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很多文人墨客在宦途中沉浮不定,心情也愁闷不已。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心理慰藉,他们便积极钻研禅理,并与僧道为伍。

黄庭坚一生曾多次被贬,还曾在一些偏远荒僻之地生活过很长时间。不过每到一地,都会有大批学子慕名前来拜师,山谷也热情地接纳他们,还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下面分享黄庭坚感怀晚辈好学不倦,题写了一首五古,文字质朴,却充满禅意。

黄庭坚有一套自己的诗歌主张(黄庭坚感怀晚辈好学不倦)(1)

赠柳闳展

北宋 黄庭坚

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

归来坐虚室,夕阳在吾西。

君今秣高马,夙驾先鸣鸡。

慎勿取我语,亲行乃不迷。

黄庭坚有一套自己的诗歌主张(黄庭坚感怀晚辈好学不倦)(2)

黄庭坚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一生创造了大量的诗篇,也对宋代以后的诗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山谷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并积极地将诗歌与禅学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很多士大夫寻求心灵安慰的诉求。

诗人学识渊博、见解高深,深受很多学子的崇敬。柳闳展家境贫寒,却勤学好问,黄庭坚读了他的一些诗作,就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于是便题诗相赠,勉励他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黄庭坚有一套自己的诗歌主张(黄庭坚感怀晚辈好学不倦)(3)

山谷年轻时博览群书、废寝忘食,而且喜欢孜孜以求、独抒己见。所以当他看见这位晚辈刻苦钻研、牛角挂书的进取精神,也从内心里默默地竖起大拇指。

前两句介绍自己的求学感受,“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诗人年少时曾四处游学,希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成为一位博学多才之士。虽然收获颇丰,但是也走了很多弯路,前路迷茫、曲折坎坷,稍不注意,就看前功尽弃。

作者用一个“”字,表达出自己曾经感到困惑和无助。“蹊”,本指小路,前面缀一“多”字,说明他经常遇到歧路,如果无人指点,很可能就会迷失方向。

黄庭坚有一套自己的诗歌主张(黄庭坚感怀晚辈好学不倦)(4)

接下来作者继续抒写自己的感悟,“归来坐虚室,夕阳在吾西。”诗人回到自己的居所,安静地坐下来思考自己这一路求学的艰辛,既感到不虚此行,又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他冥思苦想,然后又继续钻研圣贤典籍,似有所悟,但也觉得那些理论难以打动其内心。

夕阳”象征着时光匆匆,让山谷感到时不我待。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诗人觉得自己必须只争朝夕,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可能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让内心充实,境界提高。山谷虽然只活了60岁,却最终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黄庭坚有一套自己的诗歌主张(黄庭坚感怀晚辈好学不倦)(5)

五、六两句表达了对晚辈的期望,“君今秣高马,夙驾先鸣鸡。”作者得知柳才子即将外出游学,于是便嘱咐他要在鸡鸣前就起床,然后喂足马料,做好出行前的各种准备。夙驾,指早起驾车出行。

最后两句颇有禅意,“慎勿取我语,亲行乃不迷。”诗人指出,无论是在家读书,还是外出游学,都应该亲身体验、努力探索,而不可盲目地听信别人的主张,就连山谷自己的话也只能作为参考。“不迷”二字,阐述了道不外求、自见心性的观点。

黄庭坚有一套自己的诗歌主张(黄庭坚感怀晚辈好学不倦)(6)

纵览黄庭坚的这首五言古诗,语言直白,却充满禅意。作者以禅入诗,正显示出山谷内省的功夫,也能看出他平时对禅学的钻研和思考。诗人具有敏锐的内心感悟,同时他也赞成禅宗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

再细味结尾两句,诗人认为修行者只有亲自在实践中感悟,才会不执着于他人的意见,并从一份内心体察,转变为一种处世的方式,最后涤尽心中的污秽、斩除无边的烦恼,成为一个广闻深思、顺缘增长的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