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刚刚爆发半个月,已经在日本十年之久的郭沫若在这个时候紧急选择回国,他回国出于民族大义,根本不顾可能会面对的杀身之祸。郭沫若和日本妻子安娜之间的婚姻,因为战乱最终沦为一场悲剧。郭沫若秘密返回国内,第一件事就是去曾经的恋人——于立忱的墓前凭吊。在上海,在林林先生等好友的介绍之下,他认识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1)

图|于立群

郭沫若和于立忱之间未尽的缘分,在和于立群交往的过程之中慢慢展开,于立群成为了郭沫若的妻子,并且和他相濡以沫40年之久。1978年,郭沫若去世不过8个月,妻子于立群自缢身亡,和40年前的姐姐选择了同样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因为如此,郭沫若和两姐妹之间的流言一直传到现在。

于立忱和于立群姐妹的自杀真的和郭沫若有关吗?

台湾《联合报》1984年6月15日发表了谢冰莹的一篇文章《于立忱之死——是郭沫若害死她的》,这篇文章成了"郭沫若玩弄于家两姐妹"流言的鼻祖。

谢冰莹回忆在抗日战争之前的某一天,于立忱联系谢冰莹,说她正在医院,希望谢冰莹可以去看看她。谢冰莹以为是普通病房,但去了之后才发现于立忱正在做人流手术的。按照谢冰莹的说法,于立忱在看到谢冰莹之后一直在哭诉郭沫若是个大骗子。这个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为何于立忱怀孕会告诉谢冰莹呢?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2)

图|郭沫若

谢冰莹在晚年之时写下50年前的故事,所有的情节和人物语言都像是一个剧本一样,每一句话都很清楚。而且这篇文章写在郭沫若和于立群都去世之后,人已经不在了,不可能去求证。谢冰莹如果真的为于立忱不平,为什么不在郭沫若生前说起这件事呢?

在那个年代,和郭沫若、于立忱交往密切的好友没有一个人说起这件事,和郭沫若关系不好的人,也没有拿这件事抨击他,这就很奇怪了。

郭沫若和于立忱的恋情,郭沫若和于立忱都没有否认过,如果于立忱真的怀孕,怎么可能如此悄无声息,只有谢冰莹一个人知道呢?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3)

图|郭沫若全家福

一直非常清楚郭沫若和于家姐妹恋情过程的林林,所回忆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林林和于家姐妹是非常亲近的朋友,三人一起做新闻记者,不仅是工作上好同事,也是生活之中的伙伴。林林说于立忱生病就住在他家中,谢冰莹书中说她和于立忱是好友,但于立忱的葬礼她根本就没有来参加。在于立忱重病的时候,谢冰莹也并没有来照顾一下,而是让好姐妹住在一位男性好友家里。林林先生认为,既然谢冰莹连于立忱的葬礼都没有参加,于立忱如果真的有流产这种私密的事情,也不可能就告诉谢冰莹一个人。

谢冰莹为何要在晚年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将污水往郭沫若身上泼呢?文章的最后几段一直在歌颂"领袖"蒋介石,说老蒋当年非常器重郭沫若,对郭沫若也很好,但郭沫若几次背叛老蒋,根本不领老蒋的恩情。这样看来,这篇文章的目的就非常明显了。

谢冰莹这篇文章因为其猎奇性被广泛传播。传播到后来成了什么程度呢?网上很多文章说,于立群并不知道于立忱是因为郭沫若而自尽,后来郭沫若去世之后,她整理郭沫若的遗物之时发现了郭沫若和姐姐的信件,才知道原来郭沫若是害死姐姐的凶手。于立群伤心欲绝,才选择和姐姐相同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4)

图|郭沫若和于立群合影

这坊间传闻传得神乎其神,对于郭沫若"渣男"的谩骂也是越来越汹涌,那么,郭沫若和姐妹两相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于立忱生于1912年,去世的时候只有25岁。她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姑娘,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郭沫若是她最爱的诗人之一,《女神》是她读过无数遍的诗集。因为敬仰郭沫若的学识和为人,她请求好友介绍前往请教郭沫若诗文。

郭沫若在参加北伐战争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当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文人。后来老蒋背叛革命,镇压群众,郭沫若非常气愤,写了一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此后,郭沫若成了众多青年精英心中的英雄人物。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5)

