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元月1日,天气持续寒冷,泰山脚下的岱庙游客稀少。

为打响“登泰山、保平安”“逛岱庙、福全到”品牌,巩固泰山岱庙祈福圣地地位,更好的丰富市民、游客元旦期间的文化生活,营造祥和浓厚的节日氛围,泰安市岱庙景区在2019年元旦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跨年迎新”文化活动。

泰山无字碑的历史传说(寻访泰山禁止舍身碑)(1)

岱庙正前方的遥参亭,山门上有泰山第一行宫匾额。据资料显示,遥参亭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

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

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

进入遥参亭右拐,东南角的墙下立有一通石碑,这个石碑比较特别,它与遥参亭毫无关系,为泰山舍身崖的“禁止舍身”碑。

“禁止舍身碑”刻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泰安州同张奇逢为破除善男信女到岱顶舍身崖上跳崖舍身的陋俗而亲自撰文派人刻立的。碑高2.1米,宽0.8米,圭首方座,是岱庙较为著名的清代纪事碑。因风剥雨蚀,只有碑额“禁止舍身”四字尚明晰可辨,碑文内容已残缺严重,无法辨认。

泰山无字碑的历史传说(寻访泰山禁止舍身碑)(2)

“禁止舍身”碑原立何处无考。1983年3月,驻泰部队在遥参亭院内挖树穴时始得发现,遂立于遥参亭院南侧。铭文多残缺,但尚可认读。

据专家考证,该碑阳文22行,满行62字,凡1006字,字径2厘米,正书。额题“禁止舍身”横列4字,字径l0厘米,正书。碑文反复劝导香客不要投崖舍身,言“舍身能成仙、报亲”之说纯属诬妄,不可迷信上当,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四川峨眉山景区的“舍身崖”,近年来成为自杀高发地,就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资料显示,舍身崖下一直都是峨眉山最神秘的地方,千百年来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据说从舍身崖跳下去可以得道成仙,所以舍身崖成了国内旅游景点中自杀率最高的一个景点。显然,传说中的“得道成仙”是一种迷信,但近年却造成多起游客舍身跳崖。

泰山无字碑的历史传说(寻访泰山禁止舍身碑)(3)

泰山上也有一个舍身崖,位于日观峰南,又名爱身崖。三面陡峭,下临深渊。旧时常有人为祛父母病灾,祈求神灵,跳崖献身。明万历初年巡抚何起鸣在崖侧筑墙阻拦,更名爱身崖。

据资料载,历史上跳崖舍身的陋俗被大肆宣扬,生身父母或重病缠身,或福浅命薄,其子女可到泰山顶上舍身崖处,只要纵身一跳,便可得道成仙。如此悖谬的宣扬却使旧时的百姓坚信不疑。跳崖舍身陋俗在明朝万历初年,曾引起山东巡抚何起鸣的重视。他派人在舍身崖旁筑起一道围墙,以阻止人们跳崖,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泰山无字碑的历史传说(寻访泰山禁止舍身碑)(4)

清康熙五十六年十月,泰安州同张奇逢在岱顶目睹三人先后跳崖舍身。面对愈演愈烈的跳崖舍身陋俗,张深感痛心疾首,先后采取三项措施劝阻百姓不要再做陈规旧俗的牺牲品。三项措施是:第一,捐出自己的俸禄在舍身崖原何起鸣筑墙处又筑墙三十丈,历时半年竣工,以阻挡绝路;第二,雇更夫轮流值班巡查,以便及时发现、劝阻、解救那些执迷不悟者;第三,撰写“禁止舍身”文章并立碑以警示世人。虽然此后仍有人想跳崖舍身,但都被值班巡查的更夫及时发现并救起。撰文最后,张又谦虚地写道“今勒禁止舍身示于前,并述筑墙始末于后,非敢自以为功也……不揣鄙陋,谨跋以公同志云尔。”

泰山无字碑的历史传说(寻访泰山禁止舍身碑)(5)

“舍身崖”这个名称是否与宗教有关,不得而知。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名称及传说应该形成于封建社会。而今,我们已经进入科学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如果再容忍“舍身崖”之名让一些人轻生,既不符合科学精神也不符合文明精神。即使与宗教有关,也未必符合宗教精神。

  后来张奇逢将撰写文章命人刻文立碑于遥参亭,以警世人。在倡导“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今天,《禁止舍身碑》仍有其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