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消费金融跟哪家平台合作(海尔消费金融增资至15亿元)(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海尔消费金融于近日宣布注册资本增至15亿元,并完成工商变更,这也是海尔消费金融第二次增加注册资本。

与招联消金、兴业消金等同一时期成立的消金机构相比,海尔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并不算高,业绩方面也表现平平。在经营层面,海尔消费金融不断拓宽场景的同时,也不免“踩雷”培训贷、医美贷等场景。

此外,根据海尔消费金融2021年财报,其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对于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10月7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消费金融机构顺应监管利率下行,但部分机构的融资成本却并未降低。另一方面,消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机构在推广、营销方面的成本有所上升。

增资至15亿元

据悉,本次是以未分配利润人民币5亿元转增注册资本金,本次转增后,海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0亿元增加到人民币15亿元,公司各股东持股比例不变。

具体来看,其股东包括海尔集团公司、北京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具建材广场有限公司、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逸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同赛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19%、16%和10%。

官网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初始注册资本金为5亿元,并于2018年5月增资至10亿元。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海尔消费金融净利润达1.28亿元,同比增长65.19%;营业收入7.69亿元,同比增长79.35%;总资产180.58亿元。

从近三年的业绩来看,2021年,海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20.64亿元,2020年同期为11.75亿元,同比增长75.66%;净利润1.91亿元,2020年同期为1.23亿元,同比增加55.28%。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3.89亿元,同比增长32.54%,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增长22.02%。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2021年海尔消费金融营收、净利虽有大幅增长,但净利不及2019年同期,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除了海尔消费金融,近两年部分消金公司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周茂华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来消金公司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营收,但在市场利率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部分消金机构融资成本并未同步降低。二来,在产品推广、销售方面的成本有所上升,反映出市场竞争激烈,各消金公司都希望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

解锁新场景

第一批消费金融公司成立距今已有12年,经过一系列摸索与实践,消金机构不断优化产品以适应用户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从高增长开始转为高质量发展,深度切入购物、旅游等细分场景,起到了提振内需、促进消费的作用。

在产品层面,海尔消费金融旗下有“海尔消费金融”APP和“够花”APP,其中,海尔消费金融APP内设优质企业员工贷,面向海尔员工和合作企业员工,还提供了家装贷专项贷款。够花APP包含现金分期和够分期消费分期,够分期主打教育分期和医美分期,与教育机构和医美机构合作,以O2O的方式展业。

家装、教育、医美,海尔消费金融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竞争压力。

然而,拓展应用场景的同时,海尔消费金融也不免“踩雷”,涉及场景包括教育分期、医美分期等。此外,海尔消费金融还陷入培训贷风波。

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金融在减费让利、扩大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和银行、保险等行业相比,消费金融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业态,在其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试错、容错不可避免。需要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既鼓励机构创新,又能规避创新缺陷与风险。

近年来,伴随居民消费的持续升级,消费金融领域新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兴起,如何获得消费者青睐,成为各消金机构比拼的重点。

海尔消费金融现对职业教育领域分期产品推出贷款冷静期,放款7日内新市民提前结清贷款0违约金0利息。9月,海尔消费金融再次将贷款冷静期政策升级到15天。

“从以往部分消费者维权情况来看,此举有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周茂华表示,在冷静期内消费者可以“反悔”,减少了消费者因一时冲动,做出非理性消费借贷决策,有助于降低非理性过度负债。

他表示,从机构角度来看,此举有助于降低潜在不良,减少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但冷静期可能导运营成本上升。同时,这也对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如果产品过硬,获得消费者认可将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还要防范个别消费者道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