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副教授宋振韶博士在第十五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做的《构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校园心理服务体系》报告现场内容,版权所有,严禁摘抄、转载,侵权必究,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构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校园心理服务体系)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本文整理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副教授宋振韶博士在第十五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做的《构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校园心理服务体系》报告现场内容,版权所有,严禁摘抄、转载,侵权必究!


心理学家应该为社会带来幸福和健康,应赋能于新教育,为全人发展提供力量,而不是扰乱人们的心智,让大家感觉自己不健康、不幸福。

心理学如何真正赋能教育,听听宋振韶博士怎么说。

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这么一句话:自从这个世界上有了医生,疾病就增多了;自从有了心理医生,心理疾病就增多了。我认为,有些人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己职业分工的利益去创造问题、制造麻烦。

心理学家应该为社会带来幸福和健康,应赋能于新教育,为全人发展提供力量,而不是扰乱人们的心智,让大家感觉自己不健康、不幸福。

我发言的主题是:心理学如何在学校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

当代青少年群体的生存困境

第一个话题,当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面临的挑战很大。青少年和如今实施教育的教育者,包括父母,并不在同一个时代下生存。心理健康教育的提供者与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方之间存在时空交错。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网络时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举世瞩目的时代,而他们的父母和教师可能还生活在其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中,还生活在吃顿饱饭、穿件好衣服就觉得幸福的时代。

当下的青少年更在乎父母如何看我,老师是否重视我,同学是否喜欢我。心理需求成为影响他们幸福健康的主要因素,物质不再是他们的主要需求。

有文章曾提到,物质时代对幸福的贡献已经结束,我们已经迈入新时代。很多人认同这一说法。新时代的人们和旧时代人们的需求不同,所以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提供教育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和改变。

如今的学校教育偏重于智育,对德、体、美、劳的涉及偏少,近两年才开始关注。学校的学生较多都是成绩优异、知识掌握牢固的,但他不知道如何调节和管理自己的内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和心理挑战并没有被关注到。

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它趋向于变成了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定要有所区分,各司其职。学校教育体现在传授知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

回到家中,孩子在学校已经经受同伴的竞争和教师的教导,还要接受父母进一步的教导,这是不对的。家庭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灵的港湾,回到家中的孩子应该得到亲情的滋养,而不是疾言厉色。这样会让孩子们感到身心俱疲。

由此可知,青少年的生存环境是艰难的。表面上的衣食无忧无法弥补他们的心理上的不适。他们的需要不是衣食,而是心理或精神上的提升。时代不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学好心理学,便于理解当下时代的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征。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网络游戏和娱乐化的节目几乎覆盖了绝大多数的电视媒体和自媒体。这种社会教育并没有正确地引领青少年的价值观。

这种情况近两年有所改善,科学家、道德模范开始更多地呈现在公众面前,给予了青少年的价值引领。

娱乐明星、小鲜肉、饭圈文化,这些娱乐现象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全世界都在看到中国人如何一步步治理好这个社会,我们做了很大的改变:把游戏分时段,约束明星的言行,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和频发的根本问题。

为学生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的环境

第二个问题,环境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在这我分享两个水果:一个是津巴多的苹果,一个是晏子的橘子。津巴多的苹果理论谈到,苹果是怎么变坏的?有几种原因,一、是苹果本身是坏的;二、装苹果的桶有问题;三、制作苹果桶的人不好。津巴多其实是提出了影响人心理变化的三种因素:一个是先天素质,一个是小环境,一个是大环境。

中国人一直强调人性向善,只要环境得当,每个人内心向善的一面就会被激发出来。我更加认为我们的教育,是要塑造一个能够激发人向上的环境。

橘子理论大家都了解,“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出自于《晏子春秋·杂下之六》),这更能说明环境的重要性。环境的力量是被低估的,戴维·迈尔斯写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中就非常强调环境的力量。

