟,在交配后并不打算过“二鸟世界”,而是继续招揽别的雌鸟……真正孵卵育雏的巢穴,全是雌鸟在别处独自盖的。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6)

有趣的是,越是羽色平平的园丁鸟,越热衷修建“洞房”。而那些雄性羽色绚丽的种类,或许是认为高颜值可以摆平一切,就懒得花这份精力装扮“洞房”了。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7)

天天晚上搭新房

作为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大猩猩和红猩猩也都会搭窝,而且非常奢侈:每天晚上换地方住,每晚在树上搭一个新窝。别看它们的窝结构简单,只是把一堆树枝、树叶围绕编织成一团,有时候它们还会挑选“建材”。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8)

躺在树干上睡觉的黑猩猩

图片来源:WC McGrew/ link.springer.com

比如一些地区的黑猩猩,喜欢用结实而舒适、还有驱虫功效的乌干达铁木来搭窝。在树上筑巢睡觉,可以让它们避开地面上的毒蛇、昆虫和食肉动物。

临时睡袋可以吃

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域的鹦嘴鱼,是啃食珊瑚为生的“专业拆迁队”,但有些种类也是建筑师。比如公主鹦嘴鱼每天晚上睡觉前,就躲进珊瑚丛或石缝中,用皮肤分泌的黏液做出一个“睡袋茧”,第二天再吃掉。

为什么动物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为啥有的动物没有窝)(19)

公主鹦嘴鱼

图片来源:printerest

这个“睡袋茧”能裹住鹦嘴鱼的气味不往外散发,免得被黑夜里游荡的鲨鱼发现。而且它还有“蚊帐”的功能,有了这层保护,珊瑚礁上的寄生虫们也没法趁鹦嘴鱼熟睡的机会去吸血啦。

鸟巢可以多摆烂?珠颈斑鸠:谢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