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事迹流传至今,他们在一个桃花林里,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至今被他们的情义所感动着。而更令人感动的,则是诗经《二子乘舟》里的这对的好兄弟,他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精神,俨然成为了春秋乱世中的一股清流涤荡着我们的心扉。不信,我们一起来看。

诗经柏舟详解(诗经二子乘舟:)(1)

1、《二子乘舟》背景分析

《二子乘舟》说的是公子伋和公子寿的故事。公子伋和公子寿都是卫宣公的儿子,俩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我们来看人物关系图:

诗经柏舟详解(诗经二子乘舟:)(2)

卫宣公没当皇帝的时候,与父亲的小妾夷姜私通生了公子伋,后来公子伋被立为太子。等到公子伋成人要娶媳妇时,卫宣公抢了儿子的媳妇宣姜,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宣姜三年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

要说这爹也不是东西,卫宣公自从有了这俩儿子,早把夷姜这边忘光了,气的夷姜上吊自杀。于是太子公子伋就成了孤儿。卫宣公这边呢,宠爱这边俩儿子,就想着把太子之位传给公子寿,于是觉得公子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之前辅佐太子的就是左公子泄,现在卫宣公也让他教公子寿,这时候公子伋已经十七八岁了,公子寿才刚出生没多久,所以俩人算是有共同的老师。这样时间长了,兄弟俩感情很深厚,虽非手足,但感情比手足还好。公子寿每次在父母面前的时候呢,知道哥哥缺爱,都替兄长说好话。加上公子伋也温柔敬慎,没有失德的地方,卫宣公一时也奈何不了他。

但是公子寿的弟弟公子朔,虽然与公子寿一母所生,但是兄弟俩性格差异太大了。弟弟公子寿天生狡猾,心想即使父亲废了公子伋,上面还有自己的哥哥,也轮不到自己当太子。他有了当太子这颗心之后,就处处与公子伋为难作对。

诗经柏舟详解(诗经二子乘舟:)(3)

有一天,是公子伋的生日,公子寿去庆贺,俩人席间说的热闹。公子朔插不上嘴,就跑到母亲面前说了个弥天大谎,说“孩儿好意同自己哥哥与急子上寿,急子饮酒半醺,戏谑之间,呼孩儿为儿子。孩儿心中不平,说他几句,他说:‘你母亲原是我的妻子,你便称我为父,于理应该。’孩儿再待开口,他便奋臂要打。

母亲宣姜本来就膈应俩人的关系,听了这个话去卫宣公面前哭泣。卫宣公于是起了杀子之心。三人密谋如何找个由头。正好适齐僖公约会伐纪,要从卫国征兵。于是卫宣公乃就与公子朔商议,假借约定日期为由,让公子伋去齐国,以白旄为信。公子朔在河边安排一些死士,假装盗贼,到时候见到拿白旄的人就杀了。

后来此事被公子寿知道了,俩人兄弟情深,公子寿私下见到公子伋,告诉他父亲的计谋,让他小心。公子及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公子寿不忍,将公子伋灌醉后代其上路,公子及醒来追赶,但追上公子寿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伋悲痛万分,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伋,你们杀错了人,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复命吧。”杀手于是将俩人都杀了。全剧终。

诗经柏舟详解(诗经二子乘舟:)(4)

2、《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国风 邶风 二子乘舟》

这首诗只有两段,也没有什么生僻字,很好理解。诗经女孩带你划重点: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景:通憬,远行貌。景:闻一多《 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泛泛:飘荡貌。这两句是说两位年轻人拜别了亲友,登上小船,在浩渺的河上飘飘远去,只留下一个零星小点,画面由近而远。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愿,思念。这句话意思是送行的一行人在岸边伫立,久久不肯离去。骋目远望,悠悠无限思念之情。重点注意“养养”的解释,前人都解释过是思念的意思,但是诗经女孩觉得思念有点牵强。如果把“养养”看做“痒痒”呢,心头之痒,心里头难受,意境就出来了。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两位年轻人所乘之舟,早已在蓝天之下、长河之中逐渐远去,送行者却还痴痴站在河岸上远望。“愿言思子,不瑕有害!”瑕: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意思是希望这两位,切莫遭受其害!这两句,是用祈祷的方式,传达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这割舍不断的牵念中,很自然地浮起忧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景象相同、地点相同,都是在河边送行,而情感却由浅到深。送别的人肯定是认识他们的人,知道他们此去凶多吉少,所以依依不舍,久久不肯离去。送行的人没想到的是,他的担心变成了事实。

诗经柏舟详解(诗经二子乘舟:)(5)

3、诗经女孩评说

读完了全诗,你们是不是被这俩傻兄弟满腔热血,一心赴死的情节震撼到?诗经女孩读到这里就在想,其实如果换做是你或者我,我们有多种多样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不去,或者选择找个死士代替自己赴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总之,有很多办法都比毅然赴死强,对不对?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俩兄弟在这么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傻傻的去送死呢?

诗经柏舟详解(诗经二子乘舟:)(6)

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活得很纯粹,没那么多私心。忠孝仁义礼,是那个年代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们说忠,指的是尽力帮助别人;我们说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我们说义,是说做人需要有义气。我们说礼,指礼节、礼貌等。作为好兄弟,忠孝仁义礼,这两位都在用生命践行着。

诗经女孩常常被他们的一腔热血及最纯粹的感情所感动。金庸《笑傲江湖》中,有刘正风和曲洋这对好兄弟,俩人虽然一个是正派掌门,一个是魔教长老,却没有因为派系而妥协。俩人因音乐相识,从而成为真正的知音。当五岳剑派的盟主左冷禅派人带着令旗,威胁刘正风去杀曲洋,不答应就杀他全家时,刘正风并没有妥协。眼见着亲人一个个倒下,就连他最钟爱的儿子也求他杀了曲洋时,刘正风说,“曲大哥和我一见如故,倾盖相交。”杀我全家也不能杀我兄弟,哪怕我先死,于是要横刀自刎。后来曲洋现身救了他,两人都受了重伤,共奏一曲《笑傲江湖》后逝去。

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这样的情谊依然在上演着。杜富国,南部军区云南大队一名普通的扫雷战士,在他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和战友艾岩同时发现了一个爆炸物。杜富国毫不犹豫地把战友挡在了身后,以命令的口气说:“我是小组长,我先来。”结果雷爆炸了,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杜富国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他牺牲了自己,却用血肉之躯保护了他的兄弟艾岩。

诗经女孩常常在想,他们不怕死吗?是人都会怕死吧!那又是什么让他们在面对抉择的时候,将生死置之度外呢?可能就真的是兄弟情了。

你看,古往今来,总有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物,做出的事情让我们肃然起敬;也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像清风净化我们的心灵;还有一些普普通通的情谊,像灯塔一样点亮别人的生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二子乘舟里的兄弟,刘正风和曲洋,以及杜富国这样的人和事,深深扎根于我们的骨子里,深入到我们的文化中,让我们从此成为了一个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的伟大的民族。

我们相信,这些情谊也会像竹子一样在我们的血脉里生长,从而变成了我们的民族气节,节节攀高。

欢迎@诗经女孩 ,说说你的或者发生在你身边的有关兄弟情的故事,我在这里等你。

——

参考资料

《诗经析读》李山

《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笑傲江湖》金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