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浙江省宁波市霞浦镇霞南村的一个山坳里,住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汉。老汉的住处距离村子不远,但无论老人的三儿子怎么劝,他都坚持不肯下山回村子居住,一定要住在山上,为他的二儿子“守坟”。

自古以来,都是儿子为父亲守坟,这“父亲为儿子守坟”的事情,不合道理。老三经常听到村民议论此事,心里不是滋味。每次上山看望父亲的时候,都会提及此事,劝父亲下山。但老父亲却不为所动,截至1951年,他已经整整为二儿子“守坟”24年了。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1)

一天,老三再次上山看望父亲时,发现父亲没在家,便扭头向二哥的坟墓走去。他知道,父亲不在家,就一定是去“看二哥”了。

果然,老三远远就看见了父亲,正坐在二哥的墓碑旁抽着烟。当老三来到父亲身边时,刚要责问他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乱跑时,发现老父亲的脸色有些难看。他眉宇紧皱,不停地大口吸烟,老三见状将原本想说的话又咽了回去。

半晌,老汉放下烟袋,将烟袋锅翻转过来,在一旁的石头上敲了敲,略微蹒跚地站起身来。老三见状,急忙上前扶住父亲。老汉见到老三后,浑浊的双眼突然变得有些坚定,对三儿子说道:“不用管我,去村里叫几个人,让他们带上铁锹,把你二哥的坟挖开。”

挖二哥的坟?老三听了有些吃惊,但他见到父亲的眼神,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深知父亲固执性格的老三,没有多说什么,转身向村子里跑去,叫人去了。

村民听说老汉要挖自己二儿子的坟,都感到非常诧异。因为村里的老人都知道,老汉已经为儿子守了24年坟,若谁敢动他二儿子的坟,他肯定要拼命,此时怎么自己又主动找人挖坟呢?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2)

虽然不理解,但老汉在村里德高望重,他提出要求了,村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在老三的带领下,众人来到二哥的坟前,得到了老汉的同意后,众人开始挥动铲子挖坟。很快,老汉二儿子与妻子合葬的墓被挖开,妻子那边没有动,只打开了二儿子的棺材。

老三和村民带着好奇,一直盯着看。随着棺材被打开,棺材内的情况展现在大家眼前,里面没有老二的遗体,只是一个衣冠冢。在棺材的中间,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只破箱子,一看就知道已经有些年头了。

老汉看见破箱子以后,眼泪立刻就不受控制的从满是皱纹的老眼中涌了出来。睹物思人,他想念已经杳无音信20多年的二儿子了。片刻后,重新冷静下来的老汉,颤巍巍地对众人说道:“把这个破箱子取出来。”

按照老汉的指示,众人将破箱子从棺材里取出来,搬到村子里后送上了车。老三根据父亲的叮嘱,带着这些文件和书刊独自回到了上海,将它们上交给相关部门。此后的许多年里,这些文件和书刊中,有21件相继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3)

八旬老汉为何突然要挖开守护了24年的二儿子的坟墓?他取出的破箱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文件和书刊,竟然能被列为国家级文物?这一切,还要从老汉和他的二儿子说起。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汉名为张爵谦,在霞浦镇霞南村土生土长,世代为农,靠几亩薄田为生。老汉年轻时很上进,意识到几亩薄田只能维持家里人的生存,却永远改变不了生活质量。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自学厨艺,技艺小成后,做起厨倌。

张爵谦的厨艺逐渐在老家周边的村子传开,只要谁家有红、白事儿,都会请他掌勺。因此,张爵谦也多了一份赚钱的渠道,生活要比同村的人好上一些。不过,旧社会的压榨与盘剥,如同大山一般压在百姓的头上,通过努力改善生活尚可,但想通过努力改变生活,无异于痴人说梦。

多年的辛勤劳作,张爵谦以农民和厨倌的双重身份赚钱,虽然无法大富大贵,但手头总算是比其他人要宽裕一些。

1898年,张爵谦的妻子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孩子出生的那天,张爵谦高兴万分,因为妻子又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彼时,讲究的是“延续香火”、“开枝散叶”,二儿子的降生,无疑令张家再添荣光。

