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教学貂蝉 青梅竹马是这样来的(1)

丑公丑婆舞扇花,马郎穿袍骑竹马,侍女紧跟撑幌伞,新娘摇扇坐推车,鸡鸭鱼鹅头上戴,翩翩妹子手撑伞……

这是梅州五华人为当地盛行的竹马舞编成的顺口溜。载歌载舞闹佳节的竹马舞,是五华民间艺术表演的“常青树”,六百年来在五华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它以独特的表演道具,结合热情奔放、诙谐幽默的歌舞,是春节、元宵、迎亲等节日的坐镇表演项目。2007年,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竹马舞在传承的过程中保留原生态,不断推陈出新,屡次受邀到台湾、云南等地演出,吸引加拿大、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华侨回来观看。延续数百年的竹马舞早已成为当地喜庆日子里不可或缺的庆祝形式。

姜子牙教学貂蝉 青梅竹马是这样来的(2)

渊源

姜子牙玉成美事成迎亲民间舞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的一首《长干行》描绘出竹马舞最早的表演形式:把一支竹竿骑在胯下当做骑马的样子,郎君跨骑竹竿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姑娘手里把玩着刚摘的梅花,两人互相追逐嬉戏。这便是“青梅竹马”的来源,比喻童年相识相知,直至后来结成夫妻的美好姻缘。如今的竹马舞,同样也是起源于一段佳缘。

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五华竹马舞起源于《封神演义》中“土行孙迎娶邓蝉玉”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周王将士土行孙与纣王军中的邓婵玉相爱,周王军事姜子牙为玉成美事,使用旗杆竹扎成竹马,用绿竹制成鸡、鸭、鹅、鱼等动物为迎亲礼品,然后施展法术将它们化成活物,由土行孙架彩车,上大夫散宜擎幌伞,众将官武士骑竹马、扛彩礼,扮成迎亲队伍,就这样边舞边行、边行边唱来到邓营,战胜伏兵,迎回邓婵玉同土行孙一起成亲。

姜子牙以一段鼓乐齐鸣、热闹非凡的迎亲歌舞,成了歌颂纯真爱情的佳话。就这样,这种带有节日喜庆气氛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因表演道具是由竹子制成马的形状而得名为“竹马舞”,逐渐演变成人们欢庆春节、元宵必备的传统歌舞。

竹马舞的历史来源,还有一种民间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个宫廷乐师被贬流落民间,正值元宵佳节,看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他便模仿宫廷皇室出巡的排场,以独特的道具:绿竹编织成马、车和鸡、鸭、鱼等款式的六畜灯。男子骑马,称竹马郎;女子坐车,称竹马娘,随行擎灯、打扇花,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闹元宵,好不热闹。由于竹马舞是以六畜灯领路,寄寓着六畜兴旺之意。因此,竹马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便敞开大门,喜迎竹马,口念“舞竹马、跳竹马、财丁到我家”、“舞起富贵马,六畜兴旺到我家”这些顺口溜。

竹马舞俗称打马舞、舞竹马,是粤东客家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据《五华县志》记载,竹马舞在五华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明朝末年传入五华北部的新桥、华城、潭下、岐岭、转水等镇,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据了解,竹马舞最早盛行于新桥镇(现并入华城镇),新桥竹马代代相传,每个村都有一支竹马舞演出队,遍及村村寨寨,而且张、李、饶、王、唐、郭、钟、曾、戴等各姓均有竹马班,各姓在新桥镇定居相传已历20多代。

每当竹马锣鼓声响起,三村五寨的群众便成群结队前来观看,很受老百姓欢迎。新桥镇的竹马舞演出戏班曾多达22个,经常穿村过寨到周边地区表演。2000年10月,新桥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竹马艺术之乡”的称号。2007年6月,五华县竹马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姜子牙教学貂蝉 青梅竹马是这样来的(3)

技艺

因选材困难工艺险些失传

竹马舞的表演道具十分独特,除了竹马之外,还有舆车、幌伞、唢呐、彩扇和鱼、鸡、鹅、兔、鱼等饰物做成的礼品灯。这些道具全部都是由手工制成,其中最难的就是竹马的制作,一个竹马的制作周期要两个月的时间。

