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春节假期遭遇父母和亲友催婚,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多年来网络上围绕催婚与反催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时还形成了论辩双方在家庭观念层面的对立和撕裂2017年1月,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发行了一首单曲《春节自救指南》,歌曲幽默诙谐,很快爆红网络,其中对于“父母亲友催婚”的演绎,写实而传神,可谓唱出了年轻人被催婚的痛点,令人发笑,也引发更多人严肃的思考,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春节将至送给即将被催婚的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春节将至送给即将被催婚的你(每逢佳节被催婚)

春节将至送给即将被催婚的你

年轻人在春节假期遭遇父母和亲友催婚,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多年来网络上围绕催婚与反催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时还形成了论辩双方在家庭观念层面的对立和撕裂。2017年1月,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发行了一首单曲《春节自救指南》,歌曲幽默诙谐,很快爆红网络,其中对于“父母亲友催婚”的演绎,写实而传神,可谓唱出了年轻人被催婚的痛点,令人发笑,也引发更多人严肃的思考。

伴随时间推移,春节催婚现象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2022年,百合佳缘集团与南方日报、南方 联合发布了2022年春节催婚调研报告——《你被春节催婚“虎”住了吗?》,该报告显示“春节期间超过四成的未婚人士被催婚,父母的关心是未婚子女最大的压力来源”。四成未婚人士感受到自己“被催婚”,这种比例相当之大,其与我国社会生育率降低、离婚率攀升、老龄化等问题相交织,俨然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但所谓“催婚”,更多还是源于一种认知错位。近年,网络上有类金句,“我不上清华北大,是我不喜欢吗?”“我不买保时捷,是我不喜欢吗?”有人把它套用到反催婚的话语里——即“我不谈对象、不结婚,是我不喜欢吗?”提出这种反问的,当然是心中早有答案,因为大部分还没结婚的年轻人,他(她)绝不是不想恋爱结婚,而是由于收入水平、工作条件、观念迭代、交际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掣肘,导致一时没有合适的可以谈婚论嫁的对象。买房难、工作压力大,凡此种种涉及安身立命的事,本来已让人感觉很难了,还要再面临来自父母及亲友的催问,因为婚恋观念不同,春节期间彼此碰撞“鸡同鸭讲”,可以想象被催婚者内心那种加倍的焦虑。

“每逢佳节被催婚”,对未婚年轻人来说,的确不公平。而且,如果把话说开来,这种催逼又何止于“催婚”?催孩子考公、考编,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对自家孩子施加压力,说到底不还是出于某种攀比吗?父母亲友的这些近于“干预主义”的关心,在主观上不妨是真诚的,但客观上却是夹杂着诸多对年轻人生活幸福的臆断和不尊重。

与其盯着结果唉声叹气,不如找准原因加以改进。2022年高校毕业生创下1076万人的最高纪录,这种情况下,最要紧的事情是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只有年轻人的就业环境改善了,解决婚嫁问题才能有更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条件。当然,这种分析只是“道理”所在,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催婚,不能只懂讲理而不懂讲情,家庭也更应该是讲情的地方。年轻人要“自救”,做到“艺不压身、有立身之本,有实力有余裕大大方方谈婚论嫁”,这是大道理、硬道理。与此同时,春节返乡与家人团聚,面对着父母及亲友不甚合理的各式“催婚”,年轻人也应该胸怀宽广,有温度地表达自己的拒绝,不伤及彼此情分。就像2017年《春节自救指南》中结尾部分唱的,“春节自救不仅靠智慧,还需要爱相随”,相信催与被催者是能够在互爱互信中达成和解的。 □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