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7日上午,最新一期的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有幸邀请到了东南大学李昕升教授,为我们带来一期名为《究竟何人传入番薯——番薯入华多元路径真论》的精彩演讲。李教授在讲座中与听众分享了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路线,多学科、多方法的分析了目前学术界有关番薯传入时间与路线的种种争议,最终提出一种最为可信的观点。听众在聆听了李教授报告之后,对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路线有了进一步清晰认识,并与李教授沟通、交流。

红薯朱教授(李昕升教授主讲究竟何人传入番薯)(1)

红薯朱教授(李昕升教授主讲究竟何人传入番薯)(2)

一、番薯传入中国的背景李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外来作物传入中国的研究,尤其关注明清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把科研写在祖国大地的接地气的成果。讲座伊始,李教授介绍了南瓜、玉米、番薯等外来作物在明清时期大量传入中国的基本社会背景,对作物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分析。列举了文献中番薯多达40余种的不同称谓,对于番薯在明清时期不同阶段发挥的粮食作物功用进行辨析和肯定。由此引出目前学术界对于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路线、方式争议,对各种观点进行评析,将新见史料、田野调查结合,重点分析番薯传入中国的路径。

二、有关番薯传入中国的评述番薯传入中国具有历史层累特点,随着时间演进,番薯传入的时间、人、路线逐渐丰富多元。对于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是流行最广的传入时间。然而当番薯在粮食作物中地位提升之后,特别是清代乾隆三令五申强调栽种番薯后,新增要素逐渐增多,传入时间、人、路线形成多事件的复杂链条。传入时间上影响最大、可信度最高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其他还有明代洪武年间、清朝康熙年间,甚至宋代传入等;传入人则有陈振龙、张万纪、陈益、林怀兰等。

在番薯传入中国方面,争议最大的是逐渐演变形成的九条路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菲律宾到福州长乐路线(陈振龙路线)。除此之外,传入人与路线都清晰的有陈益(越南到东莞)、林怀兰(越南到电白)、张万纪(菲律宾到漳州),不清晰的有舟山普陀、泉州晋江、台湾、云南等路线或传入地点。从传入路线来看,番薯传入中国是多人、多路径引入后完成本土化,不同路线存在影响大小、时间早晚之别。

李教授根据作物传入多种路线的基本常识,结合番薯一开始在福建一带种植及史料间内在联系、田野调查等,提出“第一人”“多路径”均是可以商榷的。通过多角度、多方法综合分析,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入福建长乐一带值得肯定。从东南亚传入广东或日本传入浙江舟山有一定可能性,其他路线则均不可信。

三、听众与李教授的交流互动在李教授主讲之后,参与此次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的听众积极与李教授互动交流。如玉米、番薯、南瓜等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如何看待战争与作物种植推广,太平天国前后玉米、番薯在南北区域种植的变动等。李教授对以上问题与听众进行了深入分析、沟通,并表示今后将更加关注作物与社会生活、经济地理联系的建构,开展更多有意义、接地气的研究。

红薯朱教授(李昕升教授主讲究竟何人传入番薯)(3)

文/查飞能

图/姚固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