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的。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客家传统民歌(天下客家人独有的音乐)(1)

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广东汉乐在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和东南亚华人中间广为流传。广东汉乐和广东音乐、潮州音乐被称为岭南三大乐种,各以其自身无穷的艺术魅力和特殊风采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享誉中外。.

客家传统民歌(天下客家人独有的音乐)(2)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随着历代汉民族的南迁,自4世纪魏晋时代以来,汉民族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南徙。尤以13世纪宋亡前后,南徙规模最大。南迁的汉民族,居住在粤东、闽西和赣南。先入为主,后至为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家"。客家人在带来了异乡习俗的同时,还带来了古代的中原音乐文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广东汉乐共保存着六百多首情调不同、形态各异的优秀传统曲目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中军班音乐和丝弦音乐是汉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广东汉乐的演奏形式分成五个类别:

客家传统民歌(天下客家人独有的音乐)(3)

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为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洋琴、琵琶、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丝弦类的曲目众多,在已整理出的汉乐曲目中有430首。

客家传统民歌(天下客家人独有的音乐)(4)

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追求比较高雅的演奏形式,常为文人雅士的活动。它演奏时乐器较少,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清乐的曲目为56首。

客家传统民歌(天下客家人独有的音乐)(5)

三是汉乐大锣鼓,又称八音。它主要活动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传统节日。它以唢呐为主奏,打击乐有:大鼓、苏锣、大钹、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在广东汉乐曲库中汉乐大锣鼓乐曲仅有23首。

客家传统民歌(天下客家人独有的音乐)(6)

四是中军班音乐。它是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社,作为仪仗性质的乐队,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在汉乐的曲目中它的数量仅次于丝弦乐,共有62首。中军班音乐演奏比较讲究形式和场合,它又细分为礼乐(如《闹花堂》、《朝天子》)、祭祀音乐(如《大乐》、《送歌》)、喜乐(如《嫁好郎》、《玉美人》)、敲板乐(如《江西调》、《相思》)、小调吹奏(如《卖杂货》、《花鼓调》。

客家传统民歌(天下客家人独有的音乐)(7)

五是庙堂音乐。它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演奏时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若干丝弦乐,此类乐曲有31首。庙堂音乐的演奏讲究做法事的对象。如百岁老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朝天子》;未上寿的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哭皇天》;一般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菩庵咒》、《五更佛》、《大江》、《哀哀泪》、《哭相思》等。丧事的通用曲目是《佛曲》。

客家传统民歌(天下客家人独有的音乐)(8)

广东汉乐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深圳、韶关、惠阳和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的梅州市为代表。广东汉乐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大埔有着良好的汉乐基础,民间汉乐活动由来已久,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据大埔县志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汉乐队38个,家庭汉乐演奏点60多个,广东汉乐研究会会员200多人。

客家传统民歌(天下客家人独有的音乐)(9)

2004年,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正式授予"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2011年广东汉乐演奏先后亮相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让广大市民领略到古老的广东汉乐的艺术风采。2012年10月,在2012CCTV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传统民间器乐组合总决赛上,由广东汉剧院9名乐手组成的广东汉剧院乐团,以一首广东汉乐《翠子登潭》夺得传统民乐组合第一名,中州古乐的迷人风采瞬时在京城和全国亿万观众面前大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