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林中打歌来

上树打核桃的音乐(核桃林中打歌来)(1)

杨登堂

漾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是漾濞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走进漾濞,总能听到悠长的声歌或琴声从那遮云蔽日的核桃林深处传出,吸引着男女老少顿足而歌、踏足而舞,这就是粗犷豪放的漾濞彝族“打歌”。

漾濞各地的“打歌”具有不同的特色,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听到打歌调,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走进了打歌场,那热烈欢快的气氛会使你陶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彝山处处是舞场,彝乡寨寨有歌手。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都是打歌调的舞姿,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一曲曲打歌调的歌词。 打歌者触景生情,随口就来。

男唱“会打歌的来打歌,不会打歌来瞧着?”女合:“阿依罗瑟罗瑟,阿依罗瑟罗瑟!”女唱:“头疼伤风莫吃药,吃药不如来打歌。”男合:“阿依罗瑟罗瑟,阿依罗瑟罗瑟!”男唱:“打歌要打三跺脚,跳出黄灰做得药。”女合:“阿依罗瑟罗瑟,阿依罗瑟罗瑟!”女唱:“梦多失眠莫吃药,吃药不如来打歌。”男合:“阿依罗瑟罗瑟,阿依罗瑟罗瑟!”男唱:“打歌打到太阳落,太阳不落不好玩。”女合:“阿依罗瑟罗瑟,阿依罗瑟罗瑟!”女唱:“打歌打到太阳落,两碗豆腐一碗肉(ru)。”男合“阿依罗瑟罗瑟,阿依罗瑟罗瑟……”

“打歌”也有地域的差异,南片山区鸡街、瓦厂、龙潭一带的彝族“打歌”,彝语叫“额克”,意为“歌舞”。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舞者在笙、笛伴奏下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在举行礼仪的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此后即不分男女老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参舞者少至三五人在田边地头兴起即舞;多至数十上百人在打歌场上围篝火同歌同舞。在鸡街,“阿忾”时常伴以刀舞,使打歌场上的气氛更为热烈。

在漾濞的富恒罗武彝族打歌的另一种形式称“路路啧”。这是一种只舞不歌、有乐器伴奏的集体舞,有20多种舞步,由领舞人报动作名称,众人依此变换舞步。形象地用舞步和手式动作做出打歌人要表达的意思。口里还用彝语表达着,动作与语言协调统一,一目了然。

“打歌”这种群众性娱乐方式,在漾濞境内广为流传,村村寨寨、角角落落,无处不在。凡是彝族聚居的村寨,只要有婚丧娶嫁喜庆节日,全村男女老少,都以三弦、笛子、芦笙伴奏,一圈一圈地围着火塘旋转,边歌边舞,尽情舒展内心的喜怒哀乐。

打歌调,用多数彝语吟唱,彝族话称为“啊喀”,大多在打歌时唱。漾濞彝族地区各地都有一年一度的打歌会,现在的婚丧嫁娶都有打歌项目。打歌按照所配笛子、芦笙等音乐的不同节奏的快慢,分成许多类,打歌调也相应地分成许多种,不同的舞步要唱不同的打歌调。

与山歌一样,打歌调也是每两句为一调,节奏快时,每三个字或五个字为一句,舞步慢时,每七个字为一句,每一种调子各有固定的节律,字数不能随意增减,每唱完两句时,都以固定的声调结尾,汉调山歌年轻人唱得比较多,与汉调山歌相比,打歌调的表达范围则更宽泛一些,年长的人唱打歌调,可以表达故友重见之喜,亦有感慨年华不再之叹;年轻人唱打歌调,则情感、生活、理想、事业,一一皆可拿来入歌;孩童唱打歌调,大多近于童谣,唱的是学习、游戏等。成年人在打歌中,有时也有赛歌之意,在歌调中暗暗赛智赛能,但不像赛山歌那样正式。

传统的打歌会都在晚上举行,在热闹的打歌会上,人们往往彻夜狂欢,直至天亮方才尽兴而散。除了专门的打歌会,彝族人在火把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及喜庆场合,往往也要打歌唱调,借以庆贺助兴。打歌调也可以在劳作及平时的户外活动中唱,但其感染力与打歌场上配着音乐、舞步且歌且舞已不可同日而语。

漾濞彝族打歌调一般都用土调,就是用彝族话来吟唱,少数也用汉调。打歌调内涵十分丰富,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套路,有的是触景生情、即兴而成,因对方的唱调内容现编现对,出口成调。漾濞彝族打歌调生动地反映了漾濞彝族先民对宇宙万物、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情感。伴舞的有芦笙、笛子、大刀、弦子等。

上树打核桃的音乐(核桃林中打歌来)(2)

上树打核桃的音乐(核桃林中打歌来)(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