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经营者的角度分析一下联想路线之争。技工贸和贸工技。

倪光南的芯片技术(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1)

现在,把没有中国芯这个锅甩给联想,认为是柳传志排挤走了倪光南,把公司搞成贸易组装公司。仿佛留下倪光南,中国就能造出自己先进的芯片,我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

现在,中国不是造不出芯片,而是造不出与国外同步甚至领先的芯片。倪光南的目标是通过自主研发,短期内就替代英特尔。后来做芯片的企业这么多,投入了天文数字的研发经费,到现在还是替代不了。他根本就不懂芯片技术,也不懂市场规律。

当初倪柳之争的起因并不是因为芯片。而是联想的程控交换机引起的。关于联想程控交换机,我之前文中有做过介绍,他是跟华为同期推出的。

根据媒体的报道,矛盾的起点是研发团队奖金问题,因为电信公司欠款未回收,倪光南答应研发团队的奖金柳没有批准。而已出售的产品也存在售后问题,没人管。其次还有倪光南的提出的继续投入交换机项目,柳传志没有批准。

倪光南在联想的CPU研发项目是1993底年立项的。

我们看1991年到1993年,倪光南立项了四个研发项目,并且分属不同领域。

1991年,倪光南立项研发激光打印机

1992年,倪光南立项研发程控交换机

1993年,倪光南立项研发金融平台软件

1993年底,倪光南立项研发CPU

倪光南的芯片技术(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2)

这应该才是柳传志倪光南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家企业来说,实际上没有能力承担这么多研发任务,而且研发出来以后,实现产品也是困难的。

对于倪光南来说,是从研发机构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他来说,不需要考虑研发投入产出。假如中国自己没有,我们就立项研发。但是联想是一家需要自负盈亏的企业。

对倪光南来说做出初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这就是大功一件。但是对于柳传志来说,一次研发项目投入市场的失败,有可能就无翻身机会。

这个我想任正非深有体会,华为自主研发第三代产品JK出来,市场刚好从数字机向模拟机转型。产品上市后,一共才卖了200台。这次危机几乎赔光华为此前赚的所有利润。

当倪光南提出开发自主CPU的时候,柳传志第一次直接当场反对。他的理由是芯片项目投入和风险巨大,非联想的实力能支撑。

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骂柳传志短视,只为了赚钱不考虑国家利益。耽误了中国的芯片事业。

说的这么轻松,那是因为你不需要承担后果。如果一个风险巨大的项目让你掏出所有积蓄,并且短期内看不出任何的回报,而一失败就血本无归。这个时候你的态度就不同了。像一些网民不用负责唱高调谁不会,有什么用。

于是联想的CPU研发项目终止了。

倪光南的芯片技术(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3)

选择技工贸,可以说联想那个时代必然的选择。当时的中国,正从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量的国外电脑品牌进去中国市场。假设联想坚持走自己研发的道路,那么他需要面对的是用落后与国外同行产品去竞争。拿486的性能用同样的价格竞争奔腾2。这个我想就是头条里面高喊爱国的这些人。为了支持国产放弃奔腾2,恐怕达不到这个境界。

就比如现在,全部使用国产配件。一部红米的手机卖6000。爱国价,良心企业绝对没有半点进口配件。有多少人会支持?

当时全球的制造业,也在发生模式上的改革。从原来的福特模式向戴尔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能自主研发生产,转向大量的外包和供应链合作。戴尔其实也是个组装厂。戴尔通过这种模式迅速做大。这样可以减少重资产投入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轻资产可以让一些小型企业通过运营快速崛起。

倪光南立项CPU的时候,联想并没有研发的条件。即使有中科院技术团队做后盾,但是此前根本没有这块领域研发的经验。很多人都觉得倪光南是芯片专家,听他的没错。实际上他根本不懂芯片技术。

人们把他对比钱学森和袁隆平,他们的区别在于钱学森和袁隆平在他们自己的领域都是绝对的专家。但倪光南不是芯片专家。他要做芯片,仅仅是因为我们国内没有,不想被人卡脖子。

这个动机是好的,但是脱离实际,就跟当年钢铁产量要超过英国一样。后来能出方舟一号,那是因为中微芯团队多年的美国日立芯片外包服务,养出了一支芯片技术团队。

CPU项目可不是汉卡,汉卡这技术,雷军史玉柱两个还是学生的时候,在宿舍都能做出来。但是芯片,直到现在都还没出来。试问当年的联想凭什么去投入研发芯片?

有人说,拿出两弹一星的精神,有什么做不了。问题是两弹一星是举国支持,联想芯片项目能有这个支持吗。

柳传志之所以反对,那是不想当炮灰而已。

倪光南的芯片技术(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4)

从倪光南三年立项的四个项目来看,完全是东一榔头西一腿!从后来的方舟项目失败看出来,他不是一个能够为结果负责的人。当时北京市政府和各地支持他的学校机关采购了一大批方舟NC,结果不能使用,倪光南选择的是从方舟科技一走了之。联想程控交换机出现大量的售后故障,作为技术总工的他同样不做解决方案,而是重新又立项了两个科研项目。

现在一群狂热的司马南粉丝把倪光南捧成了英雄,把柳传志打成了耽误民族科技发展的罪人。但是搞科研和技术开发,还是要真实点好。不然就是多几次方舟闹剧和汉芯事件而已。

美国科技现在领先我们,可没有我们这种带着情绪的民族激情。他们的研发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的。研发产品为市场服务,赚到利润再投入研发,形成良性循环。当然现在的中国,倒是可以集中力量在某些领域突击,赶超美国。但是当年是没有这个条件。

华为就非常的务实,华为今天之所以能够在研发上投入这么多,那是当时一个一个产品开发,投入市场,赚到钱再研发下一代。华为始终在通信领域深度开发。

但倪光南主持立项的科研项目,能够形成产品实现盈利的就一个汉卡。而且这只是一个过渡期的产品,从投产到被替代就五年时间。

当时假设联想投入芯片研发,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到底从立项到形成产品投入市场。预计需要多少时间,这个倪光南是没法保证的。按现在看来,没有二十年时间是做不到。联想走技工贸投入研发芯片,能不能支撑了两年都不知道。

当时,包括中科院领导在内的大部分人没有支持倪光南,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选择。

倪光南的芯片技术(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