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1)

小编按:“二月二,龙抬头”,也许你已经听惯了这个习俗表述。然而在澳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还是土地公的诞辰。在澳门的民间信仰中,土地神被视为管理一方土地的神祇。古时人们依靠农耕维生,大地有如父母般的存在,于是兴起土地的祭拜。那么,每年的这一天要如何贺诞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澳门土地诞的传统习俗。

| 本文原文《土地公贺寿诞》 劳加裕 著

“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每年土地诞,我家都会到街边的神龛,拜拜土地保平安。看着土地神像,有如见到和蔼的爷爷,带着慈祥亲切的美容,在困难时总会助你一臂之力。这天是土地公公生辰,每家每户会酬谢这位爷爷的保佑。在雀仔园和沙梨头的福德祠更有大型的贺诞仪式,上演神功戏、举行贺诞宴会,场面相常热闹之余,亦充满浓浓的街坊情味。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2)

守护百姓的小神明

土地神又被称为“福德正神”或“土地公”,在民间信仰中被视为管理一方土地的神祇,而关于祂的由来可是众说纷纭。古时人们依靠农耕维生,大地有如父母般的存在,于是兴起土地的祭拜,而坊间渐渐地认为“土能生白玉,地可生黄金”,所以土地神也被商家奉为“财神”和“福神”。

在澳门,若问要最多人供奉的神明,相信非“土地神”莫属,几乎所有居民、商号门外都安奉土地神。走到街上,不论在街头或街尾,总会有一座土地神龛或是小福德祠。除了路边的神龛之外,在庙宇中也设有土地神位,而在一些社区更设有福德祠或土地庙,如沙梨头土地庙、下环福德祠和雀仔园福德祠等。

街坊们平日在庙内向土地神上香,而每逢农历土地诞时,善男信女为求阖家平安、身体健康,家家作祭。时至今天,贺诞活动最隆重的是雀仔园福德祠及沙梨头土地庙,社区组织举行贺诞活动,如舞狮、上演神功戏和贺诞宴会,拜祭后更有烧猪、饼食或日用品等分发,场面相当热闹。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3)

图2 沙梨头土地庙是澳门最古老、也是最具规模的土地庙。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演戏酬神

元宵过后,工人在雀仔园的罗宪新街搭棚,为不久举行的土地诞搭起戏棚。有别于一般庙宇,雀仔园福德祠位于民宅之中,没有庙前地,因此戏棚只能搭在狭窄的街道上。除了竹棚之外,工人亦在雀仔园的主要路口及住宅大门,搭起花牌和牌楼,夜里灯光照耀花牌,为街区带来浓厚节日气氛。

到了农历正月廿九,粤剧戏班来到雀仔园后,稍作休息便准备连续数天的神功戏演出。这种戏剧演出是在神诞时上演,为百姓酬谢神明的表演,澳门只有为数不多的庙宇依然保留这项庆祝活动。雀仔园土地诞一共演出九本神功戏,不收门票,免费招待街坊。在晚上八时,红幕拉起,首场神功戏正式开始,揭开五晚四日的雀仔园土地贺诞活动。

在农历二月初一,雀仔园福德祠的舞台正上演第三本神功戏,此时在祠堂内已摆放烧猪和祭品。当戏剧落幕之际,演员们马上更换戏服,待踏入子时(晚上十一时)便化身“八仙”前往福德祠,为土地神送上祝寿,以示正式踏入土地诞正日。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4)

图3 戏班花旦正在上妆和更衣,为接下来的神功戏演出作准备。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5)

图4 神功戏演出除演员之外,音乐也是重要一环,包括演奏西式乐器的师傅。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6)

图5 在澳门上演的神功戏,一般会邀请香港或内地的戏班进行演出。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7)

图6 踏入子时,进入土地诞正日,“八仙”来到福德祠为土地神贺寿。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群狮到贺

