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的人八面玲珑,跟谁都合得来。有的人看起来有些孤僻,却总有那么一两个知心好友。

到底是朋友多更好,还是朋友少更好呢?

随着生活质量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朋友精而不多为上”。

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论是逛街、旅游,或是聊天、讨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小号朋友圈。

而一个大家庭也可能出现关系不和睦的情况,因此不少长辈选择单独建立一个小型家庭群,里面都是自己的直系亲属。

聪明的人为什么从不发朋友圈(都放弃了两种朋友圈)(1)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呢?

因为他们意识到有些所谓的朋友不能交。

根据金盛华教授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价值观的向中度是价值观与行为关系中的调节变量。

即一种价值观越是接近个体的核心价值体系,那么这种价值观对人的影响越大,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也越大。

该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种情况,即是说,对于现在的很多人而言,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他们都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更有益的朋友圈。

因为这种价值观的向中度非常高,非常接近他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缩小朋友圈、隔离一些人的行为。

聪明的人为什么从不发朋友圈(都放弃了两种朋友圈)(2)

可以说,在当今社会,放弃一些没有价值的社交是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那些聪明人来说,他们放弃了一些社交,虽然损失了一些人脉,但是得到的好处却远远大于损失。

酒肉朋友

很多人都有一些酒肉朋友,或许是曾经拥有,亦或是现在正在一起喝酒吃肉。

酒肉朋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酒桌上称兄道弟,酒醒后谁认识你。

虽然说有些酒肉朋友确实是过命的交情,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酒肉朋友只是学习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罢了。

在酒桌上,人们酒过三巡,众人之间就开始称兄道弟。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跟我说,我能帮就帮”,结果酒醒后才发现连微信都没加,连对方的名字都不知道,更别提帮忙了,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再见过面。

聪明的人为什么从不发朋友圈(都放弃了两种朋友圈)(3)

其实也不是说这些人都是说话不算数的人,而是酒精和情境的力量在其中作祟。

酒精是一种抑制剂,能够抑制神经活动,抑制你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各种认知活动。所以说人在喝醉之后走路不稳,看东西飘忽不定,记不清刚才说过的话。

说话也是直来直去,想到哪边说哪,跟说梦话一样,吐词也含糊不清,这都是拜酒精所赐。

而情境的力量则更是强大。

心理学家津巴多曾做过一项实验,邀请一些大学生进入监狱(斯坦福大学的某个地下室),然后观察他们的行为,结果发现他们假戏真做,犯人越来越卑微,看守越来越残暴。

可见情境能够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聪明的人为什么从不发朋友圈(都放弃了两种朋友圈)(4)

酒桌上,众人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其乐融融的情境,加上酒精的作用,人们想抵抗都难。

所以说,很多酒肉朋友只是情境力量和酒精形成的一种虚假关系,不能当真,而聪明的人深知其中利害,因此抛弃这种关系选择明哲保身。

深陷金钱泥沼的朋友

当今社会,“金钱至上”思想大行其道,很多人明确表示活着就是为了钱,没有钱,毋宁死。

再加上媒体中各种名车、豪宅、美女帅哥、奢华生活的轮番轰炸,导致很多人深陷金钱泥沼无法自拔。所以有些女人为了钱,甘愿被包养当小三,寄人篱下,有些男人也选择当小白脸,过着幸福的“钢丝球”生活。

通过劳动追求财富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有些人用金钱去衡量一切事物。

聪明的人为什么从不发朋友圈(都放弃了两种朋友圈)(5)

例如,“不就是女人嘛,等我有钱了,女人还不是一抓一大把”,这种思想普遍存在于一些被称为“直男癌”的人脑中,他们贬低女性,把女人等同于“眼里只有钱的生物”。

其实,等他们有钱了,他们只能找到那些拜金女,而且一旦事业崩塌,还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这类人之所以有这种思想,根源在于他们很自卑。

他们可能长相丑陋、有暴力倾向或者性格孤僻乖戾,因此在以往的恋爱关系中深受挫折,便对女性产生了一种轻视、仇视心理。

把自己所有的失败都归因于“没有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倾向。

所以说,聪明的人会远离这种人,远离“金钱至上主义者”,去追求那些美好的、高雅的价值观。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