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皇亲国戚身份最尊崇,爵位是待遇和地位的表征,具有特殊的象征色彩。对于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王朝来说,王公爵位是朝代建立之后,对于皇室宗亲、开国军功集团、异族异姓亲贵与前朝贵胄世家地位的制度性确认,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与稳固价值。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1644年八旗兵勇正式入关并统一中国,建立了延续268年的清帝国。

清朝爵位和官位的区别(不入八分与清代宗室爵位体系简史)(1)

文物遗存

清代正式建立定都北京之后,逐步完善了原有的爵位体制,大致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三大核心系统,其中以宗室爵位最为显贵,可袭封王爵。而非宗室觉罗的爵位体系,则分为公爵、侯爵、伯爵(上三者为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等级)、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品级职位不同,待遇也不同。

公侯伯子男系统,主要是面向非宗室官僚的,举几个例子。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生前授封为一等肃毅伯,死后追封为一等侯;左宗棠用兵西北,授封二等恪靖侯;清代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被朝廷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

清朝爵位和官位的区别(不入八分与清代宗室爵位体系简史)(2)

黄带子

清代为了辨明亲疏,规范地位,将皇族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区分为宗室、觉罗,均列入皇族家谱《玉牒》。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算起,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孙称“宗室”,腰系黄带子,是为大宗。塔克世之叔伯兄弟支系则称为“觉罗”,腰系红带子,是为远支,即觉昌安、德世库、刘阐、索长阿、包朗阿与宝实之后裔。

其中,革退宗室者系红带,革退觉罗者系紫带。宗室爵位世袭的规定,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两种。清代文献记载:

宗室者,天湟之戚,不加表异,无以昭国体,甚或两相诋毁,詈及祖父,已令系红带以表异之。又或称谓之间尊卑颠倒,今复分别名号:遇太祖庶子,俱称阿格;六祖子孙,俱称觉罗。

清代继承了古典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制度,实施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体系和宗王官于京师的分封制度。除了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三大异姓王之外,皇族宗室各王,面向军功勋旧诸王,都是有封号而无封地、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未有圣旨,不得随意离开,是一种严格管理的状态。

清朝爵位和官位的区别(不入八分与清代宗室爵位体系简史)(3)

王公图

客观来说,王公属于超品爵位,朝廷规定不能到地方任职,禁止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清廷严格高级宗爵的数量,使得亲王、郡王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字之内,杜绝了爵位泛滥,财政负担过重的弊端。《清史稿·卷一百六十一皇子世表》记载:

顺治六年,复定为亲、郡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以佐命殊勋,世袭罔替。其他亲、郡王,则世降一等,有至镇国公、辅国公而仍延世赏者。若以旁支分封,则降至奉恩将军,迨世次已尽,不复承袭。

清代对于王公贵族的防范举措甚为严密。宗室觉罗的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派遣都由宗人府依照规矩统一管理。康熙之后,宗室封爵制度更为完善,除了世袭罔替者,其他爵位采取逐代递减模式,降低了帝国财政的压力,也减少了寄食群体。即使是出身旗主的诸王,朝廷要求宗室旗主与各旗部众不可联络过密,安插亲信管理八旗,朝廷借助军机处、内阁、六部等官僚架构,使得八旗旗主政治、议政王大臣会议和辅政大臣会议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朝爵位和官位的区别(不入八分与清代宗室爵位体系简史)(4)

待遇

清朝爵位和官位的区别(不入八分与清代宗室爵位体系简史)(5)

爵位等级

清朝宗室的爵位从分封亲王至奉国将军,可以分为12等: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根据清代文献的相关记载:

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二,曰和硕亲王、曰多罗郡王、曰多罗贝勒、曰固山贝子、曰奉恩镇国公、曰奉恩辅国公、曰不入八分镇国公、曰不入八分辅国公、曰镇国将军、曰辅国将军、曰奉国将军、曰奉恩将军。

其中,公爵以上均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一般来说,贝子是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皇子仅得镇国将军者。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辅国将军以上,又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大类。顺治九年,朝廷设立了宗人府,用来管理皇家宗室事务,负责掌管皇帝九族的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事宜,对于宗室爵位的控制达到了精细化程度。朝廷实现爵位流动和升降制度,促进了皇族的活力。

