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本图书,千个故事。

写bar——专属于孩子们的图书馆。

评论家白烨评价《挪威的森林》时提到,该书以纪实手法和诗意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出版了该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该书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日本进入到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但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而甲壳虫乐队唱出的《Norwegian Wood》给了作者很大的灵感。于是,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挪威的森林生死的对立面(挪威的森林爱死亡与人生)(1)

作品开头使用倒叙的手法,描述渡边抵达机场时,听到了初恋情人直子最喜欢的一首《挪威的森林》,不禁回想起18年前直子与他的一段往事,由此展开了以渡边与直子的爱情为主题的青春恋爱故事。

爱、死亡与人生

虽然该书中以男主渡边的青春恋爱故事为引导,逐步描述他在青春期间发生的故事。但该小说不仅仅是谈论“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一话题,还包括了青春与成长,甚至是生与死的意义。

挪威的森林生死的对立面(挪威的森林爱死亡与人生)(2)

世界在快速地发展,外部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日益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在不断减少,心理距离也在逐渐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金钱的重量,也压实不了人们心中的漂泊。人的一生到底在寻求什么?

挪威的森林生死的对立面(挪威的森林爱死亡与人生)(3)

有些读者认为这本书表达了“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孤独困惑以及面对成长的无奈,以及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这种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也成为村上春树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之一”诚然,在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确实有种与渡边感同身受,仿佛与自己青春道别的感觉。但是当我阅读第二遍、第三遍时,我对该书的感受逐渐产生变化,不再拘泥于简单的青春与爱情,而是去思考从一个小孩成长到要面对社会的大人这期间,对于人生意义观念的转变。

挪威的森林生死的对立面(挪威的森林爱死亡与人生)(4)

该小说中,除了密密麻麻的青春与爱情,我在字里行间中还看到了“死亡”。木月去世了,直子去世了,初美也去世了,主角渡边从小一起长大的以及身边的朋友们,都离开了这个世界。看起来这很悲观,很压抑,但我从中看到的并不是纯粹的死亡,这本书并不是想告诉人们“所有人都会死”这一消极观点,而是告诉人们,成长恰恰是这么一回事,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没有人能够一直陪伴着自己,总要学会与孤独做抗争,与挫折做朋友,受伤了却要学会更好地活下来,走出自己灿烂的一生。任何困难都击倒不了你,伟大学者尼采曾说过:“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

珍惜眼前人

该部小说包含了爱情与孤独、坚定与彷徨、积极与悲伤等等人生存在的元素。当时受到日本社会环境影响,这本书描述了人与人之间充满距离感:街道上霓虹灯在眼前闪烁,流行歌曲贴在耳边回响,但是人们仿佛并没有投入进去,在热闹的人群中仿佛弥漫着一种孤独、哀伤的氛围。就像文中渡边所说“人们好像很幸福,然而,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内心幸福,还是表面幸福”

挪威的森林生死的对立面(挪威的森林爱死亡与人生)(5)

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加在乎一种叫“钱”的东西,在繁华的街道上低着头为了生活奔波,抬头看了一下手机还有五分钟就迟到,腿上更加用力了起来;人们活在一个个摞在一起的集装箱上面,甚至是隔壁,见面了也不见得打一声招呼;春节回家过年,好在人们还没有忘记回家过年这一习俗,但坐在沙发上,年轻一辈都在低头玩着手机,与其他人交流时略显尴尬。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也淡漠了给予我们温暖的亲情,这便是社会的发展吗?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正在忽略的身边亲人,或是与爸爸妈妈的交流,或是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关心。但是如今人们谁会考虑到这一点呢,谁不是等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孝顺做得还不够。想弥补,可是再也没有机会了。

有他们在我们一直是孩子,可以在家不刷碗不做饭,可等到他们离开我们之后,就会发现,我们早已长大,失去了他们在身前的保护,我们就自动成了他们,成了身后老人孩子的保护,懂得了为家撑起一片天地。

我希望,作为父母的孩子们啊,不如趁亲人健康多出去旅旅游;趁家人尚在多尽尽孝,趁能做饭时一起做个饭;趁家人团聚时,珍惜。

挪威的森林生死的对立面(挪威的森林爱死亡与人生)(6)

妙笔生花

同心绘读Bar、说Bar、写Bar、影Bar。 同心绘,父母孩子的伴学,共建亲情的纽带!

挪威的森林生死的对立面(挪威的森林爱死亡与人生)(7)

同心绘

杨成力

四川叙永人,九三学社社员。问艺高甜心、邱笑秋、何应辉诸先生。二十三岁开始作品参加国展并在专业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在日本、欧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获奖。书画篆刻,陶艺,紫砂艺术等作品多次被荣宝斋艺术馆、外国友人、博物馆及台湾高雄南门等地碑林收藏。其艺术成果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转载。

文稿 | 陈浩然

排版 | 侯一飞

审核|徐文心

题字|杨成力

栏目主编|徐文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同心绘·写bar 往期推荐

《阅微草堂笔记》|还有哪些“鬼故事”能跟《聊斋志异》相媲美?

《杀死一只知更鸟》|当善良与正义成为一种教养

《驭风少年》|14岁非洲男孩“发明”电塔,为全村带来光明和希望

《玛丽波平斯阿姨》| 在风转向的时候离开

《蓝色的海豚岛》| 孤岛求生的女孩,希望不灭的十八年

《初瞳》| 当我成为野生动物时,就感到单纯清澈的美好

《绿山墙的安妮》| 给你一瓶魔法药水,我们一起去童话里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