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阻塞部位不同,梗阻性黄疸可分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两种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胆汁排出路径的机械性阻塞,如肿瘤、炎症、结石、黏连等;胆内胆汁性淤积的原因更为复杂,包括感染性、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遗传性、妊娠及手术后等因此,梗阻性黄疸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肝胆系疾病的重要部分,是研究各类肝胆疾病的发病机制、评价治疗效果以及药物研发的基础本文对目前较典型的几种动物模型进行总结,期望对研究相关疾病提供一些帮助,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阻塞性黄疸实验报告?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阻塞性黄疸实验报告(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之优缺点大PK)

阻塞性黄疸实验报告

根据阻塞部位不同,梗阻性黄疸可分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两种。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胆汁排出路径的机械性阻塞,如肿瘤、炎症、结石、黏连等;胆内胆汁性淤积的原因更为复杂,包括感染性、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遗传性、妊娠及手术后等。因此,梗阻性黄疸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肝胆系疾病的重要部分,是研究各类肝胆疾病的发病机制、评价治疗效果以及药物研发的基础。本文对目前较典型的几种动物模型进行总结,期望对研究相关疾病提供一些帮助。

1、急性梗阻性黄疸模型

急性梗阻性黄疸多由急骤发病的胆道通路梗阻引起,临床上常见于胆道感染、胆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肿瘤压迫、癌栓堵塞等。继Assimakopoulos等论述了胆总管结扎模型,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多项研究。温暖等采用胆总管结扎再通的方法制作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再通的大鼠模型,研究大鼠肝组织解偶联蛋白的表达及意义。刘晓亚等对比了胆总管结扎和CCl4诱导的Wistar大鼠模型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后第7天胆红素可达最高,而CCl4诱导需要8周。胆总管结扎组胆红素升高迅速,造模时间短,但成功率稍低。胆管结扎的急骤发病特点适合急性肝损伤的相关研究,如间质细胞、细胞因子、血清酶类等;CCl4诱导适用于病程较长的肝纤维化研究。此外,杨婧等采用显微血管钳夹闭胆总管,制作的小鼠胆管狭窄模型用于研究胆管上皮细胞在胆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对胆道支架的再狭窄、胆道术后的瘢痕及胆道损伤的相关信号通路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该类模型的3′-Me-DAB诱导成功率高、模型稳定、操作方便,其梗阻性黄疸表现特点与临床原发性肿瘤导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较为相似,但造模时间较长,肿瘤发生位置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适合于对胆汁淤积具有调控作用的某些基因如Ntcp和胆管癌基因的靶向治疗研究。肿瘤原位种植模型能种植到特定的位置,较好的模拟某一特定位置的梗阻。适合胆管癌在特定部位阻塞后支架的植入或者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但造模相对复杂,对实验条件要求高,受细胞传代等诸多因素影响,可能影响模型的稳定性。

5、可复性梗阻性黄疸模型

可复性梗阻性黄疸模型多用于需要胆道梗阻并再通的多项研究,最好避免二次手术以减少损伤或免于干扰。周春献等使用硅胶管置入兔胆总管,通过夹闭器的关闭与去除实现胆汁内外引流的方法造成可逆性梗阻黄疸模型。该模型使用夹闭器和硅胶管缝于皮下,使引流管脱落的可能大大减小,二次手术皮下操作避免开腹,更为方便快捷。方辉等将Wistar大鼠胆总管与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并行结扎致胆管梗阻,拔出导管完成胆管再通,制作出可复性黄疸模型。Kahramansoy等使用可迅速吸收缝合线的材料结扎Wistar大鼠胆总管,为长时间梗阻性黄疸提供了新的可逆模式。Kirkland等通过在胆总管的下端放置金属夹改良小鼠胆总管的结扎模型,后期胆道减压完成时,炎症减少,黄疸消失。

此类模型适用于胆道梗阻及再通后的相关研究,如胆道支架、胆道上皮在可复性黄疸中的作用等。其中Kahramansoy使用可吸收线长期结扎效果不确切,且由于个体体质不同,吸收残余与梗阻程度都不能稳定的把握,相比之下大鼠胆总管与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并行结扎并再通的模型较为稳定,可控性强。这类模型方式多样,各项指标恢复时间各有不同,可能与实验方法不同有关。

引证本文:

骆伟伟, 余水平. 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 33(9): 1820-1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