土地诞正日(农历二月初二)早上,家家户户带着香烛祭品,来到街上的土地神龛或福德祠,进行祭祀仪式。在沙梨头土地庙,贺诞气氛相当浓厚,各家体育会的队伍敲锣打鼓,由舞狮带领来到庙内参拜。昔日的沙梨头邻近内港,区内有搬运业、造船业、制香业和炮竹业等,这些行业的工人各自组织不同的体育会。

从上午九时起,各家体育会的舞狮队伍带同金猪和祭品,陆续到沙梨头土地庙参拜,庙内香火鼎盛。参拜后,部份舞狮队伍将离开土地庙,并前往其他福德祠和庙宇,而来自沙梨头的体育会队伍会聚集在沙梨头浸信学校的室内操场上。在学校兴建之前,这片土地是土地庙的庙前地,每逢土地诞都会举行神功戏,而早在1805年时,已经有沙梨头居民演戏酬神的记载。然而,由于庙前地曾一度被霸占作游乐场和住宅,神功戏酬神也没落一段时间。

直到今天(2016年),庙前地被用作建造学校,但大型的参神仪式和神功戏依然在学校的操场上举办。在早上十一时,各家体育会的舞狮队伍集结后,沙梨头土地诞便开始参神仪式,由庙宇的值理和一众嘉宾一起上香,然后十多头舞狮在操场上舞动,标志沙梨头土地庙贺诞正式开始。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8)

图7 各家体育会的舞狮队伍,纷纷前往沙梨头土地庙,供奉土地神。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9)

图8 大批市民带同香烛祭品,来到沙梨头土地庙供奉。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昔日的花炮大会

正当沙梨头土地庙隆重庆贺土地诞时,雀仔园福德祠有街坊和舞狮队伍前来供奉土地神。在福德祠门外的祭枱上放置几尊土地神的小神像。昔日雀仔园福德祠和沙梨头土地庙除了上演神功戏,也有一项名为“花炮会”贺诞活动,而这些小神像正是花炮会用的。

花炮会的习俗历史悠久,据老街坊所述,花炮是一件纸扎品,中间摆放小神像,每次约为二、三十个,每件花炮皆代表一位神祗,其中寓意财运的第六炮“财帛星君”是最为“吃香”的。当时,花炮会在农历二月初三举行,烧炮时人们敲起铜锣大声叫喊,花炮一飞冲天,当掉下来时人们争相去抢炮。抢得花炮的人或团体,便可领取神像回去供奉。然而,在五十年代后这项贺诞活动被取消,人们曾改以竞投方式来“抢炮”,再把花炮请回家里。虽然花炮会已不存在,花炮也安放在福德祠附边的公所中,但一些小神像依然在雀仔园的商铺中,当舞狮拜过福德祠后,便到这些奉有花炮的商铺祈福。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10)

图9 花炮会取消后,一些神像仍在商铺中供奉,舞狮队伍会在到商铺内祝贺。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在农历二月初五,雀仔园福利祠还会举行“百岁宴”,邀请坊内的年长街坊参与,一晚两场,大摆百围酒桌,近千人参加,当中最年长的街坊更会得金牌作祝贺。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11)

图10 在农历二月初五时,雀仔园举行“百岁宴”。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12)

图11 “百岁宴”会宴请年长的街坊,向他们献上祝福和敬意。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土地诞,人情味为本

澳门一直以中西文化荟萃见称,土地诞可说是大型的宗教节庆,每家每户几乎会庆祝节日。对土地神的崇拜,更多是出于昔日街坊邻里的关系,来自大家守望相助的精神,而土地神作为村长正是维系这份人情味的支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打开大门是邻里的情景,渐渐地被住宅冰冷的墙壁所包围,邻居见面恍如陌生人,更加谈不上甚么街坊情,土地诞不过去传统的祭祀节日吧了。

2016年,沙梨头土地庙、下环街福德祠与雀仔园福德祠一起申请,把土地诞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藉此保护这项重要的民间节庆。申遗固然是重要的一步,但保留人情味,才是保护土地诞之本。

农历二月初一祭土地公(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13)

图12 保留人情味,才是保护土地诞之本。陈永坚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