“竹马的原材料是绿竹,这种竹子很难找,经常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山上才能见到。”罗爱青是竹马舞的第24代传承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告诉记者,竹马的选材十分关键,若随便找个竹子、竹竿来制作,这样做出的竹马不仅会变形,而且跳舞的时候容易折断伤人。所以,用绿竹做成的马架耐用、坚固。“同时还要注意保管得当,道具不仅要放在通风的屋子里,还要架空着放,防止潮湿,这样的竹马可以用十多年都不会变形。”罗爱青说道。

正因为选材和制作的困难,很多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竹马的制作技艺也险些失传。罗爱青告诉记者,当时只有她传承老师李宗强(已故)会制作正宗传统的竹马。李宗强是新桥镇的民间老艺术家,他是五华较早一批跳竹马舞的人,不仅将竹马舞跳得出神入化,制作手艺更是独具匠心。因为竹马的制作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画出惟妙惟肖的马头。

“将绿竹削成竹篾扎成骨架,定出一个马架,在外面糊一层纸,再缝布围脚,在这布上画出马的形象,用白或黄、红、黑、棕等颜色建成纸絮黏糊,形似马的鬃毛。”罗爱青说,竹马的制作手艺也是需要传承,没有了正宗的道具,也就舞不出精彩的竹马舞。

当时李宗强已是高龄,但还未将制作手艺传承下去,罗爱青和她的丈夫张育祥知道后,马上拜师学艺,张育祥用心学好竹马的制作手艺,尽管选材困难,也不畏艰辛地到山里寻找绿竹。如今,有不少人闻名而来找张育祥制作传统竹马,特别是到了喜庆节日,做竹马的订单更是应接不暇。“如果有人愿意来学,我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最重要的是这门手艺不要丢失。”张育祥说道。

传统竹马舞的表演形式丰富,极具感染力。以六畜灯领路、以人唱灯、以灯喻情。表演角色多达20余种,有竹马郎、竹马娘、丑公、丑婆、推车手、幌伞女、唢呐手、礼品女、妹子等等。队伍参与人数变化大,少则十人出头,多则百数人,不限制年龄和性别,任何人都可以在队伍中找到自己擅长的角色。

扮演竹马郎的舞者站于镂空的竹马中,系竹马于腰上,手提缰绳,如骑马状,马头上下抖动宛如真马。舞动竹马的表演需要十分深厚的基本功,不仅要表现出骑马徐行、疾驰或跳跃的动作,而且身体的扭动、舞姿的变换动作要灵活闪动,既轻松活泼而又威武雄壮,将马的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展现出来,这样的马姿才美观,又充满真实感。

表演过程中,铿锵的锣鼓声声响,跳动的竹马步步行,两匹马时而前后站立,时而两侧跳动,表演中不断变换队形,形成“马”走、“车”行、“旗”飘、“伞”转的热闹景象。竹马舞以笛子、唢呐为领奏乐器,伴奏乐器有高胡、二胡、扬琴、三弦、低胡、击乐、锣鼓、锣大钹等,具有伴奏音乐的独特标志。

姜子牙教学貂蝉 青梅竹马是这样来的(4)

传承

创新改良登上大雅之堂

五华竹马舞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不仅是因为重于传承,更是善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时的竹马舞表演故事性不够强、动作过于简单,已经不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和观赏需求。近年来,五华县文化部门多次对竹马舞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通过举办培训班、进校园等举措,将这项文化继续完好地传承下去。而罗爱青作为传承人,二话不说便挑起了大梁。

“古老的舞蹈要源远流长,必须要创新,使舞蹈具有生活气息,更加贴近群众,让竹马舞体现出他们的生活。”罗爱青说道,她一直在思考竹马舞的创新传承,并付诸行动。至今为止,她开办竹马舞培训班有10年之久,培育了600多名竹马舞学徒。五华有20多支竹马舞表演队伍常年活跃在民间,走进了五华中小学校的课堂,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教学生们跳竹马舞。

罗爱青介绍说,五华竹马舞的每一个竹马班都善于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在同一竹马曲调中添入新词,虽然表演形式变化不大,但内容都是新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创新,五华竹马舞才有“年年春节打竹马,明年再看又新鲜”的说法。

除了曲调的变化,每个角色和舞蹈动作方面更是焕然一新。竹马舞每个角色各有不同的特色舞蹈肢体语言,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罗爱青创新了竹马舞表演,对每个角色加以改进,使之内容更加丰富,表情更加细腻。

