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

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

一街一巷

都有着历史的痕迹

走在街头巷陌

文脉君发现,有很多地名里都藏着人名

石婆婆庵、沈举人巷、蒋王庙街

秦状元里、程阁老巷、刘军师桥

石婆婆是谁

沈举人姓甚名谁

蒋王又是何许人也

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石婆婆庵

东起碑亭巷,西接网巾市,石婆婆庵是市中心闹中取静的一条小巷。

只是如今的石婆婆庵只剩下地名,庵堂早已难寻踪迹。

曾经供奉在这里的石婆婆是谁?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2)

这要从明建文四年说起。那一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相传,礼部尚书陈迪险遭灭门,只有5个月大的儿子陈珠,被乳娘芮娘藏匿而得救。

芮娘正是石婆婆。她与陈珠扮成母子,隐匿各地。

芮娘去世后,百姓们把她视为弱小儿童的守护神。明朝末年,在芮娘留居过的南京定淮门、邹县西双村、蓬莱县石岛村,都曾立起石婆婆的雕像,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爱戴。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3)

沈举人巷

在沈举人巷巷口,立着一尊雕塑。只见他端坐在雕花大椅上,身着长衫,神色祥和,左手倚在扶手上,右手握着一册书卷,身边还放着一匣书籍。

他就是沈举人,明代嘉靖年间的举人沈九思。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4)

想想范进,也就知道中个举人,已经是一件挺牛的事情了。更牛的是,他还用自己的姓名承包了一整条街!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沈举人巷,明举人沈九思居此,九思有学行,生徒敬之,名其里曰‘沈举人巷’,见《金陵诗汇》。”

原来他承包一整条街,靠的是名声。这条街巷曾是他的居所,也是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

因为桃李满园,为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沈举人被邻里称颂,为了纪念他,这条巷子就取名为沈举人巷。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5)

蒋王庙街

玄武区有一条蒋王庙街,这位蒋王又是何许人也?

东汉末年,有一位秣陵(今南京)县尉,名叫蒋子文。他因追逐盗贼而战死于钟山脚下。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6)

东吴孙权建都秣陵后,追封蒋子文为钟山神,改“钟山”为“蒋山”,建蒋王庙,历代祭祀不绝。

民国时学者朱偰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说:“蒋子文之庙,始兴于吴,崇于晋,大于南齐,而衰于明”。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7)

秦状元里

天下才子,半出江南。南京历代也出过不少状元。

在中山南路与中华路之间,有一条小道,叫做秦状元里,因清代状元秦大士曾经居住于此而得名。

秦大士,号涧泉,清乾隆时状元,官至侍读学士,后供职于翰林院,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尤善写竹。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8)

他与“随园老人”袁枚是好朋友。两人曾经一同畅游秦淮河,沿岸风光、六朝金粉令秦大士触景生情,咏诗一首:

“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嫱日日枕寒津。伤心慢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

最后一句,博得袁枚喝彩,一时间广为传诵。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9)

程阁老巷

用现在的话来说,明代阁老程国祥也是住在“宇宙中心”的人。

东起洪武路,西至中山南路,位于新街口东南方向的程阁老巷,早已不是狭窄的小巷,而是宽阔繁华、车水马龙的柏油马路。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0)

会挑位置的程阁老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崇祯时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退休后回南京定居。

程阁老做了一世的清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史》中评价他“位居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习。”

刘军师桥

这位刘军师选地的眼光,不如程阁老。

他曾经居住的地方,现在是个改造中的城中村,正在围挡施工,以至于文脉君都没有拍到路牌。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1)

刘军师,正是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朱元璋的军师。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博通经史,当时的人都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他曾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2)

关于刘军师桥,还有一个故事流传在南京。

天下初定时,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成了朱元璋忌惮、并想一一铲除的对象,刘伯温自在其中。

为全身而退,刘伯温提出辞官回家。朱元璋求之不得,立马应允。

回乡前,刘伯温想起自己出生入死的过往,黯然神伤。掐指一算,算出儿孙的杀身之祸,刘伯温泪洒刘军师桥,不敢留恋,赶紧离开了南京。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3)

常府街

鄱阳湖上,浩浩汤汤,一场生死战在这里打响。

1363,谁主沉浮。

猛将张定边横冲直撞,突袭敌军首领朱元璋。护卫被杀、船只搁浅,眼看朱元璋就要被生擒,历史就要改写。这时——

“拿我的箭来!”一个男青年性如烈火、声似洪钟,一搭弓一射箭,“嗖”地一声正中张定边。

朱元璋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4)

建立大明朝之后,朱元璋追封这个男青年开平王,在南京城中大兴土木建造府第。

这个男青年就是常遇春,王府所在的街道,就是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常府街。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5)

马府街

明初,发生在云南的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一个11岁孩童的命运。

作为战俘的他,遭到阉割,不得不以太监的身份,隐忍地活下去。

他姓马,叫做马三保。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还有一个无人不晓的名字——郑和。

1405年夏天,福建五虎门,两万七千八百多人集结完毕,郑和伫立海风中、瞭望海面。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6)

他将要掌管的,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舰队,他的前方,是从未被人探索过的茫茫大海。

话说,郑和在南京的府邸便是马府了,而门前的那条街道就是马府街。

曾经,郑和在世时,马府非常气派,七十二间房子鳞次栉比,只可惜,随着太平天国的一把战火,全部付之一炬了。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7)

张府园

南京人老说“张府园”,可是这个张府到底是谁的府呢?

根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张府园,疑旧属靖逆侯府,故名。”

这个靖逆侯就是张勇,字飞熊。他本是明朝副将,骁勇善战,而后降清,被乾隆皇帝称为“有古名将风”。

1697年,张勇举家搬迁到南京,他的儿子张云翼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关系甚好,交结为莫逆,至此张曹两家来往频繁。

关于“张府园”名字的由来,还有一种传说,据说这里是明代一张姓统领的花园,所以叫张府园。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8)

信府河

“和尚真不是好当的。”身居寺庙、出家为僧的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命运被短短一封信给改变了。

信是自己童年的一个好朋友寄来的,内容很简单,大概说的是,哥们我在起义军里混得不错,你要不要加入,替天行道、共图富贵。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一咬牙一跺脚,被逼上了梁山。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19)

朱元璋的好哥们

他找到了这位童年好友,不想这位老朋友虽然已经官升千户,却对自己尊敬有加。

这个人叫汤和,他是朱元璋的第一个战友,也是陪他走到最后的人。

洪武十一年,汤和官封信国公,因为他长居南京桐树湾,所以这里也被叫做信府河,直到今天。

沈幺妹讲述的真实历史故事(石婆婆沈举人程阁老)(20)

文 | 现代快报 /ZAKER南京记者 张然 王子扬

图 | 现代快报 /ZAKER南京记者 赵杰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和现代快报

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