欣喜之余,张爵谦给二儿子起了一个比较文静的名字,叫张静泉。张静泉自幼乖巧懂事,又机灵聪明,深受张爵谦的喜爱。张爵谦不是普通农民,他的思想颇为先进,因为意识到种田、努力无法突破被压榨的桎梏,便有意培养张静泉,希望能给儿子留一个改变现状的机会。

张静泉长大以后,张爵谦宁愿多辛苦一些,也坚持要供他读书。怀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张爵谦将二儿子送进他的堂兄张晚荷所主持的霞浦学堂,正式开始学习生涯。张静泉不负父亲所望,进入学堂后刻苦用功,加之天资聪慧,很快就在同学内名列前茅。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4)

张晚荷按照辈分算是张静泉的堂兄,但他的年纪却与张爵谦相当。张晚荷很有学问,是清末的秀才。但他的思想却并不迂腐,对于封建社会那一套弃之如敝履,反而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极为追捧。

因此,张静泉在张晚荷的影响下,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深植他的脑海,他在张晚荷处,得到了最初的思想启蒙。

随着时间推移,张晚荷能够交给张静泉的东西越来越少,鉴于张静泉一直以来的优异表现,张晚荷亲自找到张爵谦,劝他继续将张静泉送去镇海县立中学深造,别浪费了他的学习天赋。

此时张爵谦的处境,与张静泉刚出生时已经有了天壤之别,算上张静泉在内,张爵谦共育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家庭负担已经很重了。但张爵谦仍坚持“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勒紧裤腰带,坚持继续供张爵谦深造,到镇海县立中学继续深造。

老一辈人都清楚,在那个年代,肯供儿子读书的父亲不多,有条件供儿子读书的人更少。所以,张静泉在当时算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不过,这种近乎“押宝”一般的做法,令张静泉内心不安,他不愿意因为自己一个人读书,导致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都背负上沉重的负担。于是,在张静泉16岁那年,他毅然选择结束自己的读书生涯,外出打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5)

上海的南京路上有一家很著名的老凤祥银楼,张静泉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这家银楼打工。20世纪20年代初,旧中国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但上海作为中国的大都市,经济相对繁华,在张静泉进银楼打工时,大小银楼已经有33家。从事这项行业的工人,也有2000余人的规模。

但彼时不比今日,如今打工可以自由择业,各水平的人才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就业的地方。但张静泉打工的时候,就业环境非常差,与在家务农的父亲一样,逃不开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

张静泉初入银楼工作时,只能从学徒做起。最重要的是,银楼行业的“学徒”,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学徒工”有很大不同,不仅每天要工作十余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还要通宵工作,而且每个月的收入最低只有2元,最高只能拿到8元。

即便如此被剥削压榨,资本家仍不满意,还给“学徒”设置一个长达5年的时限。那么,是不是只要在一家银楼干满5年,就可以转为正式工人了呢?

当然不是,资本家为了延长获取低廉劳动力的时间,在学徒干满5年,正式出师后,还会安排为期一年的义务劳动期,挺过这一年,才能如愿转正,成为银楼的正式员工。至于学徒在临近转正之前犯了错误,还要面临被雇主无理解雇的风险,多年的努力顿时化为泡影。

在上海经营银楼的资本家们,为了防止学徒们反抗,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银楼公所”的机构,以维护银楼的各方面利益。反观在银楼打工的工人们,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凝聚力,始终是一盘散沙,根本没有反抗资本家剥削的能力。

张静泉在银楼做学徒工期间,阅尽了金银业工人的辛酸,也亲身感受过了资本家的剥削与压榨。然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工人们无力反抗,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法改变被盘剥的现状,张静泉对此也深感无奈。

1920年,周剑云创办了《解放画报》,张静泉看过《解放画报》后,思想受到很大的震撼,心底萌生了革命的种子。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6)

张静泉对底层劳苦大众所处的环境极为了解,对资本家的压榨深恶痛绝,他饱含愤怒地给周剑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痛心疾首地说道:

“因为劳累和资本家老板的阻拦,他原有的数年读书功底,被当学徒后的多年劳作消灭完了”。

随着接触的进步书刊越来越多,张静泉明白了更多的革命道理,坚定了革命的想法。同年,他加入了工商友谊会,开始参加各种群众集会。次年,张静泉与七八位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积极尝试循环自修。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水平远高于普通工人的张静泉,很快在人群中凸显出来。注意到张静泉的革命组织,对他非常重视,产生了重点培养的想法。