例如竹马郞、竹马娘骑竹马,传统舞竹马只有走、动两个动作。经过创新,增加了跑、跳、勒马嘶叫等动作,每个动作都栩栩如生,快时如一风扫过,慢时如游龙摆尾,表演更具张力。原生态的丑公、丑婆只走矮子步,手里没有道具,化妆也比较简单。经过创新,增加了扇花、手绢花等道具,并加入了 “黄龙缠身”“雪花盖顶”等表演动作,化妆也更加夸张,让表演更加滑稽风趣。

还有礼品妹的头上不仅带鸡、鸭、羊、兔、鱼等动物肖像帽,手还挎礼品篮子,步伐改成轻盈小碎步,加入仿手、入水、出水等扇花动作。唢呐队伍增加了高步、高椿步、中椿步、矮椿步等表演动作,队伍进场时手持唢呐向天吹,脸带喜色鼓腮帮,脚踏音乐走高步,手肘随步上下摇,每个人身上都透着喜气。

经过舞蹈和曲调的创新,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竹马郎穿袍骑竹马,竹马娘摇扇坐舆车,丑婆手执罗帕张口笑,丑公弯腰手推车,侍女打浪伞,俏妹头顶六畜灯,俊男吹奏长唢呐,全体演员载歌载舞,增加了艺术的美丽,精彩场面常常令人过目难忘。

近几年来,经过改良的竹马舞更是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当地各类文艺演出中频频亮相,不断受到年青一代的喜爱。罗爱青从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规模都加以大胆的创新,扩大队伍阵容,不断丰富其步伐、身形等细节动作,灵活道具地运用,将故事融入表演,使竹马舞更富于时代感和地方特色。

目前,五华竹马舞多个著名的作品囊获了大大小小的奖项。例如民间舞蹈竹马舞《客家妹子回娘家》获得广东省民间艺术表演金奖、广东省旅游文化节表演银奖等。更有160人组成的大型竹马舞表演《旅游请到五华来》荣获梅州市客家山歌旅游节表演一等奖。

■链接

竹马舞的表演模式:

载歌载舞迎亲队 细腻生动“活”竹马

五华竹马舞的表演有最基本的模式,就是一队迎亲的竹马队伍,在模拟送行或回娘家的行程中,看见沿途的山水风光,有感而发,或睹物思情、或惜春惜时、或嘱托叮咛、或依依惜别。

表演的时候,一般伴奏的唢呐、锣鼓先起,踩着伴奏,丑公和丑婆牵两匹竹马上场,竹马上场难免左奔右突、不听使唤,丑公丑婆故作追马、勒马、控马状,控制好竹马后,竹马娘在推舆车和擎幌伞的人护送下缓缓上场,后面的舞女、随从等也相继登场,大家先列队圆场,再八字交叉穿场,边行边舞,丑公和丑婆负责搞怪捣乱。

舞至某特定队形,队伍不再行进,转而原地踏步舞蹈。此时的队形一般为:两匹竹马分列第一排的两边,竹马娘立于第一排的正中间,竹马娘身后为“幌伞女”和“舆车夫”为其打伞和推车,礼品女整齐列队、手捧花篮或道具礼品,大家一起踏步舞蹈,边舞边唱,丑公和丑婆则自由行动、插科打诨。

此时,根据曲目的演唱内容,由丑公、丑婆或竹马娘或竹马郎领唱,舞女适时和唱,每唱一段毕,大家再作迎亲队伍般穿插行进,然后再进入另一唱段,依次循环,直至曲毕。

五华民间舞蹈竹马舞《客家妹子回娘家》以“正月开桃花,妹子回娘家”这一客家传统风俗为主题,通过五个阶段的内容表演:过去回娘家,手拿竹箩,头戴竹笠女麻;前年回娘家,身上挂个拉链袋,手里拿把扎骨遮;去年回娘家,一身着等花衫裤,两脚踩辆凤凰车;今年回娘家,左手戴上金戒指,双脚骑辆摩托车;明年还要回娘家,手提电话腰间挂,开辆宝马小汽车。

寓意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锦上添花花串花,尽情地歌颂改革开放给客家山区带来的变化。欢快、喜庆的竹马舞,让整个表演达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这个作品多次在各个级别文艺汇演中获奖,属于竹马舞改革创新的代表作。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