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我们诸多穿越千年的秘密。三星堆文明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金沙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关联又是什么?金沙遗址出土了众多在风格和工艺上与三星堆遗址相似的文物,这是否表明二者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古蜀国因何而兴又因何尘封,古蜀文明如何汇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3月19日下午3点,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天下之谜三星堆》系列融媒体直播第三场之前世今生。让我们倾听文物诉说,感受文明脉络,一起从宝墩遗址到金沙遗址,看一看古蜀文明的传承脉络,探一探三星堆的前世今生。

三星堆文化遗址有什么(三星堆的前世今生百川东到海)(1)

金沙遗址祭祀区:从这里打开古蜀王国的一扇大门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介绍,目前探明的金沙核心祭祀区域分布面积约在15000平方米左右。其中,一号坑的发现挑起了金沙遗址祭祀区的“红盖头”,金沙文明得以进入世人的视野。一号坑出土了层层摆放、整齐排列的八层象牙,这样的摆放方式与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两个祭祀坑一模一样,这充分说明了金沙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紧密联系。

三星堆文化遗址有什么(三星堆的前世今生百川东到海)(2)

青铜立人:手持圣物 沟通天地的大巫师

在金沙遗址陈列馆,摆放着一件通高只有19.6厘米的青铜立人像。他脸型方颐,神情威严,笔直站立,手持圣物,仿佛就是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大立人的同款迷你版。

但不同的是,青铜立人脑后拖着三股一体的长辫子,头戴圆涡形冠,腰间系带斜插一物,脚下有一插件。

三星堆文化遗址有什么(三星堆的前世今生百川东到海)(3)

石磬:改变“不晓文字 未有礼乐”的古蜀传说

西汉扬雄所著《蜀王本纪》云:“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但是,石磬这件打击乐器的出土改变了“不晓文字 未有礼乐”的古蜀传说。时至今日,这件乐器仍然能发出纯厚洪亮的声音,让我们听一听这来自3000年前的礼乐之音!

太阳神鸟金饰:20克黄金里的宇宙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直径12.5厘米,厚度只有0.2毫米,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丝毫不过分。这件精美绝伦的器物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内层分布十二道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进一步解释道,学界认为这四只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周而复始,这也可能与“金乌负日”的传说有关。“神鸟绕日”表达了先民向往太阳、崇尚光明的飞天梦想,也进一步印证了古蜀先民们的太阳崇拜。

三星堆文化遗址有什么(三星堆的前世今生百川东到海)(4)

人面、飞鸟和鱼 神秘图案背后隐藏了什么故事?

巧合的是,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冠带上面的图案与三星堆金杖上面的图案极其相似。两者都表现的是人用箭射鱼,箭经过鸟的侧面,箭头深插于鱼头内。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解释,到目前为止这样的组合图案只见于金冠带和金杖。犹如皇冠,金冠带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同时也标示着金沙与三星堆统治者在族属上的同一性或连续性。

三星堆文化遗址有什么(三星堆的前世今生百川东到海)(5)

“繁星入海”:金沙文明汇入中原文明

事实上,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着许多与中华文化存在关联的文物,如十节玉琮、玉璋、玉钺等玉器的大量出土,表明三星堆文明绝非“不与秦塞通人烟”。尽管“蜀道难于上青天”,但古蜀先民仍然保持着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往来,从而形成了独特而不孤立的三星堆文明。随着时间的流逝,犹如灿烂的繁星,金沙文明汇入中原文明,共同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目前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个坑,相信随着大量国宝重器的出土必将让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发展演变有新的认识,敬请关注央视新闻新媒体每天推出的特别直播节目,让我们共同见证三星堆上新!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王竹 关庆飞

记者丨蒋林

编导丨张云鹭

摄像丨刘旭

导播丨封琳

剪辑丨贺煜

编辑丨王一喆 陈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