1921年4月,张静泉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为了避免家人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他改名为张人亚。为了确保读者朋友们阅读连贯,后续仍使用“张静泉”这个名字)。张静泉初心不改,在革命团体中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以后,心中一直想着的头等大事,是如何改变上海金银业工人的弱势地位。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此次重要的会议上,《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顺利通过。《议案》之中,提到了两点很重要的原则:

其一,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

其二,党的内部必须有着严密的、高度集中的、有纪律的组织和训练。

基于中共二大会议精神,旨在改变金银业工人弱势地位的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了。第一任俱乐部主任,经过众人推举后,由张静泉出任。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7)

在俱乐部成立大会上,张静泉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在会上阐明了俱乐部存在的意义,承诺未来将俱乐部打造成“保存工人生命的机关”。

同时,张静泉也指出,想要达到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金银业工人自身要努力,俱乐部会“补受教育训练知识”,提升工人的从业技能。俱乐部还提倡工人进行正当的娱乐和一切有兴趣的事情,以此丰富工人的精神生活。

张静泉是“学习”的受益者,所以他希望每一个工人,都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抓住学习的机会。同时,张静泉也是一个饱受资本家剥削压榨的工人,对金银业工人的痛苦非常了解。俱乐部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不久后,就积极展开了为工人们争取权益的工作。

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向资本家们提出了5点要求:

1、增加薪资;

2、学徒年限减为3年;

3、星期日休息;

4、废除包工制;

5、改良待遇。

短短的5点要求,却每一条都击中了资本家的要害。面对俱乐部替工人们提出的5点合理要求,资本家们选择了无视的同时。还趁机对俱乐部发难,将张静泉等三位主要负责人给开除了。

资本家们的做法,立即激怒了工人们,他们为了保护张静泉等人,在张静泉被开除后,立刻聚集到一处,向资本家们抗议,并增加了两点要求:

其一,承认工人俱乐部有代表全体工友之权;

其二,收回开除三名执行委员的成命。

早已习惯高高在上的资本家,对工人们的要求仍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气焰十分嚣张!对于资本家而言,工人们只是他们剥削的对象。但他们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抗议无果的情况下,工人们选择集体罢工,与资本家们僵持起来。

整整持续了28天的罢工期间,宁波同乡会积极从中调停,为工人们争取到了经济利益。张静泉也顶着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积极四处奔走,为工人们争取更多的权益。这场大罢工,如同石子落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圈圈涟漪。令中外反动势力和资本家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对工人们的态度,改善了不少。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8)

一场罢工,只能暂时缓解受剥削的程度,根本无法杜绝受剥削的情况。经此一事,张静泉意识到,要想推翻压在头上的大山,就要不停的革命。为了能够更好地继续革命事业,他于1924年10月,前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继续深造。

张静泉的革命事业进展得如火如荼时,白色恐怖也笼罩了上海,中外反动势力对革命者的残害从未间断,并表现出加剧的态势。

自从张静泉辍学打工以后,为了不牵连家中亲人,便与家里断了联系,甚至书信都未曾写过一封。时间如同白驹过隙,十余年的时间转眼即逝,张静泉的父亲张爵谦,每天都惦记着自己的这个二儿子。

不过,张爵谦对自己的儿子非常有信心,虽然十余年杳无音信,但张爵谦相信,自己的儿子一定在做正经事。

1927年初,已经回国的张静泉,着手筹办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平民日报》。《平民日报》正式创办以后,张静泉出任负责人,利用《平民日报》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张静泉的举动,触怒了国民党反动派,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当局,很快就派人查封了《平民日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张静泉在上海转为地下工作者。随着白色恐怖的状况加剧,张静泉敏锐地嗅到了危险逼近。面对生命威胁,他没有任何惧怕,但他却担心起自己一直以来收集的党章、马克思主义书刊等党内文件的安危。

张静泉即将奉命离开上海之际,他无法携带文件离开,也不忍心让这些党内重要文件落入敌人之手,最终决定将这些文件藏起来。思来想去,他决定将文件带回老家,交给自己的父亲保管。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9)