图|于立忱姐妹

现在很多人喜欢将郭沫若和胡兰成一同列为所谓的"民国渣男",胡兰成是汉奸,他追求女人的时候用的都是酸词酸诗,用的是死缠烂打的手段。而于立忱对郭沫若的追求完全是因为郭沫若的革命热忱和个人魅力。

郭沫若知道于立忱的爱意,但碍于当时已经有了安娜,他并没有接受于立忱。于立忱后来参加反抗活动入狱,获释之后还一直在《大公报》工作。于立忱长相甜美,性格开朗,当时不少男同事在追求于立忱,但于立忱一直独身不嫁,她心中一直给郭沫若留着一个位置。

1934年,于立忱得了肺病,《大公报》给了她医疗津贴送她去日本治病两年。当时于立忱和流亡在日本的郭沫若住的很近,于立忱重病,郭沫若时常去探望。异国同乡很容易擦出火花,郭沫若在日本给于立忱写了不少情书,美丽的于立忱在郭沫若心中就像是一棵亭亭玉立的白兰花树。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6)

图|于立忱

1936年12月的一个晚上,郁达夫来到日本短暂停留,找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带郁达夫去看望了病中的于立忱。于立忱看到两位诗人前来,非常高兴,苍白的脸上马上有了光彩,话也多了起来。为了感谢两位客人的来访,于立忱写了一首诗句《咏风筝》:

碧落何来五色禽,长空万里任浮沉。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

郁达夫是在旧体诗上非常有成就的诗人,看到于立忱这首诗,郁达夫大赞"好好!"郭沫若当时就写了一首诗《断线风筝》附和:

横空欲纵又遭禽,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恒娥宫里去,碧海青天话素心。

于立忱看了诗句之后反复读者,称赞道:"格调真高,格调真高!"而郁达夫当时却觉得不妥,毕竟"断线"是不吉利的。当时的郭沫若还没有意识到,"断线风筝"已经预示了他们的结局。

郁达夫是一位非常通透的诗人,但凡当时郭沫若和于立忱有着什么亲密的关系,他也不会专门跑过去去做一个碍事的电灯泡,还参与到两人的情诗互动之中。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7)

图|郭沫若和妻儿合影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留在日本东京的爱国学生和进步人士也积极加入到爱国运动之中。于立忱因为参加爱国运动被《大公报》警告,没有津贴的她必须回国。回到上海后的于立忱突然听到谣传,说郭沫若在日本做了汉奸,她的信念和爱情立刻崩塌了。

于立忱是不相信郭沫若会做汉奸,但他知道日本人的手段,如果郭沫若被日本宪兵和警察控制,他们威胁郭沫若去做卖国的事情怎么办?重病还未痊愈的于立忱每日都在焦虑之中,她认为郭沫若已经是凶多吉少。祖国硝烟弥散,爱人失去了消息,于立忱若是这个时候怀上郭沫若的孩子,说不定还有一丝活下去的力量,而当时的她每天都在担忧,完全没有了活着的希望,在5月自缢身亡。

于立忱自杀之后,也有小道消息说于立忱是为郭沫若殉情的。身在日本的郭沫若十分伤心,立刻写了一篇悼念的文章《断线风筝》,寄回了国内,发表在了《妇女生活》月刊之上。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8)

图|郭沫若书法

所以,说于立群根本不知道郭沫若和姐姐的恋情根本不可能,郭沫若从来没有掩饰过对于立忱的深情。于立群也是因为姐姐对郭沫若的深爱,才带着姐姐遗留下来的文稿找到郭沫若,也是因此和郭沫若产生了爱情。

郭沫若和于立群刚刚见面的时候,于立群才20岁。郭沫若一直以为在电影和戏剧界自立的姑娘应该是非常时髦的,而于立群站在他的面前之时是阳光而质朴的。在于立群的身上,郭沫若看到了于立忱的身影,对她难以忘怀。

抗日的硝烟已经燃烧到了上海,郭沫若的老友杜国痒看他一直是孤身一人,和安娜团聚遥遥无期,情感无所依靠,就劝他再找一个妻子,于立群就在众多好友的撮合之下经常和郭沫若见面。郭沫若和于立群的爱情,更像是对于立忱的纪念。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9)

