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灶破敌、减灶杀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略手段。自古道兵不厌诈,它们属于同一计谋。此计皆属三十六计的第一计,名曰:瞒天过海。

减灶退敌指什么(增灶破敌与减灶杀敌)(1)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

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意思是: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权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增灶能破敌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县人 ,东汉名臣。最初被太尉张禹召为郎中,历任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任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一郡,治理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

元初二年,羌人入侵武都郡,邓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的韬略,于是任命他为武都太守。数千羌军在陈仓的崤谷拦截虞诩。虞诩得知后,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宣称:“我已上书请求援兵,等援兵到后,再动身出发。”羌军听说以后,便分头前往邻县劫掠。虞诩乘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行进了一百余里。他让官兵每人各作两个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于是羌军不敢逼近。

减灶能杀敌

公元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和霍,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 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齐国答应韩国的请求,齐威王任命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火速前往增援。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但齐军此时已向西进军。孙膑考虑到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况且齐军也有怯战的名声,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自信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减灶退敌指什么(增灶破敌与减灶杀敌)(2)

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数十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示强与示弱

再说虞诩使用增灶计后,有人不解地问他:

以前孙膑使用过减灶计,而您却增加灶的数量;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以保持体力,防备不测,而您如今却每天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

减灶退敌指什么(增灶破敌与减灶杀敌)(3)

虞诩解释说:

敌军兵多,我军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对方便不能测知我军的底细。敌军见我军的灶数日益增多,必定以为郡兵已来接应。我军人数既多,行动又快,敌军必然不敢追赶。

孙膑有意向敌人示弱,我们有意向敌人示强,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