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是我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党史上有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在早期,陈独秀还是做出过很大贡献的,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共主要的创始人等等。

另外他也很无私地把两个儿子带上了革命的道路。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在牺牲前的回眸对比,让无数人感动落泪,就是因为有这些不计个人安慰的先辈,革命最终才得以成功。

就陈家而言,唯一幸运的是延年、乔年还有一个亲弟弟松年活到了建国以后。

他是陈独秀的儿子(他是陈独秀的儿子)(1)

陈独秀一生共有七名子女,其中四人是原配高晓岚所生,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从小就勤奋学习,一起考进震旦大学,又一起赴法勤工俭学,思想与父亲一样很进步。

在1927年5月召开的中共五大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陈延年和陈乔年则当选为中央委员,一门三父子都在中央担任要职,这在党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比起两位哥哥来,陈松年的人生没有那么激荡,他没有选择从政,但也过了大半生的辛苦日子。

1910年陈松年刚出生不久,父亲陈独秀就离开了安庆老家与高君曼生活在了一起,所以他小时候没感受到什么父爱。

在他三岁时祖父陈昔凡去世,全家沉浸在悲痛之中,但屋漏偏逢连夜雨,袁世凯麾下的倪嗣冲奉命派兵追捕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还扬言要斩草除根。

灵柩还停在家里,官兵就冲了进来,陈延年和陈乔年都已年满十岁,很快就翻墙跑走了,而三岁的陈松年爬上墙头后不慎跌落在了邻居家的澡盆里。

多亏了邻居急中生智,说陈松年是自己的孩子,顺势给澡盆中的他洗了个澡,这才让陈松年躲过一劫。

他是陈独秀的儿子(他是陈独秀的儿子)(2)

陈延年和陈乔年长大成人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松年则继续研读学业。

1927年,陈延年在上海被捕,后英勇就义,消息传回安庆后陈家人万分悲痛。陈松年与亲姐陈玉莹从老家赶往上海,为大哥料理后事。

可是国民党却不让姐弟二人埋葬陈延年,甚至连看都不让他们看一眼。陈松年二人只好去大哥就义的地方点香烧纸,沉痛悼念。

结果在第二年,二哥陈乔年也在上海遇害,又是陈松年与姐姐去料理后事,国民党依然不让他们收尸。

亲人接二连三地离去,以及牺牲时的惨状都极大地刺激到了陈玉莹,导致她精神失常,没过多久也去世了。

短短两年内,陈松年就失去了三位亲生手足,而这三人在离世时都不满30岁,大好年华让人深感痛惜。

厄运似乎还没有停止,1930年陈松年的母亲高晓岚悲痛交加愤然离世、1932年陈独秀也在上海被捕,被以“危害民国罪”判处徒刑13年。这一连串的打击堪称是地狱副本,此时祖母尚在,陈松年只能打起精神支撑着这个残破的家。

他是陈独秀的儿子(他是陈独秀的儿子)(3)

1938年,日寇即将占领安庆,陈松年把家中的财产全部转移到乡下藏在陈家祠堂中,但仍没有躲过日寇的毒手。

这样一来倒也让陈松年了无牵挂,于是他带着祖母及妻女前去寻找父亲,乘船到武汉后陈松年见到了刚刚获释的父亲以及跟自己年龄相仿的继母潘兰珍。随后一大家子途经重庆,最后到达了四川江津。

此时的陈独秀已经不是领导人,不管是中共劝说他去延安,还是蒋介石邀请他出山,他都予以拒绝,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没什么经济来源。

全家基本都是靠陈松年、窦珩光夫妇在江津对岸的德感坝九中教书来维持生活,过得相当清贫。

在江津,陈松年的祖母以及父亲陈独秀相继去世,因为没有钱财,陈松年只能将两位长辈简单地安葬在江津,期盼有朝一日结束战乱,让亲人落叶归根。

抗战胜利后,陈松年多处求人,最终在1947年才有一位好心的福建木材商提供棺木,将他父亲及祖母的灵柩运回家乡入土为安。

他是陈独秀的儿子(他是陈独秀的儿子)(4)

窦珩光与一子三女

建国前陈松年过得辛苦,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如此,他当过会计,教过书,又去过窑场当工人,所幸家有贤妻窦珩光。

陈松年夫妇共育有一儿三女,几个孩子也很懂事,两个女儿因为家中贫困所以想读完高中就去做工补贴家用,但是窦珩光非常坚决地说:我就是不吃不穿也要供你们上大学。

窦珩光同样也去做了很多苦活,去窑场抬土,修铁路等等,回家后还要操劳家务,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之下,陈家总算把书香门第的家风保持了下去。

不过可惜,窦珩光没过几年也去世了,这样一来家庭条件就变得更窘迫。

直到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庆时突然想起了陈独秀,便向安庆地委书记询问陈独秀的后人情况,安庆地委书记回答道:还有个儿子陈松年,在窑厂做工,生活比较困难。

考虑到陈独秀为革命做出过的贡献,毛主席叮嘱道:陈独秀后人生活有困难,可以照顾嘛!

此后安庆政府每月都给陈松年发放30元的生活补助,一直发到了其去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陈松年被选为安庆市政协常委,安庆市文史馆馆员,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材料。

1990年,陈松年追随父亲而去,享年80岁。

他是陈独秀的儿子(他是陈独秀的儿子)(5)

左二为陈松年

陈家的奉献精神让人敬佩,不过陈松年的个人生活令人唏嘘,好在革命这条路最终走成功了,我们再也不用过担惊受怕、受人欺辱的日子。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结果!向他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