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痰壅气逆喘咳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珍稀羊肚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珍稀羊肚菌(珍稀食用菌-羊肚菌)

珍稀羊肚菌

羊肚菌

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痰壅气逆喘咳。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

形态特征

羊肚菌为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珍稀的食用真菌。野生羊肚菌,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椭圆形至卵圆形,顶端钝:表面有许多小凹坑,外观似羊肚,小凹坑不规则形至近圆形,蛋壳色,棱纹色较淡,不规则地相互交叉;小凹坑内表面布以子实层,子实层由子囊及侧丝组成.子囊呈长圆柱状,透明无色:子囊内含8个单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网形,透明无色;侧丝顶端膨大~菌柄近白色,表面平滑,中空,基部膨大且有时有不规则的槽。

分布范围

羊肚菌分布:甘肃、陕西、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南、河北、北京、湖南、贵州等地区。羊肚菌是一种野生珍贵菌,由于它的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单体可达二百多克,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羊肚菌有20多种。

生长环境

春末至秋初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阔叶林混交林中,多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还有部分生长在杨树林、果园、草地、河滩、榆树林、槐树林及上述林边的路旁河边。单个或成片生长,土质一般为沙碱性或略偏碱性。一般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菇较多,属于喜冷凉型食(药)用菌。

化学成分

1、羊肚菌含蛋白质,多糖,甲壳质,脂,磷酸盐。Γ-L-谷氨酰-顺-3-氨基-L-脯氨酸,γ-谷氨酰转肽酶类,顺-3-氨基-L-脯氨酸,又含氨基酸,基中含量较高的为丙氨酸、谷氨酸及脯氨酸,其他含量较低,特别低的是色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还含有β-丙氨酸。还含3种胡萝卜素类和4种叶黄素类,包括虾黄质和玉蜀黍黄质。麦角甾醇,麦角甾-5,7-二烯醇。

2、尖顶羊肚菌:含3种胡萝卜素类,包括δ-胡萝卜素及5种叶黄素类。

3、粗柄羊肚菌:含蛋白质,多糖,甲壳质,脂,磷酸盐。

4、小羊肚菌:含蛋白质,多糖,甲壳质,脂,磷酸盐,饮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营养价值

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其菌盖部分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羊肚菌的营养相当丰富,据测定,羊肚菌含粗蛋白20%、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特别是谷氨酸含量高达1.76 %。因此,有人认为是“十分好的蛋白质来源”,并有“素中之荤”的美称。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搭配而组成的,而羊肚菌就含有18种,其中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制造的,但在人体营养上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被称之为“必需氨基酸”。

另外,据测定羊肚菌至少含有8种维生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泛酸、生物素、叶酸等。羊肚菌的营养成分,可与牛乳、肉和鱼粉相当。因此,国际上常称它为“健康食品”之一 。

羊肚菌所含丰富的硒是人体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另方面能加强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

挑选方式

羊肚菌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野生菌。挑选羊肚菌一般以个大为优,圆顶为上品,才为野生羊肚菌。尖顶多为种植,肉薄香味不浓郁。故次之。

野生羊肚菌颜色不统一,有褐色、黄色 。家种羊肚菌均为很褐色,尖顶。选择时应予以区分。

泡发方式

市面上出售的羊肚菌有新鲜和干货之分。新鲜的通常被超市冷冻于冻库保鲜。干的羊肚菌则是经过晾晒后得到的干品,味道也更加醇厚。干的羊肚菌需要经过泡发后才能食用。泡发羊肚菌水的量要适度,以刚刚浸过菇面为宜,大约二三十分钟后水变成酒红色,羊肚菌完全变软即可捞出洗净备用,发菌的酒红色原汤经沉淀泥 砂后要用于烧菜,炖汤。切记这酒红色的原汤是羊肚菌味道和养分的精华所在。

物种分类

菌盖近球形、卵形至椭圆形,高4-10cm,宽3-6cm,顶端钝圆,表面有似羊肚状 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圆 形,宽4-12mm,蛋壳色至淡黄褐色,棱纹色较浅,不规则地交叉。柄近圆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规则的浅凹槽,长5-7cm,粗约为菌盖的2/3。子囊圆筒形,(280-320)μm×μm。孢子长椭圆 形,无色,每个子囊内含8个,呈单行排列。侧丝顶端膨大,粗达12μm。

小顶羊肚菌

菌盖狭圆锥形,顶端尖,高2-5cm。基部宽1.7-3.3cm,凹坑多长方形,蛋壳色。棱纹黑色,纵向排列,由横脉连接。柄乳白色,近圆 柱形 ,长3-5cm,粗11-20mm,上部平,基部稍有凹槽。子囊(210-250)μm×(15-20)μm。孢子单行排列,(22-26)μm×(12-14)μm,侧丝顶端膨大,直径达11μm。

尖顶羊肚菌

菌盖长,近圆 锥形,顶端尖或稍尖,长达5cm,直径达2.5cm。凹坑多长方形,浅褐色,棱纹色较浅,多纵向排列,由横脉 相连。柄白色,长达6cm,直径约等于菌盖基部的2/3,上部平,下部有不规则凹槽。子囊(250-300)μm×(17-20)μm,孢子单行排列,(20-24)μm×(12-15)μm。侧丝顶部膨大,直径达9-12μm。

粗柄羊肚菌

菌盖近圆 锥形,高约7cm,宽5cm。凹坑近圆 形,大而浅,浅黄色,棱纹薄,不规则地相互交织。柄粗壮,淡黄色,长约10cm,基部粗5cm,稍有凹槽,向上渐细。子囊圆 柱形,有孢子部分150×18μm。孢子8个,单行排列,椭圆 形,无色,(22-25)μm×(15-17)μm。侧丝无色,顶部膨大。

小羊肚菌

菌盖圆锥形至近圆 锥形,高17-33mm,宽8-15mm。凹坑往往长形,浅褐色。棱纹常纵向排列,不规则相互交织,颜色较凹坑浅。柄长15-25mm,粗5-8mm,近白色或浅黄色,基部往往膨大,并有凹槽。子囊近圆 柱形,有孢子部分约100×16μm,孢子单行排列,椭圆 形,(18-20)μm×(10-11)μm。侧丝顶部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