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六出祁山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擒七纵攻城攻心)(1)

诸葛亮南征并七擒孟获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尤其经过《三国演义》的精彩演绎,让这个传说广泛的流传于世。诸葛亮南征是三国蜀汉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之大不仅是见于当时,对于后世也是影响深远的。

三国中六出祁山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擒七纵攻城攻心)(2)

蜀汉版图

建兴三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 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今结连孟获造反。 牂舸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太守高定,二人献了城。止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

——《三国演义·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兵蛮王初受执》

军情来报,诸葛亮不顾后主刘禅再三苦劝,执意亲帅大军征讨叛军。在南中,他七擒孟获,不杀不辱,孟获及其家族人众深感大恩,他们尊称诸葛亮为“慈父”,树立了香火牌位以供祭祀,并给蜀军进贡了大量的珠宝、药材、耕牛战马等,立誓从此以后再不造反。

三国中六出祁山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擒七纵攻城攻心)(3)

七擒孟获

但实际上,从各个方面来讲,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都是不存在的,所谓“七擒孟获”一事属于夸大溢美的稗官野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要说说蜀汉时期南中的形势。诸葛亮南征前,南中地区的反蜀势力非常猖獗,问题主要出在越嶲、牂舸和建宁三郡。所以诸葛亮兵分三路,他亲帅主力平定越嶲的高定,另派李恢进攻建宁的雍闿,派马忠进军牂舸的朱褒。而当时永昌郡是比较安定的,所以不仅不需要诸葛亮分兵前去,还在滇西与诸葛亮遥相呼应,把高定、雍闿极其后继者孟获夹在中间,对蜀汉的南征起到了支援的作用。

若论实力,当时的蜀汉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南征。实际上,当诸葛亮亲率蜀军南征的时候,面对的是“众少敌倍”的不利局面。蜀国刚刚经历了夷陵之败,损失惨重,可谓是元气大伤。无论是北面的魏国,还是东边的吴国,都对经历新败的蜀国虎视眈眈。而在诸葛亮的心中,北伐才是蜀国的战略目标,所以无论从客观角度还是从主观方面,他都不可能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南征,只要南面不惹麻烦就足够了。

三国中六出祁山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擒七纵攻城攻心)(4)

诸葛亮剧照

其次,如果诸葛亮降服孟获果真经历了七擒七纵的曲折过程,则在正史上定是一桩可以大书特书的事情。但在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不仅对诸葛亮南征的历史所述甚略,更是对七擒七纵的事情只字未提。陈寿是何人?陈寿的父亲是蜀汉名将马谡的参军,马谡曾任南中地区越嶲太守,陈寿通过父亲完全能够了解到南征的实际情况。陈寿还曾受命撰写诸葛亮的传记,掌握了诸葛亮的大量资料,自然对诸葛亮的民间传说也是很熟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寿对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情不予记载,显然是因为俘获孟获的经历并不曲折,甚至是南征中一件不甚紧要的事情。

三国中六出祁山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擒七纵攻城攻心)(5)

三国志

再者,诸葛亮一生行为谨慎,当年的刘备对他就是很了解的。诸葛亮将孟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这种把军国大事当儿戏一般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情理。事实上,诸葛亮对叛军的头领是相当无情,在追击孟获前,他曾率领蜀汉南征军战胜了越嶲的高定,立即将其格杀勿论。这让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显得更加难以理解,也不符合诸葛亮的用兵之道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呢?

据考证,产生这种传说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蜀军对孟获的叛军连战连捷、前后一共经历七次战斗才将孟获俘获,孟获投降不杀。后人将此附会为七擒七纵,纯属捏造事实。

而作为三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三国志注》,裴松之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注入到该书,后又被罗贯中用文学的春秋笔法加以渲染,以致越传越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