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刘备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伏龙凤雏两人得一)(1)

刘备躲避蔡瑁的追兵,马跃檀溪,巧遇司马徽。这位三国时期最有名的隐士用隐语向刘备推荐了两位不世出的天才: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这隐语弄得刘备一头雾水,费了好大周折才明白伏龙凤雏原来指的是两位贤才:伏龙即卧龙,指南阳诸葛亮,凤雏就是襄阳庞统。

司马徽是三国首屈一指的隐士,也是首屈一指的名士,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具备相当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时人眼中,诸葛亮和庞统代表了三国时期的超一流水平。

求贤若渴的刘备带领关张二弟,三赴隆中拜望诸葛亮,终于请出大贤辅佐自己;又于赤壁之战后,得庞统来投,耒阳县牛刀小试就赢得刘备拜服,从此得伏龙凤雏左膀右臂,终于取荆州、下西川、得汉中,虎口拔牙,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汉室的社稷得以续命四十年。

按说刘备既得伏龙,又得凤雏,应该可以“安天下”,一统华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了。但偏偏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庞统更是脸还没混熟就不明不白死在落凤坡下……

那么,是司马徽说错了,还是刘备诸葛亮和庞统他们做错了?

司马徽没有说错,他说的“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是有条件的。在后来他在新野见到刘备时,再次渲染诸葛亮的点化乾坤之能,并把他和兴周八百年之吕尚、旺汉四百年之张良相比,把刘备馋得直流口水。临别,司马徽留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多年前李法曾老师曾主演过一部连续剧《诸葛亮》,主题曲这样说:凤翱翔度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问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答兮,以待天时。诸葛亮之弟诸葛均所作的歌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时”的重要性。

(顺便说一句,李法曾老师饰演的诸葛亮非常成功,他也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演员遴选,曾给了唐国强老师很大压力,李版卧龙和唐版卧龙也算得上是一时瑜亮了)

把司马徽“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翻译一下,大意如下:诸葛亮虽然遇到了明主,但没赶上好时候。也就是说,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为。诸葛亮虽然力挽狂澜,但敌不过天意,汉绝炎汉,卧龙先生只好徒唤奈何。

三国迷中流传一句话: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这话虽然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全不信,孙权的地利,刘备的人和,在曹操的天时面前,都弱得要命。

我们只要把魏蜀吴三国的硬实力摆一摆,就知道为什么诸葛亮无力回天了,就知道为什么他只得其主,未得其时了。天时这个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听不见,虚幻得很,但如果翻译成另一个词,就好懂得多,那就是:硬实力。硬实力是什么,就是天时,就是靠诸葛亮一人之力所不能左右的“天意”。

对于那时的一个国家来说,需要分析的硬实力元素共有五个,分别是:国土面积、国家治理、人口数量、兵力动员和人才较量。那么我们今天就跳出三国演义的范畴,从这三个国家真正的数据来做个比对,通过这五个元素的分析,就能客观而明确地知道诸葛亮面临的处境,同时也能明白他“兴复汉室”是一件mission impossible!

第一要素:国土面积。

曹魏地辖十州:冀、青、幽、并、徐、兖、豫、司、雍、凉等十个州,还不包括荆州北部的南郡等地,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放在现代世界,也是个挺恐怖的面积,全球能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至今也不过七八个,曹魏面积大致相当于一个印度。总之,长江以北,全是曹魏的地盘。

蜀国只辖一州即益州,益州虽然相当大,有10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考虑到很多地方系不毛之地,还有些地方穷山恶水,根本无法有效治理,所以这个100万也是注了水的。蜀汉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埃及。

吴国的地盘介于蜀、魏之间,占据江南近150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蒙古国大小。

上述土地面积的比对可以看出,魏老大,吴老二,蜀老三,而且,吴蜀两国加起来,面积都不如一个曹魏大。如果要交地税,魏老大甩那两个几条街,土地不够大,经济实力弱,拿什么跟人家争?

第二要素:国家治理。

曹魏本身就延续了东汉王朝的某些正统性,是真正拿民在“牧”的,它实行屯田,也包括军屯,继承了从乱及治的轻徭低税、与民休息的政策,所以经济发展很快。虽然北方是三国乱世拉锯战的主战场,但由于措施得当,国力恢复迅速,实力远较另两国强大得多。

吴国地处江南,战乱中的桃花源,北方的人口和生产技术南下,使江南的开发迅速而有力,所以,孙吴的经济发展相当瞩目,比魏不足,比蜀有余。

蜀国相形之下就差得多,刘备军政集团对于益州土著来说,就是一不折不扣的外来户,强龙难压地头蛇,所以刘备集团和当地利益团体始终没有很好融合,其基本国微就是休息几年打一仗,攒几年钱然后一顿造光,越来越陷入恶性循环。就是诸葛亮征伐时代、蒋琬费袆鸽派时代就已经民皆菜色,更不要说穷兵黩武的姜维了。

综上所述,就国家治理而言,魏国100分,吴国70分,蜀国50分,差距非常明显。

第三要素:人口数量。

中国农业时代,人口从来都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历代统治者都在千方百计恢复人口,很多战争的目的不仅要攻城掠地,还要抢夺人口,这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有鲜明的写照。

曹魏的人口最多,国家灭亡时大约有66万户,443万人。

蜀汉灭亡时大约有28万户,94万人。

孙吴亡国时大约有52万户,230万人。

也就是说,吴蜀两国总人口加起来还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三强,人口即是生产力,丁税即是赋税大头,没人没钱,诸葛亮一开始就输了,后面的努力只能算困兽犹斗,与事无补。

第四要素:兵力动员。

曹魏地多钱多人口多,所以可动员的兵力最多,近50万。

蜀汉地少钱少人口少,所以可动员的兵力就最少,满打满算10几万。魏三多用于一线对付蜀三少的军队,就相当于蜀三少的全国总兵力。

孙吴兵力介于曹魏和蜀汉之间,近25万。

三国兵力加起来,无非才85万,三国演义说刘备为给二弟关羽报仇东征孙吴,发兵70万,实在是小说家的夸张。不要说70万军队,就是把蜀汉全国老百姓都带出来,也未必能凑够70万。

第五要素:人才较量。

所谓刘备得人和,其中就有人才较量的成份。刘备集团人才济济,文有卧龙凤雏,武有关张赵云,是三国人才最兴盛的一方——可惜,我们都被罗贯中老先生骗了,事实正好相反,蜀汉的人才是最单薄的。

曹魏继承东汉王朝的正统,人才最多,北方人才出产最盛,所以曹魏人才指数5颗星。

孙吴所处江南,从来都是人杰地灵,前后出任大都督的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是一时才俊,三国时的超一流人才。孙吴人才指数3颗星。

蜀汉人才也有,比如诸葛亮和庞统,比如关张,可惜庞统早死,关张的时代也过去了,刘备集团和益州的土著矛盾不断,所以蜀汉人才的内斗也是三国中最剧的。蜀汉人才指数2颗星。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国土、经济、人口、兵力和人才的全面比对,既然由蜀汉承担统一全国的重任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又凭什么对孔明先生做超越其能力和使命的要求呢?所以,再回到三国演义,再回到司马徽老先生说的“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伏龙凤雏都归于刘备手下,天下却仍然没有回到刘姓手中,也同时就明白了诸葛亮的无奈和悲催。

不是司马徽说错了,也不是刘备诸葛亮和庞统做错了,硬实力如此,天时如此,无法撼动。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道义使然,责任使然,使命使然,这是主要原因,也是注定诸葛亮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