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十九君子(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1)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注释】⑴行:处世行事的准则。⑵笃敬:忠厚恭敬。⑶蛮貊mào:蛮,南蛮蛇种,泛指南方未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边远地区。貊:本为貉,北方豸种,泛指北方未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边远地区。说蛇种豸种,可能是以蛇、豸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地区。⑷参:列,显现。⑸衡:轭,车前横木。⑹绅:大带子。

【译文】子张问孔子处世行事的准则。孔子说:“说话讲究信用,行事忠厚恭敬,即使在蛮荒之地也是行得通的;说话没有信用,行为傲慢无礼,就算在本乡本土,这能行得通吗?站立的时候,处世行事的准则就好象清楚地显现在自己的前边;坐在车上的时候,处世行事的准则就好象清楚地刻在车前的横木上。(时刻想着它)然后就能够比较好地处世行事了。”子张将孔子的话记在腰上的大带子上。

【简评】儒家非常讲究个人的修养,而这种修养则在于一种自觉。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准则,就在于诚信恭敬。诚信,就是言而能复,恭敬,方能端肃谨慎。

子张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好。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他不是什么天才,也不是名门望族。其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算是个“问题少年”。但经孔子教育后却成为“显士”,正应了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而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子张的成就,是和他的好学深思分不开的。子张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他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氏之儒的文献。本篇记载:“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上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所以茂也。”章太炎解释为“下无用即墨之节用,上有义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爱之即墨之兼爱,以为无命即墨之非命,盖施政之术不尽与修己同也。”《用兵》认为“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贪者之用兵以刈百姓危国家”。与《墨子·非攻》中的“诛”和“攻”实为同义。“诛”即“圣人之用兵”;“攻”即“贪者之用兵”。看来,不囿于门户之见,合理汲取别家学派的精华来丰富自己,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中,众多孔门弟子注名者不多,他是注名者之一。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陈连庆认为《大戴礼记》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间》等七篇为子张氏之儒的著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