图|郭沫若夫妇和《屈原》演员合影

郭沫若比于立群年长24岁,于立群因为姐姐的执念对郭沫若十分敬重,而郭沫若也因为于立忱的关系将保护于立群作为义不容辞的重任。

淞沪会战开始,这一对恋人一直相互鼓励在抗日救亡的宣传前线之上,郭沫若主编的《救亡日报》在8月出版,于立群陪伴郭沫若一起上前线慰问战士。

于立群是幸运的,于立忱冥冥之中为她牵了红线,她得到了于立群梦想之中都想得到的一切。两人没有举行婚礼,战乱之中被迫分离,1938年在武汉相会,就正式同居在一起。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10)

图|郭沫若和安娜一家

于立群和姐姐出身北京的官宦人家之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够写一手正宗的颜体字。郭沫若也擅长书法,和于立群趣味相投,在国难之际,两人携手面对苦难,拼命寻求救国之路。

长沙会战之时,怀孕的于立群和先遣队前往桂林。国民党当局决定焦土作战,将整个长沙几乎烧成了灰烬。郭沫若奉命办理善后的事宜,面对这惨绝人寰的大火,他心境几近崩溃。战乱让他和怀孕的妻子分隔两地,他此时此刻更加思念于立群,为于立群写下了十首怀念的诗句。

再度和于立群在重庆相聚,郭沫若这次下定决心要给于立群一个婚礼。此时的郭沫若已经有过两次婚姻,于立群一直陪伴着郭沫若到终老。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11)

图|于立群、郭沫若婚礼

郭沫若和于立群相处的生活是细水流长的幸福,新中国诞生之后,郭沫若担任了很多要职,一直在各地奔走参观。于立群作为郭沫若的夫人一直陪伴着他,她的名字和郭沫若一直出现在报媒之上,他们形影不离,是公认的模范夫妇。。

没有了战争的侵扰,已经45岁的于立群再次拿起了毛笔,有那个闲情逸致练习书法,郭沫若还为妻子专门写了一首诗,在她的生日当天送给她:

有笔在手,有话在口。以手写口,龙蛇乱走。

心无汉唐,目无钟王。老当益壮,兴到如狂。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12)

图|晚年郭沫若

此时郭沫若写的诗已经没有了当年思念妻子深情款款,在书法上,他们永远是一对心有灵犀的同道好友,即便已经迈入了中年,他们依旧怀抱着在书法领域超越前人的气魄和抱负。"老当益壮,兴到如狂。"是两人在郭沫若晚年一同挥毫练习书法的真实写照。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13)

图|于立群书法作品

1977年,郭沫若的病情开始恶化,郭沫若将于立群和子女都喊到了病榻之前,对他们说:"我很悔恨自己为党工作得太少了。我死了之后,不要保留骨灰,将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1978年6月,86岁的郭沫若离开了人世,离开陪伴大半生的于立群,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要相信党,要相信真正的党。"

郭沫若去世之后,于立群沉默寡言,她一直在整理着郭沫若的遗稿,那时候的于立群已经身体抱恙,她坚持将郭沫若1976年之后发表的诗文编纂成《东风第一枝》,在序中,于立群写下了:"愿这集子成为一束迎东风而放的花枝,加入万紫千红的队伍,为神州的春天再添一分春色。"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14)

图|郭沫若夫妇观看傅抱石画画

1979年,郭沫若去世8个月之后,于立群随他而去。

于立群和于立忱一样,都是因为对郭沫若沉重的爱而追随他而去。在那个年代,男子有几次婚姻是正常的,安娜特殊的身份,也很难让郭沫若去承认,在动乱的年代里,他必须保护于立群和子女。若说郭沫若花心,从1938年开始,郭沫若一直是文化战线的领导人,他身边都是影星和歌星,除了在大革命时期一直照顾他的安琳,他从来没有和其他女人产生过绯闻。

郭沫若和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于立群姐妹先后自缢)(15)

图|晚年郭沫若夫妇

郭沫若的婚恋,本不该是左右他名誉的重点,但随着流言越来越多,倒是有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跟风抹黑。那些所谓替于家姐妹们鸣不平的人,才是真的污蔑了她们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