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渔文化旅游区(一座馆一段渔乡记忆)(1)

长江岸畔,金山脚下,“藏”着千户渔家的历史记忆——如今这里被叫作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新金江社区。这里曾是江苏省镇江市渔民的聚集之地,白天乘船而来的商贩在这里上岸,晚上停靠在江边的船只点亮星星油灯。如今,长江上已没有了渔船的踪影,而在新金江社区的科普馆里,LED屏构成的电子画布重现了历史悠久的渔乡往事。

未来的渔文化旅游区(一座馆一段渔乡记忆)(2)

我走进科普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硕大的中华鲟标本,依次展示开来的还有白鳍豚、江豚等各种长江鱼类标本。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白鲟已经灭绝,昔日鱼头攒动鱼满舱的壮观场景已越来越难以追寻。“这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很多人为了长江大保护所做出的努力。我深知保护长江的重要性,我会在工作之余,做好渔文化科普馆的讲解工作,勇当先锋,积极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保护母亲河贡献自己的力量。”新金江渔文化科普馆义务讲解团成员柳青眼神坚定地说道。

未来的渔文化旅游区(一座馆一段渔乡记忆)(3)

继续往前走,我们能看到馆内还陈列着一排排渔民上岸之前常用的一些老物件:自航渔木船、指南针、绞绳器、马灯、网梭、渔网、草鞋、蓑衣等等。猎猎长风秋渐起,渔歌唱罢几时归。自长江10年禁捕开展以来,渔民们响应号召,告别了世世代代水上漂流生活,“洗脚上岸”开启了新生活。只有通过这些老物件,我们才能看到老渔村里渔耕繁忙的场景。

为了挖掘、传承、保护渔文化,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不少老渔民自发将曾经使用过的渔具捐赠出来。参观当天,我恰好碰上了社区“老渔夫”、长江大保护志愿队队员戚金祥。戚大叔告诉我:“还是上岸之后的生活好啊,现在政府安排我干起了护渔队的工作,我再也不用起早贪黑,风里来浪里去了。我带着孩子们来看看,让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保护长江。”

未来的渔文化旅游区(一座馆一段渔乡记忆)(4)

与科普馆紧连的是新金江船头党建厅,展厅通过图文并茂、实物再现的方式,将渔民生活与我们党救亡图存、改革开放、复兴逐梦的历史脉络紧密相连。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党建厅内记载的渔民文必才与水上交通站的故事。

文必才于1923年出生在贫苦渔民家庭,1940年参加革命,为中共地下组织立过难以计数的功劳。1942年,中共地下组织在镇江大路新开乡朱家武建立了地下站,并建立山北分站,用文家的小渔船作为交通工具,由文必才夫妻两人负责送信。从此,文必才就以捕鱼为掩护,暗地里给地下党组织递送情报,护送干部过江,也因此多次遇到险情。他凭借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完成任务。现在,文家的小渔船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而渔乡百姓们也始终记得文必才机智抗敌的红色事迹。

渔业是人类直接向大自然索取食物的生产方式,为了更好地保护母亲河,新金江渔民改变了生活习惯。渔船收网了,渔民上岸了,而我们的渔乡记忆将随着馆藏的图片与实物长久流传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和平路街道)

来源:学习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