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带“榆”字的地点,恰好位于两个区划的分界线上。看到这两条信息,很多朋友或许会联想到长城上的“榆关”(山海关)。而实际上,在胶东半岛,也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榆科顶。“榆科顶”这个名字,对于莱阳北乡和栖霞南乡的人们来说,相当熟悉。即便是其他地方的朋友,如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常走烟青公路的话,对“榆科顶”也不会陌生。

山东莱阳老寨山传说(与栖霞交界的榆科顶村)(1)

(配图均为榆科顶村的风光)

当时,烟青公路走的还是那条从栖霞城区经过的老线,从栖霞向南,过了杨础镇之后,就到达莱阳的地界,具体来说,就是榆科顶村了。其实,明清时期莱阳栖霞之间的官道,就大致是这个走向,那时的榆科顶,就设有莱阳最北端的急递铺。后来,烟青公路虽然改到了南线,而老路仍作为莱阳和栖霞之间的一条重要省道保留。经过榆科顶的车辆是少了一些,但这里的地标意义并无改变。向北过了榆科顶,就出了莱阳的地界,从这个意义来看,也可以把榆科顶看作莱阳的“榆关”。

山东莱阳老寨山传说(与栖霞交界的榆科顶村)(2)

不过,与榆关相比,榆科顶这个名字谈不上文雅,甚至有些太直白。据说当初先民来此建村的时候,看到山顶有一棵大榆树,就结合地理特点,把这里命名为“榆科顶”,延续至今。

山东莱阳老寨山传说(与栖霞交界的榆科顶村)(3)

榆科顶村有门、张、孙、刘四大姓,具体是哪一姓先来建村,地名资料没有详细记载。而如今在村里,也已经找不到传说中建村时的那棵大榆树,其他的榆树倒是有不少。整个村庄绿树成荫,加之地势较高,片片红瓦点缀在簇簇绿树当中,从远处看,仿佛是一座“空中花园”。承平时期,这里像“空中花园”,而在战争年代,这里就是一处“天然堡垒”了。

山东莱阳老寨山传说(与栖霞交界的榆科顶村)(4)

只要在榆科顶村的街上走一走,就会对这里“兵家必争”的地位有直观感受:站在村庄东面,向北眺望,莱阳到栖霞的省道完全处在俯瞰视角之下,甚至栖霞大半个南乡也可尽收眼底。如果在这里修筑碉堡、加上枪炮,方圆十数里都在火力威慑下,其战略意义,显而易见。这一点,跟榆关又有相似之处。

山东莱阳老寨山传说(与栖霞交界的榆科顶村)(5)

而在抗战时期,日伪军为了控制烟青公路,也的确在此修过榆科顶据点。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去村庄四周都有用石块筑起来的圩子墙,墙上设有大门作为出口。当时的烟青公路,直接从榆科顶的两个大门穿过,后来改线之后,原有的公路,就变成了村里现在的北街。提到抗战的历史,榆科顶村的老人都还能回忆起一些细节。有位七十多岁的大爷说,东门外有个大坡,日伪的汽车爬坡的时候相当吃力,当时还有烧木头的汽车,为了上坡,拼命加料,才勉强通过。

山东莱阳老寨山传说(与栖霞交界的榆科顶村)(6)

日伪占据的榆科顶,如同楔入胶东根据地的一颗钉子。为了拔出这颗钉子,孤立莱阳城的日伪军,切断其与烟台、栖霞的联系,胶东军区十六团与莱东独立营,于1944年9月5日晚,攻克迟家沟、榆科顶日伪据点,200多名日伪军全部被歼灭(《莱阳市志》)。

山东莱阳老寨山传说(与栖霞交界的榆科顶村)(7)

山东莱阳老寨山传说(与栖霞交界的榆科顶村)(8)

战场的硝烟散去,进入和平年代之后,因为交通位置便利,榆科顶也先后成为公社和乡驻地,有了中学,有了供销社,有了商业街,村庄规模逐渐扩大。不过,欣慰的是,榆科顶的新建筑大多分布在公路的西侧,而东侧山顶上的老房子区域则基本保持了原貌,包括:带过道的老胡同,传说藏过小八路的大槐树,留存一部分的圩子墙,还有烟青老路的旧址。走在村里,依旧能感受到这个胶东村落的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