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岩

  夜幕降临,当景洪城喧嚣的街道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柴烧傣陶传承人依温的傣陶店。

  依温傣陶店的灯火通亮,依温正坐在工作台前揉搓着一个个弯曲成型的陶泥,然后放入箱中,准备对接下一部分物体,再送入窑中。依温手指灵活而修长,她用右手掌揉搓了几下放在台面上的一截陶泥,陶泥变得顶端略粗,顺着往下,粗细有度,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定型,粗的一端用食指顺势抠了一下,形成一个小坑,右手拇指和食指在外层捏了两下,再把顶端和尾端弯曲。正当我疑惑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店员小康告诉我,这是象鼻子。

  依温是眉清目秀的傣族人,挽着传统的傣族发髻,身上散发着一种非凡的气质。依温手头还有一些即将完成的工作,她让小康先带我到里面看看。门口一侧,一块用傣汉双语写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依温”的牌子从房顶垂到地面。再抬头看向室内,一排排货架上摆放的都是整整齐齐的傣陶作品。大大小小的茶壶、茶杯、茶漏等各式陶罐,经过柴火淬炼的成器,都是依温指尖上的佳作。一些放在非卖品典藏货架上的产品更是让人不敢用指尖触摸,只是用眼睛轻轻游走一遍,便铭刻在心。小康指着一只变色的杯子说:“这叫窑变,千万只里能生成一只,已经很不容易了。”傣陶是不上色的,烧出来的瓷器是原色,用无毒无害的天然陶泥制作而成。在依温的陶艺品里,还有异形的杯子,是她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原有杯子形状之上把杯子拉长、变薄,既有玻璃杯的持重感又有陶瓷烧出的光泽。那些修长的杯子,让人眼花缭乱,不忍放手,甚至目光都不愿意离开。

  依温傣陶室内的空间比较大,可以揉泥,也可以制陶、烧陶。两座窑,一座是原生态的土窑,比较大,有几米长。小康指着这座大窑说:“从泥到陶要熬7天7夜,一部分成了陶器,一部分碎裂成为废品,还有极少数成为窑变和精品,成为典藏。还有一座小窑,如果大窑忙不过来或订单太急,就用小窑。”这时,依温完成手中的工作,招呼我们坐下来喝茶。茶台是一整棵原木,原色的漆面让木质纹理更加清晰,茶台上摆放着形状各异的陶器。柴烧傣陶泡的茶,保留了茶的柔和度,入口温润,让人回味无穷。

  依温从12岁开始就随父母制陶,陶艺在心手相传间延续。依温成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遗文化传承人后,开办讲习所、收徒,进一步扩大傣陶的民族文化影响力,让更多人去体验和感受慢轮制陶技艺的独特魅力。

  夜深了,我们走出依温傣陶店的时候,她9岁的女儿正在敲打着倒悬在架子上的陶器。陶器在深沉的夜色里,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仿佛天籁。孩子为我们敲打每一只陶罐,仿佛声音传进月亮下的聚光宝盒。

  每当月色升起的时候,我就会打开自己的那只宝盒,叮当悦耳的依温傣陶便会响起,让一杯热茶伴随这优美的叮当声走进我的梦中。

柴烧陶云南(依温柴烧傣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