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瑞(1915-1968年),北京人。师从一代相声宗师张寿臣,是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为“宝”字辈,最擅长单口相声,有“单口大王”的美誉。

马志明,1945年出生于天津。马志明出生于相声世家,祖父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父亲是相声大师马三立。

刘宝瑞比马志明大30岁,他们有什么交情呢?这还得从马三立和刘宝瑞的交情说起。

刘宝瑞和马志明是不是一辈(刘宝瑞为何对马志明说)(1)

刘宝瑞13岁拜张寿臣为师,是张寿臣的第二个徒弟,被师父赐名“刘立棠”。刘宝瑞虽然比常宝堃大7岁,但他拜师晚,按相声门的规矩,他是常宝堃的师弟。

刘宝瑞14岁就来到天津说相声,那时候也正是马三立被迫弃学从艺的时候。马三立只比刘宝瑞大1岁,两个人年纪相仿,所以交往比较频繁,1929年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的拜师会刘宝瑞也参加了。

马三立在相声界是“寿”字辈,刘宝瑞是“宝”字辈。相声界讲究“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所以刘宝瑞总是规规矩矩喊比自己大一岁的马三立“三叔”,马三立总是亲热地喊“宝瑞”。

马三立和刘宝瑞互相欣赏,互相佩服,所以在1932年,18岁的马三立和17岁的刘宝瑞搭档,两个人一起离开天津到外地演出,当时的行话叫“跑码头”。

马三立刘宝瑞先后到营口、烟台等地演出。两个人当时也没有什么名气,所以收入微薄,有时连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

在营口去烟台的船上,马三立和刘宝瑞一连两天都没有吃上东西。当时刘宝瑞体质不太好,躺在船上饿得虚脱过去了。

马三立看到刘宝瑞昏死过去了,非常害怕。他实在没办法了,情急之下,就顺了同船人一个锅饼,然后锅饼蘸水,塞到刘宝瑞嘴里让他吃下,刘宝瑞才慢慢苏醒过来。

刘宝瑞和马志明是不是一辈(刘宝瑞为何对马志明说)(2)

救命之恩,没齿难忘。后来刘宝瑞曾经多次说过:“当年多亏三叔变出来个锅饼,才救了我一命!三叔是我的救命恩人。”

马三立和刘宝瑞是生死之交。他们在一起合作了5年,一直到1937年,两个人才分开。主要原因是受天津黑帮的迫害,马三立当时没有办法,只能离开天津。

新中国成立后,刘宝瑞在北京中央广播说唱团工作,马三立在天津市曲艺团工作。刘宝瑞只要到天津,总要去拜访马三立,吃饱喝足之后,刘宝瑞总是和马三立聊到大半夜,而马志明等人都是他们的忠实听众。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刘宝瑞围着围巾,戴着棉帽子就进了马家,刚一进门他就喊:“三叔、三婶,我来了。”

马三立听到声音赶紧从屋里出来,装出长辈的样子训斥:“你怎么又是这么晚才来,早干嘛去了?”

刘宝瑞是嘿嘿一笑:“三叔,您还不知道嘛,小可、一向穷忙……”

马三立马上就打断了刘宝瑞:“行啦,我说宝瑞,你在我面前你就别酸了。你吃饭了吗?”

刘宝瑞认认真真地说:“没事三叔,我中午饭吃了。”

马三立都被气笑了:“嗨,那不还是没吃晚饭嘛!”

马三立赶紧吩咐自己的女儿马景雯:“三儿,赶紧去摊煎饼馃子去。”

马景雯笑着打招呼:“宝瑞哥,我这就给你做饭去。“

刘宝瑞赶紧吩咐:“三妹,咱们都是一家人,可甭要带鸡子儿的啊……”

刘宝瑞和马志明是不是一辈(刘宝瑞为何对马志明说)(3)

马三立是哈哈大笑:“我说宝瑞,你这都打哪儿学的本事?还甭要带鸡子儿的,几天不见,你本事见长啊!”

马三立接着吩咐马景雯:“给他搁俩儿鸡子儿!”

马景雯去忙活了,刘宝瑞毫不客气地说:“三叔,这天寒地冻的,能不能给我搞点酒喝?”

马三立直接吩咐马志明:“大河(马志明的小名),去给你宝瑞哥买酒去。”

刘宝瑞酒足饭饱之后,就开始和三叔聊天,两个人一聊就是大半夜。只要马三立和刘宝瑞一聊,马家的子女都成了他们的忠实听众。

马三立刘宝瑞两个人的声音都非常有特点,他们有说有笑,一个高腔、一个低调,一聊就聊到大半夜,马家的几个子女也听到大半夜,边听边乐。

马志明小时候并不喜欢相声,12岁的时候他自作主张考上了天津戏校,学京戏。后来由于其它原因,才改学相声,于1962年加入天津市曲艺团,成了一名相声演员。

刘宝瑞和马志明是不是一辈(刘宝瑞为何对马志明说)(4)

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的马三立被免去职务,关进了“牛棚”。

刚刚21岁的马志明也受到父亲的牵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同样关进了牛棚,经常挨打受气。

马志明年轻气盛,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说个相声怎么就突然成了“反革命”,怎么还被关进“牛棚”?

马志明不甘受辱,他决定逃离天津。投奔谁呢?要知道当时的政治形势,谁都怕被牵连,思来想去,马志明决定到北京投奔刘宝瑞,因为他知道他的“宝瑞哥”一定不会出卖自己,一定会收留他。

有一天夜里,马志明趁人不备,从“牛棚”里偷偷跑了出来,步行走到塘沽,买了一张火车票,直奔北京。

刘宝瑞和马志明是不是一辈(刘宝瑞为何对马志明说)(5)

当时刘宝瑞也自身难保,不过他还是热情地接待了马志明。

马志明把父亲和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然后说:“宝瑞哥,我不想回天津了。”

刘宝瑞苦笑道:“大河啊,不是我不收留你,我现在也是自身难保啊。北京和天津一样,到处都在搞运动,你躲到哪里都躲不掉。”

马志明凄然一笑:“那我就去死!”

刘宝瑞劝道:“傻孩子!你记住哥哥的话:你绝不可以轻生,你还年轻,一切都会过去!”

马志明低下了头,他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刘宝瑞说:“你现在只有一条路,就是赶紧回天津,回到牛棚,不然的话,不但你自己有罪过,还要连累你的父亲,你的家人……”

在刘宝瑞的劝说下,马志明考虑半天,终于决定返回天津,勇敢地面对现实。

刘宝瑞把身上仅有的8元钱都掏了出来,塞到了马志明手里,让他买火车票和路上零用。

就这样马志明又回到了天津,后来他和父母一起被下放到天津南郊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直到1977年才重新回到天津市曲艺团。

多年以后,马志明还经常说起这段经历,感激刘宝瑞当年对他的帮助。

而当时刘宝瑞把马志明送走不久之后,也被打倒,下放到北京房山农场劳动,后来去世时只有53岁……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