清朝爵位和官位的区别(不入八分与清代宗室爵位体系简史)(6)

皇族玉牒

总体来说,清代皇室爵位分封形式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一般情况下,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号称“铁帽子王”,配享太庙。清朝200多年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形成了完整的铁帽子王世系。

清代初期,铁帽子王享有用兵权、议政权和旗主权,权势极大,并且隔代不降爵,如果子嗣因故不能袭封,朝廷还准其旁支子孙袭封原爵。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庄园田地5、6万亩,庄丁250户,可以营建世袭罔替王府。爵位系统中最低的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可以说待遇相差近100倍。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属于高级爵位,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已经是下一级奉恩镇国公待遇的2倍,一等和硕亲王年俸比文职一品官年俸高50多倍。皇室宗亲恩封爵位者,多属于世袭递降者,但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并且嫡庶有别。王公爵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不入八分的爵位,这种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

清朝爵位和官位的区别(不入八分与清代宗室爵位体系简史)(7)

皇帝圣旨

考封相当严格,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分等级,就是由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获得相对应的等级。考试内容为翻译、马箭、步箭三项。每项考试有优、平、劣三个等级,三项都考了优,考封给他典制上应有的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两优一劣者、两平一优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可以看出,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为低于奉恩将军、不入等级或无爵位的“闲散宗室”,生计艰难,生活挥霍铺张。朝廷为了体恤亲族,认定为四品顶戴,每月领俸禄钱粮。乾隆时期,闲散宗室甚至沦为底层贫民:

身无职级,竟至与齐民无别。按照贫乏等第,其最贫者,赏银三百两,其次者,半之,命其赎回田产,以资生理。此外婚丧嫁娶无不补助。

每岁元旦及上元日,钦点皇子皇孙等及近支王、贝勒、公曲宴(私宴)于乾清宫及奉三无私殿。皆用高椅盛馔,每二人一席,赋诗饮酒,行家人礼焉。

在制度上,铁帽子王之外的其他爵位,朝廷采取降等世袭制,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郡王,郡王降至贝勒,贝勒降至贝子,贝子将至奉恩镇国公,奉恩镇国公降至奉恩辅国公……奉国将军将至奉恩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称为“恩封”。凡皇子年满15年,则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暂停封授”,则隔五年再行奏请。于是,皇子照例均可获得封爵。

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宗室贵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袭规定的爵位,这叫做“袭封”。其中自和硕亲王以下、辅国公以上,共6个等级的贵族统称“入八分公”;而与之相对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六级爵位,则统称“不入八分公”。

清朝爵位和官位的区别(不入八分与清代宗室爵位体系简史)(8)

宗人府

清朝在入关之前,满洲将领士兵每战有所虏获,均分为八份,每个旗的有资格的贵族按各自等级参与战利品的分配。后来,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称为入八分。可以说,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份,如可以拥有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以权力为坐标,不入八分爵位获得者,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相对于入八分比较边缘。

朝廷规定,入八分王公爵位降袭至奉恩辅国公止,不入八分宗室最高只能封至不入八分镇国公,有功封贝勒的可入八分,有罪降至贝勒以下仍不得入八分。八分并不仅仅是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这八种待遇,在清代初期更意味着可代表八旗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重事的权力。

清朝爵位和官位的区别(不入八分与清代宗室爵位体系简史)(9)

宫廷门楣牌匾

实质上,八分之设计是清廷爱新觉罗家庭内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恩礼所被,都是以八分为最优。据《宗人府事例·封爵》记载:

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天聪以后,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总而言之,清代定宗室爵位为十二等,自贝子以上四等皆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入八分者,得与满洲亲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随旗行走。显而易见,入八分与不入八分,在待遇上有鲜明的差别。无论是职务、品级、待遇还是身份,入八分、不入八分与爵位体系之间,都有极为明确和严格的对应关系。宗室觉罗的爵位等级,是朝廷的门面制度,也是统治集团分配社会资源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