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的意境之美(诗文里的自然美学)(1)

风物的枯荣有序沿着时光的经脉游走,盛开与衰败皆是自然的跫音。人们在一眼望不到的平淡里被琐事环绕,此时,唯有从暮春微云、夏夜竹风、秋日黄昏、寒冬白雪这四季变换里窥得自然之诗意,生活才会由瘦削变得丰腴。

我读诗文,爱极了那些诗意盎然的白描之句。一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让我一度爱上了江边的风景;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我永远迷恋春天这个时节……在我看来,诗文之美感在于天然有情趣,意境浑融者最为登峰造极。简单但饶有谐趣,平淡却韵味无穷,造就了诗文里清远美丽的动人之感。

宋代蔡启曾在《蔡宽夫诗话》中说:“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诗人们从自然中撷取一朵白云、一滴清露、一颗红豆,化作相思;也从自然中借来一汪清泉、一缕荷香、一棵老树,写作怀乡。文章之精妙在“自然”二字。

自然语言有真意。提及语言的平凡朴素,东晋陶渊明当为首选。柴扉、犬吠、鸡鸣、南山……这些田园生活里常见的意象,在诗人笔端被注入了新的生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过短短几字,却勾勒出一幅悠闲、恬淡、美好的田园图景。语言仿若天成,情感自然流露, 言语的组合有时候像是烟雾和小雨,只“烟雨”二字便能生出许多旖旎情思。

杜甫的诗文之所以备受尊崇,也全然在一个“真”字。《无家别》里未用华丽雍容的语言,只书写真挚的情感,便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堕落展现得淋漓尽致。一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只是将场景连缀,却依然给人一种妙趣横生、诗意盎然之感。

清代陈少香有言:“情得其真,则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一讴、一咏,皆有天趣,足以移人。”这也 可佐证诗文之趣味贵在真情实感。晚唐时期的苦吟派诗人采用“两句三年得”之法,虽也有好字句出现,但长期困于此未免过于执拗,不如观山看水、听风赏云。世间风物有万般颜色,青细的烟,朦胧的雾,嶙峋的石,塘中的一尾游鱼……皆可成就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般的好文字。

自然意境有美感。论述古代诗文,一定会谈到意境。一首诗文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会让人有亲临之感,犹如与诗人所描绘的景色相拥而眠。清代刘熙载在《艺概》将意境分为了四类:“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这其中,“花鸟缠绵”说的是一种清新明丽的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自有一种清丽;“云雷奋发”指的是一种热烈崇高的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有一种阔大的情怀;“弦泉幽咽”说的是一种凄清哀凉的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谓情深意切;“雪月空明”指的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瞬间便让人感受到大雪纷纷,万物空寂。这四类皆是源于自然之物,可见对自然的感悟能让人产生一种审美意识,自然之重要可见一斑。以上种种,都是对自然意境的一种艺术概括。诗人作诗写文来源于自然,大自然所蕴含的自然美感永无穷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诗文最美的诠释,诚如苏轼所说“万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世间风物带来的灵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拥抱自然,写自然诗文,便有无穷乐趣!(杜明芬/文)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记者:董子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