1927年的一个冬天,张静泉独自一人携带着一箱文件来到霞南村。张静泉走进家门时,张爵谦正在家里干农活,张静泉来到他的身后,他才发现有人进了院子。四目相对之时,张爵谦一下子愣住了,目光中满是难以置信。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10)

放下手中农具的张爵谦,起身走到张静泉面前,父子二人相拥而泣。二人进屋后,张静泉简述了自己的离家经历后,将文件郑重托付给父亲张爵谦,并向他言明了这些文件对于共产党的重要性。

张爵谦接过了儿子给他的文件,深感责任重大,虽然不知道这些文件到底有什么价值,只是凭借对儿子的信任,便接下了这个可能会危及生命的任务。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11)

父子久别重逢,却只能短暂相聚,张静泉担心牵连父亲,不敢久留,两人寒暄几句后,张静泉便起身要走。张爵谦心中不舍,却因为不愿耽误了儿子的前程,强忍着思念,准备送他离开。

临别之际,张静泉对父亲说道:“如果我以后回不来了,您一定要将这些资料交给共产党,这对共产党很重要!”说完,张静泉转身离去,身影逐渐消失在张爵谦的视野之中。

张爵谦返回屋子后,开始思索将这些文件资料藏在何处。对于张爵谦而言,这是一个难题。一来,这些资料非常重要,否则十余年未归的儿子,也不会冒死跑这一趟,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二来,这些资料一旦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势必会牵连全家人,很可能会危及家人生命。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12)

所以,张爵谦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否则保存重要资料不成,反而会因此蒙受更大的损失。思来想去,张爵谦想到了一个完全的办法。

张静泉离开的次日,张爵谦便开始与村民和邻居哭诉,自己刚刚得到消息,二儿子张静泉在外面死了!彼时,由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工人因此遇难,再加上张静泉离家多年未归,是十里八村都知道的事实,对于张静泉已死的消息,所有人都深信不疑。

见目的达成,张爵谦又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开始为张静泉准备衣冠冢。张静泉此前有过一门亲事,但妻子结婚没几年就早早离世了,就葬在离村子不远的山上。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张爵谦决定将儿子的衣冠冢与他的妻子合葬。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13)

张爵谦明白,这些资料未来可能很多年都无法拿出来示人。为了防止损坏,他用油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确保包严实后,才将这些资料装进一口旧箱子里,放入了张静泉衣冠冢的棺材中,从此埋入地下。

这一埋,便是整整24年!张爵谦也整整在山上守护了24年。1951年,张爵谦已经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他本来打算就这样一直守护下去,等二儿子张静泉回来,由他亲手将文件取出来。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14)

但24年以来,张静泉依然没有任何消息,张爵谦也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无法继续守护下去。万一自己死了,坚守的这个秘密很可能就永远都没人知道了,反而会耽误大事。张爵谦思索再三,还是决定将此事告诉自己的三儿子张静茂,让他叫人挖坟取出箱子装的重要资料,交给共产党。于是,就发生了前文提到的那一幕。

究竟是什么资料文件,竟然让工作人员如此吃惊,连呼“快上报中央”呢?工作人员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这批资料文件对于共产党而言,实在是太过珍贵。其中包含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首部党章。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15)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共产党宣言》、《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劳农会之建设》 、《列宁传》、《李卜克内西纪念》 等重要文件。列举这些名字,可能有的读者朋友对其重要性不能直观了解,笔者再以更通俗的角度对这批文件做一下介绍。

张爵谦、张静泉冒死保存下来的这批文件资料中,有21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大部分的文件,目前被永久珍藏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以及国家博物馆,足可见其珍贵程度。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16)

此后,张爵谦与张静茂多次发布寻人启事,公开寻找张静泉的下落,却始终没有得到有关他的下落。一直到2005年,张家人通过一篇1932年发表的追悼文章,得知了张静泉已病逝于1932年的确切消息。

农民从墓地挖出文物(八旬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资料上交)(17)

原来,张静泉离开家后,于1932年初担任了代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印刷局局长,继续为革命事业做贡献。但由于他长期处于紧张、艰苦、危机四伏的工作环境中,身体积劳成疾,于1932年12月23日,在工作的途中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