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芒市三台山乡允欠村,依旧满目青翠,温暖的阳光倾泻在这片红土地上,洒在村民姚腊注家的门前,钉在堂屋门口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牌子熠熠生辉。

今年43岁的姚腊注,是土生土长的三台山乡允欠村三组人、地地道道的德昂族,而他的妻子段改娣则是来自芒市江东乡的汉族媳妇。姚腊注家是允欠村三组里最先跟汉族通婚的德昂族家庭,两个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成了摆在姚腊注和段改娣面前的首要困难。

姚腊注一家的新生活(姚腊注一家的新生活)(1)

德昂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及生活习惯,而打小在汉族寨子里长大的段改娣也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并没有给两人带来矛盾,秉持着相持一生的愿望,自结婚伊始,两人就约定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上相互适应、谦让。同时,两个人为了彼此,也在悄然改变着自己。段改娣通过不断的学习,说起了德昂话,做起了德昂菜,把寨子里的风俗习惯记在心里,为她融入德昂族群众中、了解德昂族文化、发展生产生活、带动村寨群众发展产业打下了基础。

遇到节庆活动,夫妻俩邀约着一起去参加。除了德昂族的浇花节、烧白柴等节日,还会过好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汉族节日。当邻近的允欠一、二组组织过景颇族一年一度的目瑙纵歌节时,夫妻俩又高高兴兴地穿上景颇族盛装去参加,同唱迎宾曲,同跳目瑙纵歌。每一次,目瑙场上、伙房里,都少不了段改娣的身影。慢慢地,段改娣从一个外来媳妇渐渐变成了寨子里的一名德昂好媳妇。

原来的允欠村饮水困难、远离田地,生产发展困难。2002年,镇党委、政府组织姚腊注、段改娣家所在的允欠三组实施易地搬迁,从远离生产区、道路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的老寨搬迁到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的新寨。

在姚腊注父亲和妻子段改娣的强烈支持下,姚腊注一家成为首先响应号召的第一家搬迁户。

回忆起这件事,姚腊注说,当时寨子里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搬,父亲当时是村主任,决定带头第一家搬下去。妻子段改娣也有很强的搬迁意愿,很支持父亲带头搬迁。搬迁后,经过几年的生产生活实践,姚腊注感慨道,现在回想起来才深刻理解了父亲和妻子的决定是如此正确。如果不搬迁,就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

现在,姚腊注一家有林地10亩、旱地103亩、水田6亩,种植坚果100亩、养牛4头、猪存栏22头。

而甜蜜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以前受传统产业发展思路限制,允欠村接触外界较少,发展思路不宽,主动发展意识不强,更别提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产业。自从段改娣与姚腊注结婚后,段改娣就想着要改变寨子里传统的玉米、水稻种植方式。为此,段改娣常常给姚腊注念“发展产业经”。经过夫妻俩商量,2002年,一家人开始种甘蔗30亩,养母猪2头,第二年收入就达到2万元。2008年,一家人又开始种植香蕉20亩,实现年收入4万元。2012年,段改娣看到坚果发展的前景,在允欠村很少有人种植的情况下,姚腊注一家率先开始种植坚果,先后种下100亩,现在已经开始部分投产。2016年,一家子又养起了2000只鸡,2017年又养了4头牛,生猪存栏数达到了22头,实现了年收入6万多元。同时,随着坚果投产面积还在不断增加,全家的收入也日益水涨船高。

姚腊注一家的新生活(姚腊注一家的新生活)(2)

近几年来,姚腊注一家通过科学种植养殖,实现了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人畜分离饲养、家庭电器使用也给这个山村小家的环境卫生带来了彻底的改变。

姚腊注一家的发展变化,也为村寨和周边其他各民族兄弟姐妹树立了积极的榜样。现在,有更多的人像姚腊注、段改娣一家那样,走上了发展致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