褙子这种宋代时期最为流行的女装,到了明代却消亡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看一下明初颁布的法令就明白了:

“诏:复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垂髻,深襜(檐)胡俗(注:《太祖实录校勘记》校正为“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束、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明太祖实录》)“教坊司冠服,洪武三年定。教坊司乐艺青卍字顶巾,系红线搭䙏;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明史·舆服志》“太祖立富乐院于乾道桥,男子令戴绿巾,腰系红搭䙏,足穿带毛猪皮靴,不许于道中走,只于道边左右行。或令作匠穿甲,妓妇戴皂冠,身穿皂褙子,出人不许穿华丽衣服。”(明 刘辰《国初事迹》)

朱元璋不但视“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的袄裙为“两截胡衣”,还把“角冠褙子”定为乐伎专属服装!所谓“明角冠(又叫白角冠)”是一种有角状饰物之冠,在唐代为道冠,到了宋代成了妇女的礼冠。

宋代褙子示意图(褙子为什么到了明朝就消亡了)(1)

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宋墓壁画中的角冠。

唐韦应物《送宫人入道》诗:“公主与收珠翠后,君王看戴角冠时。”唐罗邺《谢友人遗华阳巾》诗:“剪露裁烟胜角冠,来从玉洞五云端。”唐王建《赠诏徽王屋道士》:“玉皇符到下天坛,玳瑁头簪白角冠。”五代蜀徐太妃《题金华宫》:“好把身心清净处,角冠霞帔事希夷。”从上述诗篇可以看出角冠在唐宋时期的地位颇高。

但是到了明初,朱元璋却把“角冠褙子”定位为乐伎之服!妓女本来因为职业需要,是最爱追求流行、好看、高贵打扮一类人,但是既然“角冠褙子”被官方明确定位妓女专属服饰,那么就算是妓女,也要对这种服饰唯恐避之不及了!

明代良家女子不愿意穿褙子这种妓家专属服装,妓女也不愿意穿,那么褙子这种服装只能走向灭亡了!

到了明末,女装又兴起了一种类似褙子的服装——披风,但是褙子是通领,领缘一通到底,而披风的领缘只到胸口。明代披风以大袖为主,而褙子以直袖为主。披风两侧开衩也不如褙子开衩高。后来又兴起了一种立领(竖领)披风。

宋代褙子示意图(褙子为什么到了明朝就消亡了)(2)

宋代褙子

宋代褙子示意图(褙子为什么到了明朝就消亡了)(3)

晚明直领披风

宋代褙子示意图(褙子为什么到了明朝就消亡了)(4)

晚明立领披风

明代的直领披风以大袖为主,领缘一般与衣身面料同色,到了清康熙、乾隆时期,披风演变为直袖、异色领缘为主,领缘和袖口一般织有繁复的纹饰。

宋代褙子示意图(褙子为什么到了明朝就消亡了)(5)

清代康雍时期的披风

到了嘉庆时期,披风已经从流行的便服转变为礼服,所以这个时候又开始流行袄裙。袄裙一直流行到民国20年代,又被突然出现的旗袍几乎完全取代。再到了60年代旗袍没落,袄裙、袄裤成了中国最后一种流行的中式女装!到了90年代,旗袍的流行又有所恢复,但始终未成气候!这就是中国女装从明末到当代改革开放为止的演变情况!

以上女装演变详情请看这篇文章:

《从明末到民国时期女装的演变,看旗袍之起源》

但是为什么明太祖要把“角冠褙子”这种宋代礼服贬低为娼妓专属服饰呢?因为“角冠褙子”在元代就已经沦落为娼妓之服了!

宋代褙子示意图(褙子为什么到了明朝就消亡了)(6)

马勇《中国丑史镜鉴》

所以,褙子、角冠这种宋代礼服,到了元代不幸沦落为妓女服装,明太祖不但不拨乱反正、恢复褙子角冠原有的地位,反倒亲自认定了褙子角冠为妓女之服!让褙子角冠再也无法翻身!说好的复衣冠如唐制、复兴唐宋汉家衣冠呢?

有趣的是,真正属于宋代妓女引领潮流的马面裙(宋代称“旋裙”,最大特点是前后开衩,便于骑马或驴)到了明代却成了女性主流裙子,几乎一统中式女裙,一直流行到民国时期。前不久还因为“迪奥抄袭”事件又大火了一把呢!

宋代褙子示意图(褙子为什么到了明朝就消亡了)(7)

北宋 江休复《醴泉笔录》

“……又说妇人不服宽袴与襜制,制旋裙必前后开胜,以便乘驴。其风始于都下妓女,而士大夫家反慕之,曾不知耻辱如此……”(北宋 江休复《醴泉笔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