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甚嚣尘上,伴随而来的还有无穷无尽的焦虑。

可是,何为“寒门”,何为“贵子”,由谁定义?

在2022年,如果还只用成绩、金钱、地位衡量一切,恐怕是思想过于浅薄和落后了。

对此,或许你有不同见解,不过看完接下来这三个故事,不难发现:

真正的贫寒,未必就是家徒四壁。

01

今年高校毕业季,有幸读到一篇论文致谢,截取一段,大家不妨先自行品读:

寒门状元的真实故事(湖南652分考生寒门)(1)

这段文字,被一位名叫陈时鑫的少年书写。

今年六月,他从南京大学毕业,同时拿到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全奖直博录取书。真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但往前数算十年,他还在大凉山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山村和县城,寒冬酷暑、风雨无阻。

贫穷是什么?

不只是没钱,还有疾病、负债、精神折磨……

在他家里,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好几个孩子嗷嗷待哺,爸妈辛苦劳作勉强维持着一家人吃喝。

甚至直到2017年,他的家乡才摘掉“贫困县”帽子。

如果从物质层面衡量这个家庭,用寒门来形容恐怕都是“褒奖”。

但我不愿把这样的词用在陈时鑫这样的孩子身上,这个冰冷的词汇更是对一个家庭的不尊重。

寒门状元的真实故事(湖南652分考生寒门)(2)

小时候,陈时鑫常常在课后摘茶叶、捡蘑菇拿去县城换钱,哪怕一次只赚一块、两块,也是对家庭的贡献。

等到读初中,陈时鑫骑着自行车在家和县城的学校之间往返。十多公里的路程,不远不近,却足够让他“披星戴月”。三年间,他只得拼命地蹬、拼命地向前冲。

高中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到成都。还不及成年,又背井离乡,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他小小年纪,就懂得爱护家人,10岁出头,便无惧黑夜,胆识过人。

假如陈时鑫没有如愿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们能说这个孩子不优秀吗?

他的父母,没有文化、没有见识,甚至不能在孩子因自卑而痛哭时给一个拥抱,却坚信教育改变命运,再苦再难也没有让孩子放弃学业。

能教出品性如此坚韧的孩子,我们能说这样的教育不及格吗?

寒门状元的真实故事(湖南652分考生寒门)(3)

去到大城市之前,陈时鑫没有什么“寒门贵子”的包袱,他只知道成绩优异未来才能守护家人。

他的父母更是不懂这样的大道理,初心就是尽力支持自家孩子长大成人。

只这一点,便足够让人钦佩。

02

这几天高考成绩公布,湖南一位名叫钟朋辰的高分考生上了新闻。

当长枪短炮闻讯赶来,他却坦然道:

“终于可以安心下来,好好地帮妈妈干活。”

钟朋辰来自湖南张家界,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当地农民。

夫妻俩平时为了供儿子念书在外打工,每逢长假,才能短暂团聚。

虽聚少离多,生活清苦,但一家三口彼此珍惜。

每逢假期,钟朋辰都会跑去景区帮妈妈打扫卫生,甚至让妈妈休息,自己代替出工。

寒门状元的真实故事(湖南652分考生寒门)(4)

钟朋辰不因出身而自感卑微,他感恩爸爸妈妈在能力范围内为自己计深远,毫不吝惜对他们的称赞。

只是照理说,金榜题名,摆摆酒席,宴请宾客,风光一番,也合情合理。

但钟朋辰自觉高考成绩不及平时,更是对世俗缛节不感兴趣,有这般精力还不如帮妈妈干干活来得实在。

志存高远,大概是对这名少年最贴切的形容。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如此有情有义、胸怀宽广的孩子不能在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更上一层楼。

寒门状元的真实故事(湖南652分考生寒门)(5)

见识过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之后,没有人能做到不在意自己的出身,没有人能真正做到不抱怨。

但心怀大志,可以抵消那日日夜夜的精神折磨。

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能够破除所谓的门第悬殊。

不断强大的自我,足以消解世俗的偏见。

03

关于所谓的“寒门贵子”,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争论。

每当有人断言“寒门难出贵子”之时,总有后起之辈用行动证明“普通人也有远大志向”。

对此,其实古人早有训示。

元末明初有一位先贤,名叫宋濂。他曾受朱元璋之托担任太子的老师,更是被尊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这一名篇,便是他在近千年前写下的《送东阳马生序》

其中饱含的人生智慧,或许要用半生去理解,但我希望每个孩子能在求学时早早读懂。

寒门状元的真实故事(湖南652分考生寒门)(6)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府朝见。

此时同乡晚辈登门拜访,并手写一封长信送上,言辞谦恭,宋濂有感而发写下此篇赠序。(下为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本段大意:

“我从小酷爱学习,奈何家境贫困,家里没有书可以看。每次从别人家里借书,都要誊写一遍,算着日期及时归还。

隆冬之际,天寒地冻,虽然手指都不能屈伸自如,但也不敢懈怠。抄送完毕,我要跑着把书送还,一刻也不敢耽搁。因此大家大都愿意让我借阅,我也得以博览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大意如下:

“当年在外求师,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寒风凛冽、大雪数尺厚,脚被冻伤都感觉不到。终于赶到学舍,四肢都被冻得失去知觉,用热水浸泡,用棉被围裹,好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寓所中,我每天吃两顿饭,不敢奢求什么美食。同学舍的求学者大都锦衣玉食,腰间还要配上白玉、配上香囊、配上宝刀,打扮得如同神人一般。别看我穿得破烂,但丝毫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让我快乐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从宋濂口中我们得知,贫困不是最难熬的,难的是你周围的人个个家境优越。

这一难题,自古以来困扰着无数人。

何解?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少年心中有志,便无所畏惧!

以梦为马,当不负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