所以,我今天的演讲题目主要是受到前面提到的两种水果和戴维·迈尔斯的启发。我希望学校能成为对青少年友好的学校,成为促进学生人性向善的学校。

把握住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

第三个问题,也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方向。我从05年开始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我一直认为有一个很重要、很根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即到底什么叫一个健康、健全人,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健康健全的人的标准,而我们努力培养出的教育对象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想了多年,也有所心得,想借此机会给大家分享。

教育有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培养什么人;第二,怎么培养人;第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是根本问题,也是方向问题。当然,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答案显而易见。但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中国人对“人”的理解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早有答案,就是仁爱的“仁”。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仁?他在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时,能够展现出他仁爱的一面,这样的人称之为仁。

单人旁一个二,“仁者,人也”。冯友兰先生讲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这是冯友兰先生和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我非常欣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郭沫若于1946年题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墓联)。

王国维先生有一篇文章《论教育之宗旨》。他认为教育的宗旨是让人成为完全之人物。文章中讲到,人是由身体和精神两部分构成的,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的充分发展且调和,才能够成为健康、健全的人,精神能力又分为三个部分,认知、情感和意志,认知的目标求真,情感的目标求美,意志的目标求善。

王国维先生已经把全人的框架非常清晰地呈现给我们。中外都有人提出过全人的框架。斯蒂芬·科维先生在《高效能人士的第8个习惯》中也提到一个全人模型,由4个部分构成: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

印度有一个谚语,把每个人比喻成一个有4间屋子的房子,有的人这4间屋子是都是通风的、宜居的,钥匙都是能打开,而有些人的4间屋子,有的屋子可能锁都早已被焊死了,打不开了。这4间房子的隐喻跟史蒂芬·科维先生的看法大致相同,4个房间分别代表,身体的房间、心智的房间、情感的房间和精神的房间。

我们要想培养人,就一定要知道一个人完整的架构是什么,这样才能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根据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育教学。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目标,而只是很努力地培养,这时我们已经迷失了教育的方向。

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想必大家也听过。一个人要前往楚国,往南方走路程相对少,而且很快就能到。他却往北方跑,朋友问他为什么往北方走,他回答到我的马车是新的,马车上干粮充足,车夫的技术优良。从这个故事中也能反映出当今的一个现象。学校的条件很好,师资都是清北的博士硕士,学校的资金充足,但是条件再好,如果我们方向不对不明确,也无法更快捷更快速的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和宗旨。

建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系

最后,我们要建构一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系。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一个《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个通知从源头、过程、结果和保障4个方面及12个要点,非常详细地告诉我们如何去塑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的环境。

如何在大学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体系?

首先是宿舍。每个宿舍要有宿舍长,宿舍长负责营造一个良好的宿舍氛围、宿舍文化和宿舍规矩。在宿舍中的同学是相亲相爱的,是互相关注的,而不是敌对的。舍友半夜里哭泣或是夜不归宿,我们就要有仁爱之心,要去关注他。这样的宿舍环境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其次是班级。班级也要设置心理委员。心理委员的职责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班级团队建设,让班级的每名同学有归属感有团队感。一个人有团队归属感,有朋友的支持,他就可以拥有健康的心理发展环境。

这两个环节都是朋辈支持体系中的部分,称之为朋辈支持(peer support)。

然后是院系。院系内要有设置一个生活指导室或二级辅导站。院系要为学生的生活指导提供心理指导的服务,比如学生的家里经济困难,从而导致心理健康的波动,或是他学业不顺利,或是和其他的舍友交往的问题。学院应该为学生在生活中的琐事提供指导。生活中的困难化解得越早,越不会积压成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更不会进一步恶化。

最后是学校。学校层面要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这个中心包含心理健康的教师,或精神科背景的医生等等,组成一个专业的队伍,负责培训和指导相关的人员,比如,培训学生、院系的老师、辅导员。另外,学校层面还要有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

我们走在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和一个污水横流的菜市场,心情肯定也不一样。雾霾加大雾加中雨转雪,这些外在的环境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我们的大中小学都能理解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把握人的本质,构建4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学生上学校就不会像进监狱一样的那般痛苦,而是来到了一个富有滋养、利于成长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