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克和贝塔》,上映已经整整30年。

舒克和贝塔,是独属80后童年里的两只小老鼠。

耳熟能详的是动画里的BGM:舒克舒克舒克舒克……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1)

郑渊洁,被称作童话大王。

他创造了诸多80后、90后记忆里的经典形象:舒克和贝塔、皮皮鲁、鲁西西……

他拿起扳手修过飞机,进过工厂当过工人,独自创刊30多年,写了一亿多字的童话作品,他还是第一个获得联合国“国际版权创意金奖”的中国作家。

有人说:他的童话,写给孩子看,也写给成人看。

01“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郑渊洁从小,就是个“叛逆”的的孩子。

小学四年级,老师布置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到他笔下,变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郑渊洁心想:鸟儿早起是有虫吃,可早起的虫儿不就被鸟吃么?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2)

老师很生气,让郑渊洁对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喊100遍:“郑渊洁没出息”。

后来的郑渊洁在采访中说:我后来做梦,都会梦到这个场景。

不仅如此,后续上课的老师还羞辱郑渊洁:你的名字里有个渊,却一点也不渊博。

郑渊洁来气了,他摸摸口袋里的拉炮,把它们串成连,一拉而响,引爆了课桌。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3)

这件事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郑渊洁被开除了。

小郑渊洁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他事先的准备好了检讨。

他写得检讨不光是检讨事件本身,而是把事件写得趣味横生,不仅有人物、事件、还有转折、悬念。

原本阴着个脸,接儿子回家的郑洪升,看了儿子的检讨后,叹了口气,安慰道:“没事,小子,我回家自己教你。”

至此,郑渊洁的文化水平停滞在:北京马甸小学,郑渊洁在父亲教导下的识字读物成了:《共产党宣言》。

郑渊洁的才气,并不是众人设想的,天才作家经由检讨,被父亲发现了写作的天赋。

普普通通的郑渊洁,15岁去部队服了兵役,21岁才堪堪退役。

直到23岁,郑渊洁才真正开始了创作。

02 用童话,跟孩子对话

23岁的郑渊洁,想当诗人。

当时的郑渊洁,刚从部队退役,当了一年工人。

偶然一次,他在书店买书,看到一个小男孩在书店愁眉苦脸地向售货员买书。

小男孩想买的是童话书:《动脑筋老爷爷》,可是跑了6个书店,都没买到。

写诗的比比皆是,为孩子写童话的却寥寥无几。

原本打算创作诗歌的郑渊洁,萌生一个想法:我应该给孩子写书,我要写童话。

他服了6年的兵役,在空军航空兵维修歼6战机。

灵感从这儿开始:他的笔下诞生了《舒克和贝塔》,一个飞行员舒克和还有个坦克兵贝塔的故事。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4)

他逗趣地让人人喊打的老鼠,成了童话的主角。

有人说:让老鼠当主角的童话,根本不符合常理。

但是在郑渊洁的脑海里,什么是常理呢?大人世界的常理,照搬到孩子那里,还能叫童话么?

“叛逆”的郑渊洁并没有依照常理,写出风花雪月、洁白无瑕的故事给孩子们看。

他向来不惮于以童话来揭露人性的恶,他将人性的无奈,都揭开边角,给孩子们看……

他的童话不仅仅是童话,还有着诸多现实的意义,所以才在《舒克和贝塔》里萌生了那么多经典的台词:

“本事越大,脾气越小。”

“人活在世界上,往往会有人找你的碴。本事越大,找你的碴的人就越多。没人找白痴的碴。”

他的童话里,有好奇心,也有坦然和真实,所以才有了童话故事:《罐头里的爸爸妈妈》。

在他的童话里,不仅仅家长可以评判孩子,孩子同样有权利评判父母。

孩子们在罐头的包装上,写下对父母的想说的话:

有的爸爸妈妈爱吵架: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5)

有的爸爸妈妈不关心孩子: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6)

很多人认为,孩子们的世界就是纯洁的白纸,郑渊洁却告诉我们,孩子的世界,也有他们的心声。

而他,就在用笔下的童话,跟孩子们对话。

03 写童话,守护孩子的好奇心

起初,郑渊洁是给16家杂志写连载。

但是当时,杂志社给郑渊洁的稿费标准并不高。

郑渊洁一直都有着“特立独行”的那股劲儿。

“世界上很多作家在写作,我也在写作,虽然写得东西不一样,但都是写作,我怎么能跟他们不一样呢?”

最终,郑渊洁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一个人写一本杂志。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7)

以就这样,《童话大王》杂志,就在1985年创刊了。

《童话大王》只登童话,而郑渊洁是杂志唯一的撰稿人。

此前没有人这么做,此后也就他一人一笔支撑起整个童话杂志。

如今1985年创刊的《童话大王》,已经历经了34年。总发行量已经逾亿册,将所有《童话大王》杂志摞起来,相当于60座珠穆朗玛峰。

他创造了一个童话世界的世界纪录。

很多人好奇,郑渊洁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灵感写作。

在《鲁豫有约》里,他给出了“秘密答案”:剃光头。

郑渊洁说自己看过一个研究结果,说头发会吸走营养,所以他在瓶颈期没有灵感的时候,干脆剃个光头,果然灵感来了。

这个答案太有意思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他饱满的好奇心,才写出了这么多好童话。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8)

在郑渊洁看来,好奇心就是去好奇所有你不知道的事情。

“我写《童话大王》月刊写了30年,我很希望我的作品起到一个作用,就是把我的小读者身上的好奇心激发出来。”

童话,正是在呵护孩子们好奇心的萌芽。

04 谢谢你,用童话点亮我们的童年

大家都知道童话大王郑渊洁,少有人知的是:郑渊洁不是作协成员。

1986年,郑渊洁参加一个作家笔会。

有人问郑渊洁是否看过前苏联某作家的书。

郑渊洁陈恳地说:没看过。

对方很轻蔑地反问:“连这本书,你都没看过,你是怎么写作的?”

后来,轮到郑渊洁上前发言,他聊到一个叫库斯卡亚的作家,“我最近在看她的书,收获特别多。”

他问在场作家:“你们看过她的书么?”

在场的有百分之七十的人点了点头。

郑渊洁笑了笑:“这个名字是我瞎编的。”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9)

郑渊洁最不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随波逐流。

在追求幸福感,这件事上,郑渊洁走得很艰难。

他发现,当家里的房子越来越大时,他没有幸福感。

他发现,当他的图书版税越来越多时,他没有幸福感。

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获得了那么大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没有幸福感。

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

儿子郑亚旗让郑渊洁为汶川受难儿童捐款,当时郑渊洁刚好有几本书要加印,加印的稿费总计38万元。

郑渊洁把这笔钱全捐了。

在郑渊洁捐款后,他突然了解了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发光发热,帮助别人。

至此,郑渊洁,成了孩子们的慈善家。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10)

在很多人眼里:

他是那个在为孩子们屡屡捐款的郑渊洁;

他是那个采访中谈笑风生的郑渊洁;

是那个特立独行,不进作协的郑渊洁。

今年,《舒克贝塔》30岁了,《童话大王》34岁了……

舒克和贝塔所有电影(舒克和贝塔上映30周年)(11)

曾经那个下定决心,走“中国童话”这座独木桥的郑渊洁,已经64岁了。

谢谢你,用童话点亮了我们的童年。

个人简介:蒲笑,爱做梦的纠结天秤女,终身学习践行者,对文字的魅力深信不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